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与班级文化建设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i863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一直是人类文化与人类精神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总是在字里行间渗透人类最美好的思想感情,以丰富的诗意与情意对人的心灵进行潜移默化的陶冶,对人类精神领域进行净化、升华和拓展。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社会责任;从“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的自我惊醒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行为规范;从”宁死必信“的守信原则到“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经典文学中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几乎涵盖了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而经典文学中的责任感、进取精神,为人处世的道理等等都是班级文化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文学经典,充分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把经典中的思想精华与班级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促进班级健康发展。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
  班级文化是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班级文化就是指的班级精神文化,它的形态包括以集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为核心的班风、教风、学风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精神文化。当你走进一间地面整洁、窗明几静、环境优美的教室时,你能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能在教室追跑,大声喧哗随便吵闹吗?不能!这些不良现象都会悄悄退避,这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魅力。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行为准则的总和。这些集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使学生们的班级自我意识不断强化,班级成员对自己所在班级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班级荣誉感不断提高,当班级成员意识到个人的言行代表着班级形象时,他们不仅会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能够自觉主动地维护集体形象不受损害,班级凝聚力得到不断增强,班级成员在校际、班际等各类竞赛和创优活动中努力发挥各自特长,团结协作,为班级争光。
  二、文学经典的阅读价值
  文学的社会作用是指通过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形象而产生的,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从中领悟到社会、人生的真理,并使人的道德情感得到熏陶。任何一个民族的最优秀的文化都是依托文学的形式得以传承下来的,要真正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自然离不开文学阅读。文学经典是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强调:“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北大钱群理也强调经典的“立人”作用,关注学生在阅读经典中生成的价值取向。他认为应当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扎根在孩子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文学经典与班级文化建设的融合
  班级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班级发展的最高目标,让学生阅读文学经典是构建班级文化一个重要方面。
  1.借助经典营造优美的班级物质文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学生在学校可以同时受到两种教育,获得两种知识:一种是有意识地获得的知识,一种是无意识地学到的知识。有意识地学到的知识是专门的学习学到的,而无意识学到的知识是他们受到人文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中看、听、与人交往时所获得的知识。”所以,一个班级的班风、班训,班级的文化角等都可以成为班级文化的住阵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说话。在经典的作品中,选取一些名言警句粘贴在墙壁上,时刻提醒学生的行为,也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思想。比如,在班级设立读书角,“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引导学生多阅读,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在班级的文化墙上张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幫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再比如为班级或小组设计一个独特的名字,设计班级口号等等。
  2.依托经典建立班级制度文化
  阅读经典文学与行为习惯教育结合起来。经典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中华文化的闪光点。比如《弟子规》中讲到“事虽小,勿擅为”,这些要求与我们的日常行为规范要求是一致的。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促使学生掌握基本道德规范,使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人人可以做到读经典,悟思想,化行为。
  3.延伸经典思想形成特色精神文化
  文学经典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正面人物,他们都是“正能量”,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作为自己的榜样。比如《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学习他那种敢于挑战,敢于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阅读苏轼,感受词人豁达乐观的胸怀,从而用于面对现实中的各种困难。阅读杜甫,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经典文学作品的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延伸经典中的思想,弘扬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
其他文献
课堂上学生听不进去,学不会,我觉得不怪学生“笨”,原因还是我们的课缺少激情,不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通过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内在素养的生成,着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有温度的课堂。  一、做好课前的“情感”铺垫,打好知识建构的基础  情感是构建兴趣、专注度、创造力等认知环节的基本要素。而课前的“情感”铺垫,则是知识建构的基础。利用本地有山有水、社区文化生活丰富的资源优势,我们经常
期刊
教学策略是指教学过程中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最佳方法和技巧。作为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能让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学会地理研究方法和地理思维过程呢?不同年级即便是同一知识的教学,策略也大有不同。下面我要介绍的是识图能力在高中三年时间的培养策略。  一、高一策略:培养学生读图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彼得罗夫斯基曾说:“查看地图是一所培养再造想象的特殊学校。”
期刊
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是家长的期待,也是我们老师的责任!  在一些母亲的内心深处,可能把老师当成是带孩子的“高级保姆”。其实,当今这个社会的幼儿老师,拿到的工资可能比一个家庭里带孩子的保姆低。但是,她们却同时带着在家里被几个大人同时带着才能带下来的许多个孩子。孩子们在家里难免有个磕磕碰碰,但是如果在幼儿园发生,家长就很难接受。家长要明白幼儿园是社会雏形,社会上发生的矛盾在幼儿园孩子身上也会有发生正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形象具体、声形并茂的教学情境,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清晰化,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师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学生以学为主的现代新型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提高课
期刊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  创新思想可以说是思想的首创性,创新性最突出的特性是处理问题时思想的开放和新颖。创新思想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它不仅是培育学生顺应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决定学生个人成长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谓美术创新思想,是指人们在美术作品创作时所表现出的独特思维和创造性思想。美术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但
期刊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他活动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形态,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并借助视听并举的神奇组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
期刊
数学是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必修课之一,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从事23年数学教学工作的我而言,发现目前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显现出了一些问题。于是,写下本文,对其中自己深入思考过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出一定的贡献。  一、我的反思--小学数学课堂中,阻碍“有效性”的常见问题  (一)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由于受年龄限制,小学生对
期刊
“留守儿童”就是小孩从小就离开父母,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现在的父母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不得不去城市里打工,把自己的小孩交给爷爷奶奶“代管教育”,但是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也不一定事事都能顾得上,老人对孩子的教育与管理,只停留在物质生活方面,而忽视了跟孩子心理上的沟通。小孩一出生就没见过爸爸妈妈,现在小孩本来正是学习的时候,也是玩耍的时候,变成了一个不完美的童年,生活没有父母在身边,缺乏关爱。
期刊
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生一帆风顺进入初中。而且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学生越来越懒了,越来越难教了”,学生精神不集中、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不愿多思考、提问题时只有少数同学举手或是得到一问一答式的回答,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等这样一些问题。这是老师常谈论的话题,这也似乎成了老师的共识。  面对这个现实,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建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大有改进。但是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师不重视习作教学,习作教学缺少应有的连续性,习作教学中只注重习作教学不注重口语交际训练,作文讲评方法不正确教。如何分析现状,寻找对策,为大面积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尝试进行分析研究和寻找对策  关键词:习作教学 现状 对策  习作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学生学习语文效果的优劣最终还是由其习作水平的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