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麻雀的稻草人

来源 :金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AGUKE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田起床走到院子里,蓦然一惊:院子里的稻草人不见了。
  没有了稻田,没有了麻雀,稻草人自然退出了历史舞台。水田怀念稻草人,好不容易高价买到了稻草(还不是新割的稻草),扎了个稻草人:和自己一样的身高,穿戴上自己的旧衣帽,腰里斜别着一杆长烟筒。稻草人就是水田。水田常和稻草人面对面坐下,吸着烟卷,和“自己”聊天,内容离不开稻田和麻雀。
  昨夜,稻草人趁着月色,踏上了寻找麻雀的路。
  稻草人首先去了水田伯伯买稻草的地方。稻草人想:有稻草的地方就有稻田,有稻田就有麻雀,有麻雀就有稻草人存在的价值。稻草人到了目的地已是第二天清晨,稻草人找不到稻田,也找不到麻雀,只看见鳞次栉比的种菜大棚、养龙虾的田池和遍地金黄的油菜花……
  稻草人就问身边的一位老农:“你们这里不种植水稻吗?”
  “嗤——现在谁还种水稻呢?不划算。种蔬菜、养龙虾才来钱。这遍地金黄的油菜花不光是招引蜜蜂的,更是吸引游客和那些拍影视的。”老农笑盈盈地说,“我家还办起了民宿呢,今晚要不要住宿我家?”
  “你家里有麻雀吗?”稻草人问。
  老农说:“一只麻雀也没有。”
  稻草人悻悻地离开了,不知不觉走到城里。天色向晚,还下着蒙蒙细雨。城中心一片废墟,像被掏空了内脏;周边孤零零地蹲着几间似倒非倒的老屋,许是不肯拆迁的“钉子户”。
  稻草人遇见了废墟上的稻草人。
  “这里原有一栋祠堂,我主人曾经住在这里。那些岁月,我主人年年在厅堂里扎稻草人,可是后来,没稻田可种了,也就不用扎稻草人了,但祠堂里仍有麻雀在梁上筑巢。”废墟上的稻草人说,“是麻雀的叫声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废墟上一只麻雀也没有,只有忙着串门的老鼠和几只流浪猫。
  稻草人说:“咱俩结伴去寻找麻雀吧。”
  “这里即将造起高楼,我不想离开,我要留下来,直到破土动工。我的主人死了,是患癌症死的,我想念我的主人!按理现代医学越来越发达,可为什么癌症患者越来越多呢?是因为没有麻雀吗?”废墟上的稻草人说,“人类的建筑越来越高,越来越漂亮,身躯小小的麻雀们却失去了安身之所。它们去往何方?吃什么?住哪里?它们过得还好吗?”
  两个稻草人相拥而泣。最后,稻草人与废墟上的稻草人挥手告别,继续踏上寻找麻雀的征程。
  稻草人找到一片树林——叶子上布满白斑,没有麻雀,甚至没有鸟声;又找到一处山林,只听到令它烦躁的铲车和挖掘机的轰鸣声。
  稻草人继续前行。
  稻草人没有看见麻雀,却看见了好多好多的稻草人——有神话里的神仙,有小说、戏曲里的人物,也有影视里儿童喜欢的卡通形象……它们的衣服色彩缤纷,脸上还化了妆,个个比自己漂亮。稻草人觉得自己不般配,准备悄然离开,可是被游人拽进了人圈里。
  “你才是最原始、最生态的稻草人!”有人推介它。
  游客们围上来,纷纷与稻草人合影、视频……稻草人看见影像里的自己面无表情、四肢僵硬,與他们格格不入。
  一位村姑打扮、气质优雅的少妇走过来牵起稻草人的手说:“谢谢您的光临!你们的使命不再是孤零零地守望稻田,驱赶麻雀,而是招引游客,让他们怀想昔日的时光……在‘美丽乡村艺术节’中展现自己别样的风情和魅力……”美丽少妇双手呈给它一本大红“聘请书”。
  “我是一个稻草人,我要寻找稻田,寻找麻雀。稻田是我生命的舞台,麻雀是我人生的搭档。我为麻雀生,也为麻雀亡。对不起!我不能留在这里。”稻草人第一次说出这么漂亮的话语。
  时光荏苒,稻草人一直行走在“寻找”的路上……
  那夜,稻草人路过一个“水公园”,岸边耸立着露天屏幕,正播放中央七台 “农业频道”。屏幕里,水田伯伯戴着和它一样的帽子,穿着和它一样的衣服,腰里斜别着和它一样的长烟筒,手掌卷成喇叭状,站在高坡上,对它呼唤:“归来吧,稻草人,家乡又种上水稻啦!”水田伯伯双眼满含泪水。
  稻草人返回家乡,果然看见满田野金黄的水稻。
  水田给稻草人的形象进行了微调——画上“月牙船”的嘴巴,右手作挥手招呼的姿势。
  稻草人站在稻田里——这是家乡的稻田。
  金黄的稻谷,沉甸甸的稻穗,成群结队的麻雀像褐色的雨点落下来……
其他文献
公元2269年,我作为随行学者登上了飞船,准备去往公元2500年进行一次为期24小时的未来时空旅行。  谁知刚要落地飞船就被击落。我们被几名士兵扣押起来,紧接着被送进这座城市的市政府里。  一个大腹便便的官员接待了我们,调查清楚我们的来意之后,他告诉我们现在正在全城戒严,不方便放我们出去四处走动,但是,他会打开悬浮屏让我们看看2500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以及生活状况,看完之后稍作休息,就送我们上
说到月亮,我想起了李白的一首诗《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从古到今,人们对月亮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关于月亮的来源,科学家们提出了很多种说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种:第一种,分裂说——地球和月亮本来是一体的,后来月球从地球分离了出去;第二种,俘获说——地球用自身的引力将接近它的月亮“捉住”了,变成了自己的一颗卫星;第三种,撞击说——地球曾经被一个天体撞击,
红酒,女。河南省作协会员,洛阳市小小说学会副会长,出版小小说集《花戏楼》《花千树》《把自己站成一棵挺拔的树》等。作品获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作品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报刊转载,多篇作品选入权威选本。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得者。  我和红酒都生活在九朝古都洛阳。周末,红酒来电话,相约同去她童年生活过的西亳小城,寻访一座明末清初的古戏楼,邂逅一段岁月封尘的风土人情。电话中,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滴答,滴答……”这是时间的脚步,是和睦的乐曲,是温馨的呢喃。我家就像是这样“滴答,滴答”响的大钟,我和爸爸妈妈就是构成这座大钟的秒针、分针、时针。  秒针——妈妈  “朵朵,起床啦!”  “朵朵,作业写完没有?”  妈妈的声音像秒针一样,时刻萦绕在我的耳畔。  我做事总是拖拉,比如写作业,稍不留意,我就会放下笔拿起课外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比如吃饭,爸爸妈妈都吃完了,我还优哉游哉的,剩大半碗饭没吃
一池莲花静默不语  六月的姑苏水,大有文章  从池底往上写,结成一个个隐喻  谁来揭晓答案  一丛脉络清晰的句号  擎起了一腔腔合抱的芬芳  粉色的娇羞彰显太阳的光芒  每一朵都惊鸿,且不为风所动  落入诗行,开成一朵叫莲的标点  不是在叹息,也不是想停留  它表示静默,尽在  不言中  将箭头指向言者的栖居地  日光下  罗浮的一池莲花静默不语  它是姑苏写给我的欢迎辞  也是我喜欢上姑苏的  
昨天晚上,因为结束期中考试太放松的缘故,我一挨枕头就进入了梦乡。接着,我发现自己来到了一片松林里,身后跟着一只高大的蟋蟀,足足比我高出了半头,它没有一点儿凶神恶煞的样子,反而用一双琥珀色的眼睛含情脉脉地看着我。我惊奇地张大了嘴巴,想问问它是谁,还没等我开口,它先说话了:“我是‘梦境帝国’的护卫小光。梦境帝国中的每一只蟋蟀都可以看见人类做的梦。我今天的任务,就是带你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这些梦。”  进
写作微型小说快20年了,我应该怎么写,又写什么,这是我现在静下心来常常要思虑的问题。  微型小说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写作微型小说的作者每年以成千上万计,每年在各大纸质报刊发表的数量,一度为三四万篇,而到今天,这个数量有了急剧的下滑,可能连上万篇的数量都达不到了。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大量的报刊在市场的冲击下黯然离场,或是缩版的同时撤掉了副刊。虽然多出了不少网络平台的所谓发表,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我
下午放学前,学校门口站着许多来接孩子的家长。一位年轻漂亮的大姐姐抱着厚厚的一沓宣传单,在家长之间穿梭。  “这位大哥,您好!”漂亮姐姐很有礼貌地说道,“请看看我们的资料,谢谢!”  那位胡子拉碴的中年男人,接过宣传单,随意瞟了一眼。  “哦,又是课外辅导班。”中年男人摇摇头,“抱歉,我家孩子已经报了4个班了,双休日全占满了。”  “请您仔细看一下。”漂亮姐姐露出甜甜的笑容,“我们是‘梦课堂’辅导班
柴亚娟的《慧姐》《狗性》《颠倒》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一个女性作家写“散文化微型小说”的叙事特征和文体形态。这三篇作品是从一个女性作家“很家常”的叙事角度开始的,三篇作品都有一个被称作是“娟”的“我”,都选取了“我”身边的同事、亲人、姐妹等熟悉的人物作故事的主人公。“我”作為一名“女性家常故事”的讲述人,叙述姿态和讲述基调都很真诚、很随和,就像和亲朋好友坐在餐桌上讲自己最熟悉的同事和亲人的故事一样,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