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28岁,主因“头痛伴恶心、呕吐20 d,左侧肢体无力11 d”于2012年9月收入我院。患者2008年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多处色素沉着,于我院皮肤科门诊取皮肤病理示:表皮轻度增厚,局部单核细胞移入,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轻中度淋巴、组织细胞浸润,诊断为“副银屑病”,“蕈样肉芽肿”不除外,予定期光疗,皮肤病变明显好转。2011年11月开始双侧腹股沟、右侧腋下多发淋巴结肿大,生长速度快,最大约鸡蛋大小,质硬,触之无疼痛,并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至2012年2月逐渐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皮肤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少量异型淋巴细胞亲表皮现象,真皮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可见色素颗粒,考虑“蕈样肉芽肿”。皮肤科考虑“蕈样肉芽肿”累及淋巴结,遂开始进行干扰素300万U隔日1次治疗,患者淋巴结肿大无明显改善。2012年5月行颈部淋巴结活体组织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细胞角蛋白AE1/AE3(-),CD1a(散在+),CD20(部分+),CD21(局灶+),CD3(弥漫+),S-100(散在+),平滑肌肌动蛋白(血管周围+),考虑非霍奇金淋巴瘤(外周T细胞性)。遂于我院血液科开始规律化学治疗(GDPML方案),具体方案为:吉西他滨1.5 g (疗程第1天和第8天)+顺铂 110 mg (第1天)+地塞米松40 mg (第1~4天)+甲氨蝶呤 1.5 g(第2天)+培门冬酶3750 U (第8天)。2012年7月予第2疗程GDPML方案化学治疗,具体方案:吉西他滨1.5 g (第1天)+顺铂 110 mg (第1天)+甲氨蝶呤1.5 g (第1天)+地塞米松40 mg (第1~4天)+培门冬酶 3750 U (第5天)。行PET-CT提示全身多发淋巴结代谢增高,脾脏代谢增高。2012年9月1日患者在化学治疗过程中出现头痛,伴有恶心、呕吐,伴低热,体温37.5 ℃,当时未就医治疗。9月10日开始先后出现左下肢及左上肢无力,无言语不利、口角歪斜、肢体麻木等其他症状,就诊于我院急诊,行头颅CT检查示右额病灶伴周边水肿(图1A);头颅MRI增强+平扫示:右侧额叶大脑镰旁见一团块样异常信号,等T1、等T2为主,内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弥散加权成像为高信号,大小约3.0 cm×4.1 cm,灶周可见大片水肿信号,花环样增强;同时可见数个环形增强小病灶(图1B~E)。复查PET-CT示:原全身多发淋巴结代谢增高,脾脏新出现数个代谢增高灶,脑内新出现受累病灶(图1F);整体病程进展。急诊予甘露醇250 ml 1次/8 h脱水治疗,患者头痛稍好转,肢体无力继续加重,完全无法活动。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患者发病后精神、体力、睡眠较差,食欲可。大小便基本正常,自觉憋尿困难。体重较起病时减轻1 kg。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未婚育。
第76例——头痛20天,左侧肢体无力11天
【摘 要】
:
患者女性,28岁,主因“头痛伴恶心、呕吐20 d,左侧肢体无力11 d”于2012年9月收入我院。患者2008年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多处色素沉着,于我院皮肤科门诊取皮肤病理示:表皮轻度增厚,局部单核细胞移入,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轻中度淋巴、组织细胞浸润,诊断为“副银屑病”,“蕈样肉芽肿”不除外,予定期光疗,皮肤病变明显好转。2011年11月开始双侧腹股沟、右侧腋下多发淋巴结肿大,生长速度快,最大约鸡蛋大
【机 构】
: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100730中
【发表日期】
:
2014年47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腹腔镜虚拟模拟培训系统在腹腔镜初学者缝合技能训练中的作用。方法腹腔镜初学者26名,完成腹腔镜基本技能虚拟模拟培训后,随机分为2组:虚拟训练组,学员继续使用腹腔镜虚拟模拟培训系统进行腹腔镜高级技能(缝合技能)模拟培训;训练箱组,学员直接转入腹腔镜普通模拟训练箱进行缝合练习。学员在进入分组前、完成培训后,分别利用我们统一自制模型,各进行1次模拟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吻合操作,记录操作时间、评价吻
骨骼肌MRI检查已经在国内外开展了20余年,在肌肉病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精确评估骨骼肌的形态、容积和组织结构,显示肌肉的脂肪化、水肿以及代谢改变,不同骨骼肌疾病在人体各个部位出现的顺序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诊断各种骨骼肌疾病的影像学基础,也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指导肌肉活体组织检查的部位、基因检查的选择和药物选择。我们将不同肌肉病的肌肉MRI特点进行综述。
期刊
目的分析中国人群血尿酸水平与脑梗死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95 738名对象作为观察队列,依据2006-2007年首次健康体检的血尿酸值将不同性别的观察对象各分为5个分位组,平均随访4年,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血尿酸水平对脑梗死发病的影响。结果 (1) 在较高尿酸分位组,研究对象的年龄较大,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高,高血压病史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与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早期和晚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浙江西南部地区就诊于5家大型综合性医院的123例在4.5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心房颤动将其分为心房颤动组(n=52)和无心房颤动组(n=71),总结两组患者的基线特点和预后,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心房颤动与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心房颤动
目的探讨孤立性皮质下小梗死(ISSI)的形态学特征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大脑中动脉(MCA)穿支供血区ISSI患者209例。依据病灶形态分为线形ISSI组和圆(或椭圆)形ISSI组。END定义为3 d内复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最高分较入院时增加2分或2分以上。比较组间基线资料和END的发
因冠心病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逐年增加,他们需长期行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支架内血栓栓塞。对这类患者施行脊柱手术时,若术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增加血栓形成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发生的风险,而继续抗血小板治疗存在增加术中出血、术后血肿形成压迫脊髓和神经的风险。故这类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颇为棘手。2008年1月
目前全国的结核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的发病率也相应上升[1]。脑内多发结核瘤是全身播散性结核病的一种,是结核分枝杆菌经血行播散至脑组织,发生以T淋巴细胞为主的变态反应,最终导致肉芽肿形成的病理过程。一般多发性颅内结核瘤较为少见,现将我院1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多发结核瘤病例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探讨成年烟雾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分布模式,及其与颅内血管形态学的联系。方法连续入选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间首次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成年烟雾病患者7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3.0 T磁共振磁敏感成像检查并依照脑微出血病灶的分布区域分组。比较各组间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临床症状、起病时间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内的基线危险因素,颅底烟雾血管铃木分级,后循环受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