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乡镇干部中间,流传着“五苦”的说法,这“五苦”是:晋升机会少,工作环境差,物质待遇差,学习机会少,工作困难多。正如一位乡干部说:“手中无权,兜里没钱;求人的多,肯定的少;爱人务农、子女‘赋闲’。”
当前关于“三农”问题讨论的热点,由“减负增收”转向了“乡镇改革”。在这讨论中,很多人认为取消农村“两税”后,乡镇一级政府变成了“空壳”,乡镇的存在没有多大的积极作用,主张撤消乡镇政府和部门。还有人认为乡镇干部是加重农民负担的重要因素,紧张的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与乡镇干部缺乏行政智慧不无关系。那么乡镇干部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干部到底是怎样一种状况呢?
住在城里的乡镇干部
现在的乡镇干部以在城里居住的为多,这是与20年前的乡镇干部最为不同的地方。以前的乡镇干部很多还是从基层选上来的,上级部门的“下放干部”并不多。那时候多数乡镇干部的家就在农村,对农村的情况了如指掌,下乡就是回家,这些干部与乡村的感情是隔不断的。
时代的变迁使乡镇干部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之后,乡镇一级的正式干部成了国家公务员,很多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乡镇甚至村一级基层单位工作。对于他们中的多数人来说,与农村的关系已经演变成为了一种“业务关系”,感情因素在基层和农村工作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了。
今年28岁的小郭来自山西省大同市,他出生于城市,之前很少接触农村,几乎对农村一无所知。大学毕业后,他通过公务员考试考入山西省忻府区合索乡任秘书,成为了一名基层公务员。这时,因为工作的关系,他才开始真正地了解农村,了解农民的生活。小郭工作两年后结婚,并在市里买了房子,爱人也在市里工作。这样一来,他便开始了“朝村暮城”的工作生涯,每天早上从市里赶班车到乡里工作,下午下班之后再坐车回去。这样他只有工作时间待在乡政府,其余时间与一般城里人无异。这样的情况在各地乡镇一级政府很普遍。在当地,他们被称为“走读干部”。
这样的“走读干部”显然不可能扎根农村。当然,干部“走读”在现在的社会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城乡二元化的架构下,大多数人都希望在城里能够谋得一席之地。但作为乡镇干部和基层工作者,他们注定不可能比20年前在农村土生土长的乡镇干部对农村了解得更为深入和透彻。
乡镇干部的苦衷
事实上,乡镇干部的生活繁杂而琐碎,并不像一些影视作品中所演绎的那样高尚和美好。很多人抱着一展抱负的愿望来到这个岗位,可是经过长时间的工作之后才发现,这样的工作和生活与理想中的“乡官”差距太大。
山西省文水县的几个大学生村官,在得知自己被录取后欣喜雀跃,并且互相约定3年之后再聚,看谁的成就大。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的梁新旺拿着自己的行李去乡政府报到,但却被告知:“你就在家里待着吧,这儿平时也没什么事情。你们村有什么事情我们电话通知你。”每月拿着几百元薪水却在城市里待业,这样的“村官”在其他地市也都不鲜见。
乡镇干部权力有限,却担负着很多责任。作为面对基层的一级政府,乡镇干部们经常深入群众最底层。山西省忻州市合索乡的很多村庄在山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很多地方还没有通车。乡政府没有汽车,因此自行车和摩托车成为他们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农村工作最多的时候是在农闲时的冬季,这对依靠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的下乡干部来说是最痛苦不过的。他们一次次顶着凛冽的寒风,骑着摩托车往返于乡村城镇之间,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患了关节炎、风湿等病症。
乡镇干部没有县级以上政府工作人员那样的权威,他们做工作更多是和当地村民交朋友,想尽办法融入他们。
“很多时候,乡干部要想落实工作,就需要和村干部交朋友,没有交情不好办事。与他们交朋友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喝酒。乡亲们实在,只要在他家喝过酒,而且喝醉了,这关系就处好了。他把你当朋友、当乡亲、当作自己人,工作也就好做了。以上级自居,乡亲们不吃那一套,工作局面打不开。”乡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合索乡党委、政府的干部经常到村民家里,盘腿坐在炕上,和村民拉家常,互相开着对方的玩笑。在地头随便找块平坦的地方就坐下去和村民唠嗑。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乡里的干部根本不讲究,也好相处。有一回一个副乡长来地头找他有事,一边看他锄草,一边蹲下来聊天。蹲累了想坐下来,便脱掉一只鞋子坐在上面,跷着一只脚继续他们的谈话。副乡长说:“弄脏裤子老婆要骂的。”村干部说:“这是我见过最爱干净的乡干部了。”
乡镇干部最头痛的事情莫过于做村民的调解工作。吕梁市石楼县一位乡镇干部满腹牢骚地向记者诉苦:“我在县里上了15年的班,又在村里挂了两年职。如今又在乡里工作,可以算是一个老基层了。乡镇的工作不好做,就拿调解群众矛盾的工作来讲,经常是落不下好,还得罪人。调解工作很复杂,有时双方开条件简直是在赌气,根本没有想把矛盾化解的意识,这让做调解的工作人员夹在中间很为难,工作经常无法开展。这更让我们意识到,农村的工作有很多,不仅在日常小事上,更多的还应从大局出发,增加农民收入,有句话说,民不富,村不富,村不富,乡不富。稳定和发展的工作应持续努力,只有富民才能进一步引领村民解放思想,提升自身素质。”
不少乡镇干部工作很出色,也很努力,在农村工作中做出了很好的成绩。可是一些乡镇干部的提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一些地区的乡镇干部普遍文化素质不高,这给提拔造成一定的影响。据了解,忻州市合索乡现在在职的乡镇干部很多是由中专、中师或者高中毕业生担任的,也有一部分从学校借调到乡镇的教师,这些人虽然有文化,但受过真正意义高等教育的并不多。而一些大学毕业生是近几年才进入乡镇政府,提拔年限以及资历不够。这些有经验的乡镇干部工作兢兢业业,而提拔的机会渺茫,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乡镇干部的收入
在山西省忻州市合索乡,在乡财政没有取消之前,很多乡镇干部长时间拿不到工资。现在乡镇干部工资直接由国家财政拨款,这种发不出工资的事情很少见了,但是他们的收入仍然不高。而且由于没有独立的财政,他们的福利待遇比起其他单位要少很多。他们的假期很少,因为工作实在太多了。
乡镇干部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乡镇干部真是怪,工资少还跑得快”。一名乡镇干部一个月能挣多少钱?一位在忻州市贫困乡镇工作了17年的某乡镇干部陈某直言不讳地说:他现在每个月只有500多元钱的工资,已经揭不开锅了。另一位干部目前是6级科员,不够副科级别。工资是每月763元(全额),扣除自已负担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基金等,实际应发701元。再扣除绩效工资(总额的20%),每月实际发放到手的只有535元。当然,绩效工资到年底会按政绩再补发,但这点钱并不能解决他的燃眉之急。他的女儿去年考上了大学,第一年学杂费1万余元东拼西凑勉强筹措到了,可是今年的学费仍然没有着落。无奈之下,他找到了另外一份工作——在一家加油站打工,每晚一个班,一班5个小时,每班10元。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全面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政策的出台,农村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乡镇政府面临的工作内容、工作模式、工作任务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虽然这只是部分乡镇干部的现状,但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乡镇干部作为离基层最近的干部,是执行党和国家在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前沿的一支干部队伍。虽是小小九品芝麻官,却肩负着带领我国8亿农民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在乡镇改革的大局下,乡镇干部的工作状态直接关系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如何激发乡镇干部的潜在动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关于“三农”问题讨论的热点,由“减负增收”转向了“乡镇改革”。在这讨论中,很多人认为取消农村“两税”后,乡镇一级政府变成了“空壳”,乡镇的存在没有多大的积极作用,主张撤消乡镇政府和部门。还有人认为乡镇干部是加重农民负担的重要因素,紧张的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与乡镇干部缺乏行政智慧不无关系。那么乡镇干部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干部到底是怎样一种状况呢?

住在城里的乡镇干部
现在的乡镇干部以在城里居住的为多,这是与20年前的乡镇干部最为不同的地方。以前的乡镇干部很多还是从基层选上来的,上级部门的“下放干部”并不多。那时候多数乡镇干部的家就在农村,对农村的情况了如指掌,下乡就是回家,这些干部与乡村的感情是隔不断的。
时代的变迁使乡镇干部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之后,乡镇一级的正式干部成了国家公务员,很多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乡镇甚至村一级基层单位工作。对于他们中的多数人来说,与农村的关系已经演变成为了一种“业务关系”,感情因素在基层和农村工作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了。
今年28岁的小郭来自山西省大同市,他出生于城市,之前很少接触农村,几乎对农村一无所知。大学毕业后,他通过公务员考试考入山西省忻府区合索乡任秘书,成为了一名基层公务员。这时,因为工作的关系,他才开始真正地了解农村,了解农民的生活。小郭工作两年后结婚,并在市里买了房子,爱人也在市里工作。这样一来,他便开始了“朝村暮城”的工作生涯,每天早上从市里赶班车到乡里工作,下午下班之后再坐车回去。这样他只有工作时间待在乡政府,其余时间与一般城里人无异。这样的情况在各地乡镇一级政府很普遍。在当地,他们被称为“走读干部”。
这样的“走读干部”显然不可能扎根农村。当然,干部“走读”在现在的社会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城乡二元化的架构下,大多数人都希望在城里能够谋得一席之地。但作为乡镇干部和基层工作者,他们注定不可能比20年前在农村土生土长的乡镇干部对农村了解得更为深入和透彻。
乡镇干部的苦衷
事实上,乡镇干部的生活繁杂而琐碎,并不像一些影视作品中所演绎的那样高尚和美好。很多人抱着一展抱负的愿望来到这个岗位,可是经过长时间的工作之后才发现,这样的工作和生活与理想中的“乡官”差距太大。
山西省文水县的几个大学生村官,在得知自己被录取后欣喜雀跃,并且互相约定3年之后再聚,看谁的成就大。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的梁新旺拿着自己的行李去乡政府报到,但却被告知:“你就在家里待着吧,这儿平时也没什么事情。你们村有什么事情我们电话通知你。”每月拿着几百元薪水却在城市里待业,这样的“村官”在其他地市也都不鲜见。
乡镇干部权力有限,却担负着很多责任。作为面对基层的一级政府,乡镇干部们经常深入群众最底层。山西省忻州市合索乡的很多村庄在山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很多地方还没有通车。乡政府没有汽车,因此自行车和摩托车成为他们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农村工作最多的时候是在农闲时的冬季,这对依靠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的下乡干部来说是最痛苦不过的。他们一次次顶着凛冽的寒风,骑着摩托车往返于乡村城镇之间,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患了关节炎、风湿等病症。
乡镇干部没有县级以上政府工作人员那样的权威,他们做工作更多是和当地村民交朋友,想尽办法融入他们。
“很多时候,乡干部要想落实工作,就需要和村干部交朋友,没有交情不好办事。与他们交朋友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喝酒。乡亲们实在,只要在他家喝过酒,而且喝醉了,这关系就处好了。他把你当朋友、当乡亲、当作自己人,工作也就好做了。以上级自居,乡亲们不吃那一套,工作局面打不开。”乡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合索乡党委、政府的干部经常到村民家里,盘腿坐在炕上,和村民拉家常,互相开着对方的玩笑。在地头随便找块平坦的地方就坐下去和村民唠嗑。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乡里的干部根本不讲究,也好相处。有一回一个副乡长来地头找他有事,一边看他锄草,一边蹲下来聊天。蹲累了想坐下来,便脱掉一只鞋子坐在上面,跷着一只脚继续他们的谈话。副乡长说:“弄脏裤子老婆要骂的。”村干部说:“这是我见过最爱干净的乡干部了。”
乡镇干部最头痛的事情莫过于做村民的调解工作。吕梁市石楼县一位乡镇干部满腹牢骚地向记者诉苦:“我在县里上了15年的班,又在村里挂了两年职。如今又在乡里工作,可以算是一个老基层了。乡镇的工作不好做,就拿调解群众矛盾的工作来讲,经常是落不下好,还得罪人。调解工作很复杂,有时双方开条件简直是在赌气,根本没有想把矛盾化解的意识,这让做调解的工作人员夹在中间很为难,工作经常无法开展。这更让我们意识到,农村的工作有很多,不仅在日常小事上,更多的还应从大局出发,增加农民收入,有句话说,民不富,村不富,村不富,乡不富。稳定和发展的工作应持续努力,只有富民才能进一步引领村民解放思想,提升自身素质。”
不少乡镇干部工作很出色,也很努力,在农村工作中做出了很好的成绩。可是一些乡镇干部的提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一些地区的乡镇干部普遍文化素质不高,这给提拔造成一定的影响。据了解,忻州市合索乡现在在职的乡镇干部很多是由中专、中师或者高中毕业生担任的,也有一部分从学校借调到乡镇的教师,这些人虽然有文化,但受过真正意义高等教育的并不多。而一些大学毕业生是近几年才进入乡镇政府,提拔年限以及资历不够。这些有经验的乡镇干部工作兢兢业业,而提拔的机会渺茫,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乡镇干部的收入
在山西省忻州市合索乡,在乡财政没有取消之前,很多乡镇干部长时间拿不到工资。现在乡镇干部工资直接由国家财政拨款,这种发不出工资的事情很少见了,但是他们的收入仍然不高。而且由于没有独立的财政,他们的福利待遇比起其他单位要少很多。他们的假期很少,因为工作实在太多了。
乡镇干部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乡镇干部真是怪,工资少还跑得快”。一名乡镇干部一个月能挣多少钱?一位在忻州市贫困乡镇工作了17年的某乡镇干部陈某直言不讳地说:他现在每个月只有500多元钱的工资,已经揭不开锅了。另一位干部目前是6级科员,不够副科级别。工资是每月763元(全额),扣除自已负担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基金等,实际应发701元。再扣除绩效工资(总额的20%),每月实际发放到手的只有535元。当然,绩效工资到年底会按政绩再补发,但这点钱并不能解决他的燃眉之急。他的女儿去年考上了大学,第一年学杂费1万余元东拼西凑勉强筹措到了,可是今年的学费仍然没有着落。无奈之下,他找到了另外一份工作——在一家加油站打工,每晚一个班,一班5个小时,每班10元。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全面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政策的出台,农村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乡镇政府面临的工作内容、工作模式、工作任务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虽然这只是部分乡镇干部的现状,但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乡镇干部作为离基层最近的干部,是执行党和国家在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前沿的一支干部队伍。虽是小小九品芝麻官,却肩负着带领我国8亿农民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在乡镇改革的大局下,乡镇干部的工作状态直接关系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如何激发乡镇干部的潜在动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