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文创新动能

来源 :创意设计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364709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台湾地区文创产业的发展有特定的地域特征和产业特点,从台湾地区的文创特征及文创产业发展的背景出发,以2019年台湾文博会为主轴,阐述台湾文创产业发展的现状,并通过城市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传承三个方面,结合案例分析文创新动能的表现,从而在文创新动能战略中思考和推进文创土壤的培育、产业的良性发展等话题,以达到激活文创新动能的目的。
  关键词 文创;新动能;台湾文博会
  引用本文格式 范振坤. 激活文创新动能——基于对中国台湾文创发展的思考[J]. 创意设计源,2019(4):30-34.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aiwan has specific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Starting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he 2019 Taiwan Cultural Fair will be the main axis to expla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aiwan'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hrough the three aspects of urban develop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combined with case analysis, the performance of literary innovation and kinetic energy, so as to think about and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Wenchuang soil and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in the innovation kinetic energy strategy to achieve activation. The purpose of innovation and kinetic energy.
  Key Words  Cultural and creative;Kinetic Eenergy;Taiwan cultural and expo association
  文創作为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之一,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重要一环。文创理念是在当代文化产业与创意经济蓬勃兴起中形成的文化发展新理念,其基础在“文”,即文化;其关键在“创”,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台湾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地方重建运动,文化产业由此得以发展,同时提出了“文化产业化 、产业文化化”的地方发展策略。1999年台湾文建会(全称“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推动“振兴地方文化产业,活化社区产业生命力计划”,强调以地方文化为基础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2010年台湾立法院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将文创产业定义“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运用知识产权能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促进全民美学素质并使民众生活环境提升的产业”,将其重新划分为四大领域,共15项具体产业。[2]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台湾文博会(全称“台湾文化创意设计博览会”)于2010年诞生。近年来,台湾文博会以“提振文化内容力”和“建立产业生态体系”为目标,经历了由“单一展馆以商品交易为主的商展”到“文化概念方式策展”的模式转型,逐步注入了“城市即展现,展现即生活”的理念。本届展会以“Culture On the Move‘文化动动动’”为主题,通过一场穿越传统与创新,跨越本土与世界的动态试验,创造出对文化的全新想象。本文将以2019台湾文博会(图1)为主轴,结合台湾文创的所见所感,聊以管窥之见。
  一、文创在城市发展中的新动能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特里·克拉克( Terry N Clark) 教授领衔新芝加哥学派提出了城市增长发展的场景模式。场景模式聚焦市民文化艺术参与、消费与娱乐等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他们认为,城市发展在一定阶段(后工业时期)后,原有的增长模式受到了限制,而市民文化艺术参与对城市增长发展开始变得至关重要。[3]城市的发展更加偏重文化消费和创意阶层的介入,城市形象的传播从有形的图像特征逐步过渡到文化沉浸式的多维度体验中,这对于文创的设计与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2019年台湾文博会华山主题概念区中,“编辑地方”主题展从地形地貌、祭奠仪式、饮食文化等方面切入,同时将体验、互动等展示方式与传统纸媒充分连接,推出《本地The Place》的四本主题刊物,全方位展现出屏东(图2)、台南(图3)、桃园、台东(图4)四个城市的独特风貌。作为一种城市推广的文创行为,这个展览以观念引领创意,打通了实物展示、实景沉浸、产品衍生、行为体验的多元化传播通道,文创不再是单一物品或行为的体现,而是某种社会关系的综合表达。
  眷村,是台湾历史进程中一种独特的城市形态。它印证了从1949年开始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被迫从中国大陆各省迁徙至台湾的国民党军及其眷属在台湾的生存状况。由于其外观彩虹般对比强烈的色彩和主题鲜明的涂鸦而得名的“彩虹眷村”(图5)便是为数不多的现存眷村形态之一。该眷村的涂鸦出自台湾九十多岁的退伍老兵黄永阜之手,涂鸦始于他无聊而激发的创作情趣,一发不可收拾将眷村内的巷弄街道当成了天然的画布,在上面彩绘了各式美丽的彩虹线条与可爱动物,不仅美化了小村,还吸引了更多艺术爱好者和公益组织参与到画作的创作和修整中,逐步发展为一种特定的空间文创产品和行为,成为文化旅游中人们所关注的“网红”村(图6)。文创介入使濒临消失的城市物质遗产得以留存,它在激发城市文化活力、创意价值方面的社会责任更是对当下“粗放式”造城现象的一种深刻思考。   二、文创在科学技术中的新动能
  在信息和数据时代,技术发展为传统的“低技术”和现代的“高技术”相融合的现状。所谓“低技术”(Low-technology)指的是成熟的或者传统的技术。詹姆斯·沃尔本克(James Wallbank)在其“低技术”宣言(Low-technology manifesto)中宣称:“‘低技术’是群众的技术”,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并为大众服务的技术;[4]而“高技术”(High-technology)则代表了一个特定时期内科技方面的尖端成果,是先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程度的体现,两者具有相对性和互通性。蒸汽机和电代表了工业革命时期的“高技术”,显然不代表当代的“高技术”,移动互联时代迎来一波又一波的技术浪潮,“高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更迭,今天还处在实验阶段的“高技术”在未来的某一天就会变成成熟的、为大众熟练掌握的“低技术”。“高技术”和“低技术”只是用于概念上的界定,其本身并无高低之分,“低技术”并不代表落后和被淘汰,相反,发展成熟的传统“低技术”体现出了科技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尊重自然,体现人文及地域特征。
  “随泥所欲”(图7)、“Mr. Leaf”“异材质”(图8)等文创品牌从材质上做文章。“随泥所欲”运用材料技术将建筑混凝土的废弃物重新加工形成一种合成材料,再进行花盆、烟灰缸、钟表盘面等新造型的加工;“Mr. Leaf”挖掘了树叶的肌理和皮革结合,生产出具有叶脉肌理的箱包;“异材质”同样从传统思维的颠覆做起,将大理石、水泥、铁器、板岩等原料进行再加工,提取它们的表面肌理,制作出大理石手包、铁皮钱包等视觉与触觉具有强烈反差的产品。
  “编辑地方——屏东”主题展中(图9),创作者运用编程和机械原理,将叶片形成的画面有规律地拨动,同时结合全息投影,构成了一幅光、影、音全面交互的动态画面,地域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此做了完美的结合。
  华山文化概念展区的“演变舞台”主题展(图10),以舞台艺术的创意展示切入“Culture On the Move”主题,打破了展览和表演的界线,以“表演(Performance)”和“纪录(Documentary)”为双主轴策展。不分前台与后台,展场即是表演场。从每个演出背后文化的累进,看见当代台湾文化的真实动态。①展览运用技术手段,使文创不再局限于文本、影像、产品、空间等单一维度,实现了以城市场景为依托、以城市文化价值为诉求的综合表达。
  三、文创在文化传承中的新动能
  纵览2019台湾文博会,大多数文创品牌的开发初始基于文创的文化特征,从中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清晰的文化脉络和商业模式。笔者在与“陶事”品牌创始人交流中了解到,在台湾有太多的原创设计师要用几年的时间专注于创作,同时等待被商业认可的时机,但有很多品牌在这个过程中便消失了,能够进入展会的都是坚持下来的。可见,文创价值的实现体现在有效的传播方式上,文创的传播具有商业运作的规律,同时由于其文化特征又存在运作上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在创作者及传播者的思维方式上。一种思维方式是文创的产品思维,聚焦于商业的结果,强调文化服务于产品。结果为短期的文创价值得以实现,但创作往往会受制于某一时期的流行元素,创作者会进行一些嫁接、复制的低创造力的工作。这种方式不排除使一部分商业嗅觉灵敏的人取得了成功,但是很快会陷入后劲乏力的瓶颈。另一种思维方式是文创的文化思维,聚焦于文化和艺术浸入的过程,强调产品服务于文化。在这样的过程中一个文创品牌的发展往往是可持续性的,文创的价值是通过一个系统漫长的创作过程逐步得以显现的。这样的方式需要商家付出一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但是随着产业政策、知识产权等保障措施的日臻完善,文创价值呈现出后劲十足、强者欲强的“马太效应”。同时由于文化和艺术的内生动力驱动,文创产品已经不仅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态,可能会衍生为一个空间、一段影像、一种行为。因此,文创在文化特征方面表现出来的新动能要以战略眼光,审慎地分析文化的深层价值,激发其创新传承的活力,从而使文化在激发可视价值的同时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推动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
  台湾地区致力推广地域文化的设计酒店“Home Hotel”,与长期耕耘手作创意的策展品牌“孩在”合作,其颠覆传统酒店的定义,不仅给客人提供住宿,而且还作为一个文创平台传达品牌理念,传承地域文化。他们继2018年策划“十三个房间&它的时空冒险”展览后,于2019年4月推出“十三个房间、平行宇宙”的展览(图11),并在“Home Hotel”大安店开展。展览携手台湾地区新生代创作群,手工打造十三个空间与隐藏的三间密室,汇聚工艺、气味、音乐、文字等跨领域的能量,用创作颠覆现实世界,以无限想象力打破创作者与民众的感官视野。“十三个房间、平行宇宙”记录了创作者用艺术笔触勾画的心底世界,是他们让商业更艺术,让艺术更生活,是文化的情怀浸染了当下的世界。
  “报时光”(图12)是由联合日报发起的老报文化复兴运动,它通过为文创业界提供史料照片的图像授权行为,打造有故事、有创意的授权服务平台,展现了传统媒介传播的革新意识和新媒介传播文化内聚的力量。通过老报的图文再现,发起文创行为,这样一种跨时空的文化接力让人们在时光追忆的过程中传承特定时期的文化,从而激发人们的时代情感。
  结语
  中国内地经济起步比较晚,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较短,但是具备强大的经济后发力,尤其是新兴业态的发展已经走在了前列。基于此,我們要抓住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文化复兴”的责任和机遇,利用创新思维重新审视悠久的传统文化,激发它的社会价值。同时要用战略的眼光主动判断文创发展的动向,集聚移动互联、智能制造等新技术对传统业态的价值。在激活文创新动能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文创产业的政策、园区服务、版权保护等保障措施,同时要搭建好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产地融合的平台,让文创在激发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围绕大众需求不断拓展其宽度和深度。台湾地区文创产业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地域特征和产业特点,由于其在政策保障、平台搭建、群体培育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性质,使文创产业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和社会认知基础,文创土壤的培育、产业的良性发展等命题需要在文创新动能战略中不断加以思考和推进。
  注释
  ①2019台湾文博会官方网站.https://creativexpo.tw/story
  参考文献
  [1]胡钰.以文创理念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N].新清华,2017-12-01(007).
  [2]熊俊莉.初析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合作[J].台湾研究,2013(6):24-29.
  [3]吴军.场景理论:利用文化因素推动城市发展研究的新视角[J].湖南社会科学,2017(2):175-182.
  [4]何人可,唐啸,黄晶慧.基于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J].装饰,2009(8):26-29.
  范振坤
  山东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 互联网以及数字化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传统信息的单向传播模式,随着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艺术的审美、观赏以及应用价值发生变革。以沃尔沃概念卡车为例,结合自身专业来认知与探索产品设计中表达的机械复制理论。在新媒体时代,机械再现技术的新意义为艺术和技术变革创造条件,相关受众关系呈现出了三个新的变化。  关键词 审美;机械复制产品;设计;灵韵  引用本文格式 李志榕,陈博领.机械复制技术下的审美转换——
期刊
摘 要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产物,历史价值极其重要。其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在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目前在中国,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进行,传统村落老龄化、空巢化严重,乡土建筑自然性颓废,民族特色、生活习俗缺失等现象不断损坏传统村落乡村文化景观。以金华市山下鲍村为例,阐述传统村落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再生的概念化途径,在互联网时代
期刊
摘 要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一定困境。伴手礼作为地域文化的承载体,对文化交流与传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且可以让更多人熟知当地地域文化,从而感受文化魅力。基于对湖湘文化内涵的阐述,在音乐书的设计中融入湖湘文化特色,以音乐书为载体,展现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人们更多地了解湖湘文化,保护湖湘文化,传承湖湘文化。  关键
期刊
摘 要 为研究基于用户体验的社区共享空间的景观设计,通过对现有社区共享空间景观进行调研分析,借助用户体验的感官、交互、情感、社会、自我五个层次对共享空间景观设计中的需求进行思考与研究,并以成都龙湖九里晴川为例,解析社区共享空间景观设计中的用户体验,为社区共享空间景观构建提供设计参考。  关键词 用户体验;社区;共享空间;景观设计  引用本文格式 唐佩璐,张玉萍.基于用户体验的社区共享空间景观设计研
期刊
摘 要 为了在数字时代保护推广传统出版物,从传统出版物数字化现状、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两个维度展开分析,研究了用增强现实技术为传统出版物赋能的可能性,提出并实现了以《世界现代设计史》一书为代表的传统图书的增强现实赋能方案。该方案把纸质书和数字内容更好地整合在一起,降低了推广和购买的成本,为未来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探索了新的增强现实方案,意在让数字时代保存一缕传统书香。  关键词 传统出版物;增强现实技
期刊
摘 要 工艺美术创作中,材料是构思的基础。琢玉工艺中玉料的品种、形态、色彩等特性都是构思的出发点。玉料不同,制作的玉器迥异,表达的主题截然不同。玉料的量、体、形决定着玉器作品的大小、形态。玉器作品的寓意不仅仅利用吉祥形态,还可以直接利用材料的形态、质地、色彩、肌理等来构思。  关键词 琢玉;玉料;构思观  引用本文格式 姜坤鹏. 随形就势 顺色立意——传统琢玉工艺中面向材料的构思观念 [J].创意
期刊
摘 要 美术展览将艺术家、作品、公众等聚集到特定的公共空间,及时传播新颖、重要的艺术讯息,产生了丰富的文化效应。新时期以来至上世纪末,各种美术展览形成多元共生的格局。这些展览促进艺术探索,突破既有模式,呈现创作态势,引导创作方向,总结创作成就,有力地建构了本土油画主体,推介了油画家和创作群体,将中国油画推至公众视界乃至国际,成为中国油画发展的重要助力。  关键词 中国油画;美术展览;多元共生;呈现
期刊
摘 要 当今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经历了跨越性的发展,从以速度优先转化为以质量优先,经济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音乐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行业同样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因此以音乐文化产业生产方面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相应的措施,并对我国音乐文化创意产业的改革做出了展望,以期为我国音乐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提供可参考的方案。  关键词 新时代;音乐文化创意产业;供给侧改革;电视
期刊
摘 要 随着城市的开发与建设不断加快,老城区接连被改造、被拆迁,老城文化也在城市的建设中慢慢淡去。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老城文化,依托文创产业的优势激活老城文化的活力,从岳阳的建筑文化、诗词文化、方言文化、民俗故事文化、吃鱼文化等多角度进行设计研究,发现其文创行业存在文化转述缺少内涵、设计形式单一等问题,总结出了图形化视觉语言呈现的方法、插画绘本的呈现方法和角色演绎的视觉设计呈现方法,以期为其他地域
期刊
摘 要 天津市杨柳青古镇是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的历史名镇。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杨柳青古镇利用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展示杨柳青地区传统手工艺作为重点品牌进行推广,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旅游產业,但也发现其在利用旅游开发和传播传统手工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以杨柳青古镇为例,探索类似杨柳青模式的古镇旅游如何走出非遗文化旅游表面化,如何利用旅游业发展和传播传统手工艺的新思路。  关键词 古镇;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