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时机”初探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a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基于此,“情境创设”被赋予了新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成为衡量新课程理念的主要方面,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所认同,然而何时创设才能发挥出情境的最大价值却一直困扰着好多一线教师。居里夫人说过:“智者创造时机,弱者等待时机。”情境创设的时机主要指在授课过程中,如何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最佳切入点进行预测和设计。这要求教师必须真正“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去大胆预测和多角度思考学生在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课前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有些课题探究活动或是实验性、操作性强的内容,如果课前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学生的求知欲一旦被激发,就会主动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让学生充分体验作为研究者的成功感,变课余时间为新知的“开发区”。
  例如,在讲“100万有多大”时,课前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问题:“调查你们家从淘米煮饭到吃完一顿饭的过程中浪费了多少粒米。中国约有3亿家庭,一顿饭可以节约多少粒米?相当于多少千克?够你们家吃多长时间?”相信学生会有“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的诧异感。学习的最大动力莫过于兴趣,也可利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破案故事设置悬念情境:一天,110民警接到一个报案电话,称某厂厂长提了100万元现金,装在公文包里,准备潜逃。干警们经过分析,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后经调查证实,确实有人报了假案。同学们,你们知道干警为什么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吗?
  
  二、课始创设情境,引导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情境创设在一节课的开始,既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又是课堂开始的标志。
  例如,在讲乘方时,提出:“给我1mm厚的纸,只需将其对折23次其厚度就可以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你们信吗?”让学生的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产生质疑,激起学生迫切想知道这究竟是为什么的欲望,引导学生走进新授内容。
  
  三、重、难点处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把问题情境设置在知识的重点或难点处,寓难于趣味中,能吸引学生对知识重点或难点的关注,带来探究活动的自觉性。
  例如在讲完“二次函数的极值”后,可创设“鼓楼商场想在同学们中间招聘一位业务经理”的情境,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渲染了。“面试的题目是:你有什么盈利的好方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说出了薄利多销、提高售价、加大广告投入等。老师又问:“降价扩大销售量或提价缩小销售量是否能一定盈利?为获取最大利润,该怎样掌握降价和提价的尺度?看看究竟是谁有当经理的天赋。”紧接着给出两道应用题,分组引导学生寻找答案,体会二次函数极值的应用。这样具有挑战性的情境,答案具有开放性,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在课堂结束前创设情境,延续思维
  
  教学情境创设在课堂结束前,有利于学生保持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智力活动因受到新的刺激而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之中,促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
  例如讲苏科版八(上)教材“三角形、梯形中位线”下课前,让学生猜想、画图验证,然后利用计算机演示一个形状不断变化的四边形,观察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可归纳出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从而探究出:只要原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则中点四边形是菱形;原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中点四边形是矩形。当学生都以为这时可以轻松了吧,可紧跟着提问:“运用逆向思维,要使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矩形,那么对原来的四边形应有什么要求呢?如果中点四边形是菱形、正方形呢?”通过情境改造,常规的例题便具探究的功能,例题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让学生意犹未尽,即使下课了也会继续探讨下去,体现了“源自课本,又高于课本”的新课程理念。
  总之,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的情境方可称为有价值的“情境”,但即使同样的情境也会因创设时机的不同而收效不一,可见“情境创设”的时机大有学问,“情境创设”因适时而精彩!
其他文献
一、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中学阶段的物理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物理课程从知识与技能、物理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了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物理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即将智力因素和非智
期刊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整合过程,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可是,在数学课堂上“主体”成为“客体”、“主导”成为“主宰”的现象仍时有存在。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其能动作用被忽视了,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很少。课堂上忽视了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
期刊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学生在作文时,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偶尔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但又不知用什么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久而久之,学生感到作文难写,其根本原因何在?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道出了一个深刻道理:作文源于丰富的积累。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而学生缺少的正是这种写作素
期刊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抓关键环节进行阅读教学,可以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实现四个转变:由“教为重心”的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学为重心”的学生主动发展;由传统的“因教论学”转变为“以学定教”;由忽视学法的研究转变为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学科教学“各自为政”转变为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关键环节操作如下:    一、定标    定标即让学生自己来确定学习目标,也就是在学习新课时,师生
期刊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它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及实践的多样性等特点,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学活动,引入研究性学习,其动态发展的探究活动将使新时期
期刊
在新课程中,教师更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中,我们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要提高和增强课程的建设能力,使其在课堂实施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要加强本土化、乡土化和校本化课程的开发;要培养课程评价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本文笔者拟结合中学音乐教学的实际,谈谈中
期刊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理念的根本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是“给学生一把猎枪”,而不是“给学生一袋干粮”。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期刊
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教学要“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由封闭走向开放。这应该是数学教学在当今开放式的知识经济社会的热切呼唤。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至今,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灌输式”地将课本知识硬生生塞给学生,这怎么会适应开放式的知识经济社会?怎么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因此,切实研究开放式数学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下面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形成阅读的大视野,促进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培养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要打破过去阅读教学中的诠释化倾向,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体验、感悟和思考,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要倡导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倡导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增进学生阅读的多样化效果和延伸性效果
期刊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这是不是又是一种形式?我们能不能把这种模式直接搬到我们的课堂中呢?我认为照搬任何一种不属于自己的“模式”都是不现实的,最后终究也是失败的!要想从别人成功的某种模式中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是可取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要学习一种模式,把它成功地嫁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我们必须做到两点:第一是认真研究这种教学模式的精髓,了解它的发展史。任何一种成功的模式必然是从实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