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办一所好大学不容易,整垮一所好大学却不难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kule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大学的独立与自信
  我第一次到香港中文大学是在1991年。当时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那里从事了三个月的研究。因为那时的香港还没有回归,所以我们各有各的自尊,也各有各的骄傲。此后,我与香港中文大学一直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我看见他们的挣扎,也了解他们的努力。从2008年开始,我成了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双聘教授,合作更多,观察自然也就更为细致。两相比照,我发现:香港的大学越来越自信,内地的大学却越来越不自信。
  自信与不自信,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大学办得好还是不好,而是意味着内地的大学现在换了一个跑道,即所谓“参与国际竞争”。
  此前,内地与香港的高等教育,可以说是各有各的骄傲。在内地,我们很容易判断哪些大学办得好,好在什么地方。但今天,我们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游戏场。对于内地大学而言,这套游戏规则是全新的,显得不太适应。
  讨论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到1998年——我相信日后教育史家会记得这个年份。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纪念大会上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由此也就产生了一个我们今天都熟悉的名词——985大学。
  一开始国家确定重点支持北大、清华,后来扩展到复旦、南大、浙大、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工大。虽然日后列入985工程的大学扩展到39所,但核心部分还是2 7。此前,教育部已经发布过211计划。所有这些——“2 7”“985”“211”,对内地大学发展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经历1998年的经济危机,作为对策之一,中国政府决定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从次年起大规模扩招。所以,近15年的内地高等教育,基本是在两条很不一样的道路上奔跑,一是追赶世界一流,一是拼命扩招。
  我所在的北京大学得到了国家及民间很多的支持,是这一系列工程的受益者。但与此同时,让我感觉不安的是,那些不在985、211范围之内的大学的处境却越来越艰难。现在内地的高等教育,就像金字塔一样,备受关注的是处在顶端的大学,而很少有人认真讨论那些处于中间或者底层的大学。
  这些年,我有意识地走访了很多非211大学,包括开封的河南大学、太原的山西大学、保定的河北大学、兰州的西北师范大学、福州的福建师范大学,等等。
  在我看来,这些也都是好大学,有的甚至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但遗憾的是,在现行的制度设计中,这些非理工科或者不以理工科见长的综合_生大学与师范类大学的发展并不乐观。校长很难找到较为充裕的经费,学校的发展通常遇到瓶颈。
  所以,我特别感叹,办一所好大学很不容易,但整垮一所好大学却不是很难。20年来,非211大学与211大学的差距越来越大。当我们观赏北大、清华高歌猛进的时候,必须回过头来考虑这些非211大学的艰难。
  单靠几所名牌大学无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沿袭的正是“举国办奥运”的思路。换句话说,既然暂时没办法让全民都热爱体育且身体康健,那就先把一小部分人集中起来加强训练,目标是奥运会金牌。但不能忽视的是,就像中國足球一样,底层的水平上不来,顶端肯定也会出问题。
  如果没有很好的教育规划,单靠几所名牌大学,内地的高等教育恐怕是无力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的。
  除去制度设计的问题,大学排名也是影响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天,你见到任何一所大学的校长或书记,几乎都会跟你说他们学校的排名问题。
  即便不是全球排名,至少也是全国排名。我经常特别惊讶地听到一些数字,后来逐渐明白,每所大学都是选择某一年某一排行榜甚至某一单项中自己的最佳位置进行宣传。
  校长书记们也许并不真的这么想,但现实的压力使得他们只能这么说。记得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教授曾宣布香港中文大学不参与排名后,马上就在排行榜中跌了下来。
  校友们纷纷关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母校排名为什么跌得这么快?校长没办法,只好重新回到这套游戏规则中来。这就是上文说的,我们开始在转轨,都在努力适应一套新的游戏规则;相对而言,香港的大学基本适应,内地的大学却身心俱疲。
  十几年前,我说过一句话,此后被广为征引。那是在《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一文中,我提出:“大学不像工厂或超市,不可能标准化,必须服一方水土,才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百年北大,其迷人之处,正在于她不是‘办’在中国,而是‘长’在中国——跟多灾多难而又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一起走过来,流血流泪,走弯路,吃苦头,当然也有扬眉吐气的时刻。
  你可以批评她的学术成就有限,但其深深介入历史进程,这一点不应该被嘲笑。如果有一天,我们把北大改造成为在西方学界广受好评、拥有若干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进程无关,那绝对不值得庆贺。”但现在的中国高等教育,却正是走在这么一条无关“本土情怀”的“标准化”的道路上。
  改革太急与期待太高的中国大学
  单就国际排名而言,香港的大学无疑比内地更占优势,因为他们的整个高等教育制度都是拷贝欧美大学,大多数教授也都在欧美大学接受教育。
  而今天中国大学响彻云霄的“国际化”口号,说白了就是以欧美大学为标准。所以,香港各大学的国际排名比内地高,并不意味着其实际水平如此美妙。
  内地的大学现在都面临着转换跑道的问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与国际接轨”。我常追问:究竟是哪个“轨”?又应当如何“接”?国外的好大学并非都是同一模式,每个在海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者,都有自己心目中“理想大学”的范型。
  有人认为是德国的,有人认为是英国的,有人认为是日本的,更多的人认为是美国的——而美国东部的大学与西部的大学风格不太一样、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的发展道路也迥异。   在我看来,“接轨说”误尽苍生。今天的中国大学都想接轨,但又都心有余而力不足,总是接得不顺。为什么?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的包袱太沉重;二是我们走的本来就不是这条轨。现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转轨”,转得太急了,弄不好是会“翻车”的。
  如此立说,并非否定中国大学必须改革,而是希望官员及公众对于“转轨”的期望不要太高,并不是“一转就灵”的。其实,所有的大学都在转变。比如,今天的欧美大学与二战以前已经有很大不同,但他们基本上都是大学自己在“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是在政府的号令下连续急转弯的。无论是当初的大学升级,还是目后的大学合并、大学扩招,以及近期的改普通教育为职业教育,几乎都是政府一声令下,各大学秣兵厉马、气势恢宏、步调一致地开始转轨。完全由政府决定大学应当往哪个方向转,且有明确的时间表,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其实不太有利。
  大学改革步履匆匆源于我们期望太高
  从1998年到现在,中国大学改革的步伐不可谓不大。可办教育的人必须明白,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急不得。当你把手中的石头丢进大海,等到涟漪荡向岸边,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的。如果你追求“掷地有声”,那只能是在面积很小的水塘,或者一口枯井。
  古人明白这一点,所以才会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说法。整天强调“世界一流”,不是理想的状态。在我看来,办教育应当拒绝急转弯,拒绝大跃进,不急不慢,不卑不亢,走自己认准的路。这样坚持10年、20年,中国大学才有可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康庄大道”。
  到过国外大学的人都知道,校园里很安静。可是回到中国内地,几乎所有大学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校长不断地在制定发展计划,系主任也是踌躇满志,甚至每位教授都热血沸腾。这样的画面令人感动,但我必须说,这样的状态也让人担忧。大学改革,应当稍安勿躁。
  从大学扩招到要求600所大学转为职业教育,一路走来基本上都是对于先前政策的调整与否定。这样不断的急转弯,非常伤人。
  办教育的人要懂得,一个错误的决定,必须用十个很好的主意才能弥补过来。学生不应当成为小白鼠,大学也不应当成为小白鼠。一个重要政策出台,一代学生的命运也就与之直接相关。
  所以,教育的实验必须小心翼翼,特别忌惮连续急转弯。宁肯胆子小一点,步子慢一点,追求的效果是“移步换形”,而不应该是“日新月异”。
  中国大学之所以步履匆匆,源于国人的期望太高。今天讨论教育问题的人,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向外看”,喜欢谈哈佛如何、耶鲁怎样;一是“向后看”,极力表彰民国大学如何优异。这两种思路,各有其道理。作为“借镜”,两者都是很不错的资源。但需要警惕的是,没必要借此对当下中国大学“拍砖”。
  我在演讲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热心听众提问,开口就是“中国没有大学”。我明白他的立场,但这样的表达是有问题的。中国不仅有大学,还有很不错的大学。中国大学“在路上”,请多一点点掌声,少一点点砖头。
  民国大学没有那么美好
  现在有一种流行观点,说民国大学多好多好。可是持论者必须明白,今天的中国大学同样需要一种“了解之同情”。
  民国大学是一种精英教育,这与今天我们的高等教育模式很不一样。整个民国年间的社会动荡姑且不论,即便是在局势相对稳定的1930年至1937年间,在校大学生也就四万多人。
  等到抗战胜利,这一数字有所增加,也不过八万多人。而今天则是每年大约2600万人在大学念书,二者很难同日而语。
  再如,当我们追怀民国大学的独立精神时,既要看到校长与教授争取自由的努力,同时也得承认这与民国年间教育部的管理不细、经费有限直接相关。所以,当下中国大学的困境必须直面,不是回看民国大学的发展就能解决的。
  大学史的研究也好,大学评论也罢,都应当是一种有情怀的学问,追求的是启示,而非影射。大家应当明白,中国大学不可能迅速地“世界一流”,所以还请大家多一点耐心。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目前这样全民都在关心大学问题。过于受关注,以至于没有办法从容地坐下来,喘一口气、喝一口水,这对大学发展是很不利的。
  “五四运动”的时候,蔡元培在把被捕的北大學生营救出来后,留下一句“杀君马者道旁儿”,就离开了北京。
  这是借用汉代应劭《风俗通》的话,意思是说,对于骑快马的人而言,道旁观众越是喝彩,你就直快马加鞭;马被催得越跑越快,最后就气绝身亡了。对待中国大学,同样是这个道理,今天被追问为什么还不“世界一流”,明天又希望多得诺贝尔奖,很可能导致中国高等教育步伐不稳,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摘自微信公众号“博雅人文”
其他文献
【摘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活动的特点,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内容不仅单调而且枯燥,因此,学习时容易出现注意力转移的现象。信息技术的运用恰好能解决数学活动中抽象、枯燥的内容,让数学活动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易懂,让幼儿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活动 主动性  在开展省级课题《信息技术在数学活动中的融合与优化》研究中,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融合程度正在逐渐提高。老师
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课程,应该是从幼儿生活出发的课程,而不是从文本和概念出发的课程.幼儿的生活中蕴涵着许许多多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素材,体验生活、联系生活、发挥教育的生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告诉我们,教师需要引导幼儿爱护动物、植物,关心身边的环境,热爱、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并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中国幼教之父陶行知先生指出
【摘要】由于我国幼儿教育体制的不断更新与进步,学前教育领域逐步成为社会密切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幼儿科学的启蒙教育,幼儿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干预过程中,教师的行为仍存在着各类需要改进的问题。本文研究了某幼儿园负责美工区域的教师在负责的美工区活动中出现的干预行为和现实问题,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应对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幼儿园 美工区活动 教师 干预行为  一、幼儿
当年我带着美好的梦想,走出蚌埠师范学校的大门,一头扎进了幼教事业.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我的教育理念始终如一,那就是:遵幼儿发展规律,育幼儿身心健康,促幼儿发展能力,成幸福
期刊
“在流量急于收割的环境中,互联网世界里的老年人如同闹市中怀抱金币的三岁小儿,所到之处无不亮出锋利的镰刀。”  ——题记  2020年,在各种“互联网不应该抛弃老年人”的疾呼下,工信部特别要求,今后网站和APP等将推出“适老版”。然而,APP“适老版”还未经市场检验,不法分子已喧嚣而至,把老年人的“互联网时代”围了个水泄不通,不论是充斥在各个角落的“流氓软件”,还是套路网购和理财、相亲的“杀猪盘”,
期刊
2021年4月13日,在日本福岛核事故爆发10周年之际,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向海洋排放含有对海洋环境有害的核废水。消息一出,引起轩然大波。韩国、俄国等周边国家均对日本展开强烈谴责!中国对此也表示强烈反对。中国外交部指出,日方不顾国内外质疑和反对,未经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充分协商,单方面决定以排海方式处置福岛核电站事故核废水,将严重损害国际公共健康安全和周边国家人民切身利益!但日本置若罔闻,目前已要求东
期刊
随着2016年1月1日起,国家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很多家庭开始生育二胎。二胎政策的实施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带了好机会,但“二孩潮”急需更多的幼儿园和幼儿教师。为解决“二孩潮”所带来入园难的社会问题,各级政府正积极筹措,大力兴办园所。新办一所幼儿园要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符合周边家长或社会要求的高标准,建设一支高质量和高数量的教师队伍才是核心。那么新增教师哪里来?她们融入园所的适应期和专业成长怎样快速、有效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9月9日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永安花苑幼儿园秉承习总书记谈话的精神,基于园所为地处偏远的农村幼儿园的现状,切实分析自身存在的教师梯队不明显、教师管理人文关怀不够等一系列问题,立足本园原有文化特色,期望建设打造“三自”教师团队,组建“小蜗牛之家”四有好教师团队,成就教师发展。  一、修心:创新管理制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