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自是有画痴

来源 :少年博览·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3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代绘画史上,复古派和自然派作为对立的双方,常常是各领风骚数十年。明末清初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是复古派的巨擘,按照绘画发展的规律,接下来就该轮到自然派登场了。而这一回,自然派选择了一个最钟灵毓秀的地方诞生,这就是被称为“上帝的盆景”的黄山脚下、如诗如画的新安江流域。
  明清以降,以渐江、查士标、程邃、汪无瑞、汪家珍、雪庄、郑旼、吴山涛、姚宋、祝山嘲等为代表的新安画家,冲破了以“四王”为代表的“步履古人,摹仿逼肖”的摹古风气。他们高扬“师从造化”的大旗,以变幻无穷的黄山为蓝本,将中国山水无尽的情趣、韵味与品格生动地表现在尺幅之间,开创了一代简淡高古之风,形成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新安画派”。
  渐江法号弘仁,是新安画派最早的领军人物。在我国近代画坛上,弘仁的地位很高,影响深远。他和髡残(石溪)、原济(石涛)被后人称为“三高僧”,或者加上八大山人(朱耷),称为“四大高僧”。
  渐江一生勤于学习,从壮年到老年,无日不看书作画,因而诗、书、画皆有很深的造诣。他对于元四家的画法勤学苦练,尤其对倪瓒倪云林的画法体会最深,但他学其精神,不落窠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
  渐江的山水画笔墨精谨,格局简约。他很少用粗笔深墨,也少点染皴擦,不让作品出现丝毫的粗犷霸悍、张扬外露的习气,全以精细的松灵之笔徐
  徐写出,结构出一派纯净、幽旷而又峻逸隽永的意境。可谓“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比倪云林还要孤高。
  我们看渐江的画,可以感受到一种高山上的寒冷,好像连空气都冻结成玻璃,这是一种清寂高妙的境界。
  从表面上看,在四位画僧中,渐江算是出家后与前世脱离得最彻底的人了。他不像八大山人那样,出家后仍悲愤难抑到几近精神失常的地步,也不像石涛那样身为世外人却热衷于社会的交往联络(接驾康熙,巴结权贵等)。他出家后,每日挂瓢曳杖,芒鞋羁旅,或长日静坐空潭,或月夜孤啸危岫,俨然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丝毫世不相关”的世外高人了。他曾有“偶将笔墨落人间,绮丽亭台乱后删。花草吴宫皆不问,独余残沉写钟山”的诗句,表达对故国的怀念之情,但又不得已,只好寄兴于自然,云游各地。
  渐江本身也是有大性情之人。他是倪云林的忠实“粉丝”,有诗云:“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倪迂中岁具奇情,散产之余画始成。我已无家宜困学,悠悠难免负平生”。可见他对倪云林的人品画品都是极其推崇的,当然倪云林的怪癖他也学了不少。
  相传渐江喜欢倪画又买不着,偶然在丰溪吴氏家中得观真迹,居然装病不走,像孩子一样耍起“赖”来,好在都是老乡熟人,人家也乐意管吃包住。不过吴氏当时的主人吴伯炎也赚大了,因为渐江后来给他画了很多画,其中就有著名的颇有传奇色彩的《晓江风便图》。
  吴伯炎家族自其曾祖吴公辅始,开始购藏书画,至伯炎这一代仅倪瓒的作品就有《幽涧寒松》《东冈草堂》《汀树遥岑》和《吴淞山色》等。吴氏收藏如此之丰富,难怪渐江要装病赖着不肯走,这也让渐江和吴伯炎成了好朋友。吴要去扬州做生意,渐江就作《晓江风便图》祝其一帆风顺,也希望吴伯炎呆几个月赚点钱就回来,好到春暖花开时节为他接风。
  说实在的,渐江在吴家过得很惬意,虽然是“有病”,但好画欣赏着,素食美果供着,画艺是蒸蒸日上。出于对此地的留恋和感情回报,渐江在丰溪一带画了很多画,先后有《云根丹室图轴》《为闲止作山水轴》《丰溪山水册》《晓江风便图》《介石书堂册》《溪山春雾图轴》《江山无尽图轴》《为与进画山水轴》《为伯炎画山水轴》等等。
  清人吴之騄在《桂雨堂文集》中说,渐江看宋元名画“每至欣赏处,常屈膝曰:是不可亵玩”。其严肃认真的样子,一如他的偶像倪云林迂腐可笑。但是对艺术的追求痴迷若此,应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一旦知道谁家有好画,渐江就大清早跑去,你不借我就不走,就在你家门口站着。若到天黑,渐江仍未如愿,又饥又饿的他还不忘给人家打个招呼“请乃踉跄去”,这下真感动了主人,翻箱倒柜把藏品找出来。渐江如愿以偿,每遇“当意者”,则屏住呼吸,长跪细看,其执着和倪云林天天洗他的梧桐树相仿佛。
  渐江跪画的故事,石涛也是有耳闻的。本是高手的他,一针见血地评价道:笔墨高秀,云林之后是渐江,渐江得黄山性情学倪能变,实赖于能朝夕展玩倪画,真心跪拜和悉心揣摩两不误。
  “石淙舟集”是徽州文化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文人盛会,时在康熙二年农历癸卯六月十六日,地点歙县练江古渡口。这一天,渐江的老朋友吴伯炎带来家传的王羲之《迟汝帖》以及宋元逸品书画数十幅。渐江的侄子兼弟子江注雇了竹筏,赊来好酒,在竹筏上安排几案,并置笔墨纸砚。吴伯炎喊来歌女助兴,江注又长笛和之,程守这时也从南岸踏歌而来,真是既风雅又热闹。渐江和尚这样的场面毕竟见得不是很多,一向矜持的他也逐渐放开了,情不自禁地解衣脱帽,提笔就画,《石淙舟集图》就这样诞生了。可惜的是渐江兴奋过度,得了重感冒,一直咳到年底就离开了人世。
  “兰亭雅集”留下了王羲之的千古名篇《兰亭集序》,“石淙舟集”也留下了渐江的《石淙舟集图》。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后人的摹本中一睹《兰亭集序》王字的风采,而《石淙舟集图》我们却只能在悠悠的想象中寻找渐江铿锵的笔触,因为《石淙舟集图》我们再也看不到了,现在仅存画目。
其他文献
这个世界是一个盒子,我再也出不去了!  ——引子  公元3030年,地球。  “啊——”当我看见屏幕上再次出现猩红的“The End”字样时,忍不住捶胸顿足:“罗路!这个游戏真有结局?为什么我按照你的攻略,还是通不了关啊?”  “嗯?”游戏高手罗路挑挑眉,“怎么会?我来试试。”  他飞快地敲打几下游戏按钮,电脑发出诡异的咔咔声。再看时,屏幕上的图案竟然扭曲成一行字:弱者,永远无法走出盒子!  我疑
期刊
Hi,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蘑菇酱,初次见面请多关照!言归正传,在前段时间,蘑菇酱为了寻找最美味的故事,搭起“故事大串烧”小擂台,广发英雄帖,并发出第一批关键词:  飞行 3030年 地球 盒子 拯救  没想到才几日,蘑菇酱的家就被回帖淹没了,在此感谢各位英雄的踊跃参与。可惜,虽然大家都写得棒棒哒,但无奈版面有限,只能展示比较有代表性的四篇作品了。  只见四下灰尘漫漫,细小的砂砾刺得人睁不开眼,黑暗的
期刊
危机,总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一触即发。  3030年。  宇宙中一枚被外星人控制的芯片,正在高速飞行。它冲破地球的大气层,直插地球的核心。顷刻间,地球被刺眼的红色火焰吞噬,原本蔚蓝而美丽的地球瞬间化为火海。  浓烟中,一辆星际智能车缓缓降落。  刚从外星球旅行回来的少年们惊恐地看着眼前的一切,站在他们身后的,是表情严肃的X博士。拥有意念穿透能力的他,知道了这场危机的过程,也看到了那枚芯片,只是他不
期刊
看多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大片,我们对拯救世界、大公无私的英雄人物以及套路式的情节总会产生审美疲劳。而在《解救吾先生》这部影片中,一位可以被称为“十恶不赦”的冷血绑匪,却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几个小时之前,大老板愿意用几千万买我春节的首拍戏,没想到现在,有人要我用几百万买回自己的命。”刘德华饰演的吾先生被王千源饰演的绑匪张华绑架,命悬一线。从道德角度,我们当然会谴责张华的卑劣与邪恶,可从戏剧角度
期刊
Part 1 螃蟹阿姨  孙晓晓是妈妈单位的小名人,每个叔叔阿姨见到晓晓,都会笑她:“小姑娘,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吃炸年糕吗?”那时候孙晓晓总是瞪大眼睛,卖萌一笑:“因为我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经常吃年糕,最后都被我偷吃啦!”  这原本是大人开玩笑的话,可聪明的孙晓晓都记在脑子里,再叙述时,还能加上动作表演。总之,孙晓晓是一个超级讨人喜欢的小姑娘。  而最令人刮目相看的,大概就是单位里的会计阿姨
期刊
这是冬日了。  风是我父亲母亲的苦难。  我看见城市街头的红薯,它们一定来自我的故乡。  我伫立地凝望,我看见红薯的氤氲。红薯像在我亲人推着的炉子里吟唱。在这个冬日的季节,想念在炉子里热情地燃烧。  我伫立地凝望,我贪婪地嗅着红薯散发的一片片芬芳,那一种柔软,那一种紫色白色,是我的亲人冬日风中的呢喃……  我就不自禁地想起苦难岁月里的红薯,它是我苦难记忆中最珍贵的食物——我每每嚼着,就如饴一般。 
期刊
材料:豆瓣酱、豆豉、酱油、泡酸菜、花椒、干辣椒、葱、姜、蒜、淀粉、盐、鸡精  配菜:笋尖、木耳、香菇、牛肉、虾、鱿鱼、蟹柳、生菜、包菜、杏鲍菇(可依个人喜好搭配)  步骤:  1.姜、蒜切细粒;泡酸菜切丝;葱切段  2.锅中放油烧至五成热,依次放入花椒、干辣椒段、姜蒜粒、豆瓣酱、豆豉,用小火炒约半分钟,再下泡酸菜丝,同炒一分半钟  3.加入热水(如果有排骨汤更好)  4.烧沸后放入酱油、葱段、盐、
期刊
材料:铁勺一个、肉、韭菜、生姜、盐、鸡精、生抽、香油  步骤:  1.把肉、韭菜、姜切末,混搭成馅(或者在超市买饺子馅)  2.在馅里放入盐、鸡精、生抽、香油(可根据口味调整)  3.鸡蛋打散,放一点盐搅匀  4.拿来小铁勺,刷上一层薄薄的油,放在小火上烧  5.待勺子热了,倒一点蛋液进去,来回转动,让蛋液变成圆形,蛋皮雏形初现  6.把肉馅放在中央,小心地揭开蛋皮边缘,对折后一个蛋饺便完成了
期刊
绰号是个很矛盾的名词啊,我认为。有人暗自享受,有人深受其扰,有人立绰号为独立人格的招牌,有人被绰号囚禁在笼子里。  我有点讨厌被人直呼全名,末尾再添个“同学”,摆明了的礼节性和距离感。而绰号是热乎的,虽不代表我们是多么亲近的好友,但至少不是冷冰冰的:都是老相识嘛,我晓得你的,跟你开个玩笑你不会生气。  我就羡慕佳羽笔下的这般热络,绰号是个好题材,她又能把它拿捏得精准不俗。记得这本书刚到家时,我扫了
期刊
据说,人类可以识别500至1000万种颜色,其中有名字的大概只有1200种。蓝天白云、山花绿地、麦田屋宇、群山江海……托太阳的福,我们每天都行走在五光十色的万物之间,感受着光影色幻的交错变幻。  这个地球,在你眼中是什么颜色?  这个世界,在你心中又是何种光影?  我们是色彩的捕捉师  一位优秀的风光摄影师,会把地球当做自己的私家“花园”。他们善于捕捉大自然中的光影瞬间,期待每一场与色彩的艳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