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副词“可能”和“也许”句法、语义及语用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ui248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主要从句法功能、语义倾向、语用三个方面对表示揣测语气的两个副词“可能”和“也许”进行辨析,揭示出两者所存在的不同,以便我们在今后的语言运用中,注意选词造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 可能 也许 句法功能 语义 语用 揣测语气
  
   “可能”和“也许”是现代汉语中用来表示揣测语气的两个重要的语气副词,在我们目前的汉语学习及教学中,对这两个词的研究虽有所涉及,但大都比较零碎、不成体系,还未能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因为我们处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运用起这一对近义词来显得游刃有余。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有时就不得不回答外国留学生“什么时候应该用‘可能’,什么时候应该用‘也许’”这样的问题。在此,本文拟针对非母语学习者在学习和实际运用这一对词上的困难,以及丰富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之初衷,通过大量语料的考察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希望有所裨益。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修订本)》(1999)中说:“可能”[副]表示估计、也许、或许,可用在动词、助动词或主语前。“也许”[副]表示猜测或不很肯定,语气委婉,说话人有商量的意思。
  我们从词性上看,“也许”较为单纯,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语气副词。相比较之下,“可能”就复杂得多。它在实际运用中主要有3个词性:名词性的“可能”、形容词性的“可能”以及副词性的“可能”。由于用于语气方面,只有形容词性和副词性的“可能”,所以名词性的“可能”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另外,语气副词性的“可能”较之形容词性的“可能”在实际运用中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本文主要对同是语气副词性的“可能”和“也许”进行比较辨析。
  “可能”和“也许”作为语气副词在言语表达中常常表示一种对事实肯定或否定的揣测。下面我们就它们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异同来进行比较。
  
  一、句法功能方面
  
  语气副词“可能”和“也许”在具体的句子中常担任相同或相似的组句角色,因而具有一些共同点。首先,它们表示的都是肯定或否定的揣测语气,在很多时候可以互相替换使用,而不影响语句表达的效果,如“我笑着说,继续念信,‘我觉得您可能(也许)误会了。’”其次,两词都可以修饰整个句子,一般情况下,又都可以放于句首(《现代汉语八百词(修订本)》吕叔湘)。例如:“也许你不太了解文学圈里的事,哪次评奖都是平衡的结果,上去了一些好作品,但同样好的作品偏偏上不去。”“可能您不认识我……”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对话中,两词又都可以单独作答语。
  但是,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两者在句法功能上的不同点远远大于共同点。
  ⑴ 在实际运用中,虽然两者都可以修饰动词及其词组或整个句子,但“也许”常用于句首,相当于一个插入语,起强调、解说、提顿等作用,而“可能”则没有这项功能,例如:
  ①也许,是女人的好胜心在起作用吧,她远远地看着陈玉英,许久没有动窝。
  ②也许,举这把刀的人,只能是陈玉英了。
  ⑵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可能”除了有“可能不(是)”这样不稳定的否定格式外,还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否定形式,即“不可能”,用在句中表达否定的揣测语气,而“也许”则不存在“不也许”这样的否定形式。一般来说,“也许”要表达否定的揣测语气,通常在其后连用否定词“不”构成如“也许不”、“也许不是”来实现,例如:
  ③一个人不论能力多强,总不可能事事都走在别人前面。
  ④高崇礼忽然想起:蔡德惠要是每天喝一碗鸡汤,他也许不会死!
  ⑶ “可能”有“怎么可能”这样的疑问格式,在句子中表达疑问语气,但“也许”则不能表达疑问语气,如:
  ⑤冉老那样的老先生,怎么可能先开口骂一位妇女,还动手打人家?
  ⑷ “也许”可以进入“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子格式,而“可能”要想表达此种语言效果,则需要作一些变动,如:
  ⑥也许是小李,也许是老王,把我的东西拿走了!
  可以看出,“可能”要想达到上述句子中的猜测,就必须在第二个“可能”前面附加一个连词“也”,变换成“可能是小李,也可能是老王,把我的东西拿走了!”这样可以使句子更加通顺并且表意准确。
  
  二、语义方面
  
  在语义层面上,我们要比较“可能”和“也许”的区别,往往需要借助实际生活和具体语境来识别。我们先来看一段文章:
  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也许乘车的旅客提出过要求。她们中有哪位说话算数的人和台儿沟沾亲,也许是哪个快乐的男乘务员发现台儿沟有一群十七八的漂亮姑娘,每逢列车疾驰而过,她们就成帮结伙地站在树口,翘起下巴,贪婪、专注地仰望着火车。有人朝车厢指点,不时能听见她们由于互相捶打而发出的一两声娇嗔的尖叫。也许什么都不为,就因为台儿沟太小了,小的叫人心疼,就是钢筋铁骨的巨龙在它面前也不能昂首阔步,也不能不停下来。总之,台儿沟上了列车时刻表,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铁凝《哦,香雪》)
  这一段文字是摘自铁凝的小说《哦,香雪》的开篇第一段。这段话叙述了台儿沟上了列车时刻表的原因。在文中,由于“记不清”,所以所有的原因都只能是作者主观的揣测和推断,此时作者一连用了三个“也许”,却未用一个“可能”,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作家的一种语言习惯?我们再来看另一段文字:
  将来,当第一位星际旅行者循着弧形轨道进入太空深处时,地球在他的眼中将渐渐缩小,绿色的大地,蓝色的海洋也将随之隐没。最后,在渐渐消失的地球上,只能看到我们安装在极地上的日光反射器闪射的光亮了。而雪则将是从这位遥远的旅行者眼中消失的最后一种自然物。也许,外星人进入我们的地球时看到的第一道闪光便是由雪发出的……如果他们有眼睛的话。
  (Farley Nowal《性情人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张韶宁译)
  最后一句的揣测语气也是由“也许”表现出来的。众所周知“外星人”的存在本身还有待证实,更不要说他们所能看到的第一道闪光的可能性了。同上例一样,这里的揣测,也明显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性。
  由此,我们可以说:“也许”所表达的揣测内容,依据的多是主观判断。相对而言,“可能”所表达的揣测内容,依据的多是客观事理,词义倾向于客观性,例如:
  “雅各布”,她有气无力地对儿子说:“我病得很厉害,可能就要死了。我会到天堂去请求上帝保佑你们的。你要答应我,千万不能离开小索妮娅。上帝会保佑你们两个的。”
  (伊丽莎白·恩斯《爱心创造的奇迹》梅子黄时雨编译)
  文中,母亲猜测自己将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情况,无法改变的了。于是她用了“可能”而未用“也许”。
  
  三、语用方面
  
  上面我们就句法功能和语义两个方面对“可能”和“也许”进行了辨析,发现两者有很大的不同。事实上,在语用方面,二者也同样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两点:
  ⒈ 从语体色彩上看,“可能”常用于书面色彩较浓的语句,而“也许”常用于口语化较浓的语句。例如: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张爱玲《金锁记》)
  这段文字是原文当中回忆三十年前岁月的引子,以月亮为引,回忆过去。倘若我们把“也许”替换成“可能”,就会发现替换后的语句显得生硬,书面语气太重。而我们仔细阅读全文,就会发现它是一篇以怀旧口吻写作的小说,其文章整体的语言风格十分清丽、委婉,口语化色彩也较浓。因此在这里使用“也许”可以与文章的整体风格一致,体现其口语化色彩,明显比用“可能”要合理得多。再如: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结尾处的一句话也同样印证了这点:
  “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先生的文章,包括这篇《边城》,语言通俗、自然,口语化色彩较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假若我们把这两个“也许”都换成“可能”,变成“可能永远不回来了,可能‘明天’回来”,那么,我们会发现文章所营造的意境和韵味就荡然无存了!
  相比之下,“可能”更倾向于书面化。通过对《人民日报》报系的分类搜索,我们发现从1995年1月1日到2005年4月18日,可以搜索的有关“也许”的文章只有36415篇,而有关“可能”的文章却多达200475篇。
  ⒉ 从语气的强弱上看,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中,“也许”比“可能”在语气上更加委婉。前面已提到吕叔湘认为“也许”语气委婉,说话人有商量的意思。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当时已经白发苍苍的数学老师对她说了真相:“孩子,当时我就知道你是作弊了,因为以你的能力不可能考98分。但我想,也许你从此能发愤,所以,我给了你鼓励和信任。”
  (雪小禅《人生的偶然》,《读者》2004年第7期)
  如果我们用“可能”把“也许”替换下来,就会明显感到在这里的肯定性揣测语气加强了,没有用“也许”时委婉了!因为文中的数学老师对其学生是否会发生变化也非常地不确定,于是她用了相比之下更加委婉的“也许”。下面这个例子也可以很好地说明“也许”比“可能”在语言表达中更加委婉:
  其实人生有很多偶然,有很多重新开始的机会,不要轻易放弃上帝给你的任何一个机会,也许一次偶然,就可以改写你的人生。(同上)
  以上,大家可以看到,同是语气副词的“可能”和“也许”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共同点,但它们的不同却是巨大的,值得我们去研究。
  
  参考文献:
  [1]刑福义 《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版。
  [2]朱德熙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版。
  [3]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4版。
  [4]段业辉 《语气副词的分布及语用功能》,《汉语学习》,1995年第4期。
  [5]郑剑平 《副词修饰含“不/没有”的否定性结构情况考察》,四川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
  [6]徐晶凝 《汉语语气表达方式及语气系统的归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0年第3期。
  [7]傅满义 《否定副词“不”的语义指向及相关问题》,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3期。
  (注)文中未标识的语料均选自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郭锐语料库。
  (蒋宁,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对于儿童来说,成长即目的。所以小学校园生活的灵魂,应该以丰盈儿童心灵成长为最终目的。当前小学校园存在功利、浮燥、枯燥等问题,为丰盈儿童心灵,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寻找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普遍社会现象,昔日的天之矫子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除此之外,面对高昂的学杂费、食宿费等开销,家庭不富裕的大学生还要面临生存压力。于是平在
针对基层员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稳定企业内部环境,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线,深入探析企业开展基层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从政工管理的视
农村和谐是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综合反映,是农业、农村及农民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表现。发展农村经济是构建我国农村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是现阶段“
摘要:国外的循环经济起步比中国要早,目前比较成熟的模式已经基本形成。其中,美国的杜邦模式、丹麦的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德国的DSD模式,以及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等最具有代表性。本文在对黑龙江省自身资源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借鉴其成功的经验,进而为促进黑龙江省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 借鉴  1 循环经济的概念  早在20世
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尤其是初中校园,俨然成了欺凌事件的高发区和重灾区,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班主任不仅是授课教师,更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者和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中,一旦形成就在传承中体现一定的稳定性,尤其是它的语音和语法;另一方面,当社会生活出现社会革命和科技革命等急剧变化时,语言中的词语往往能极敏感地反映这些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即不断产生出一大批汉语新词汇。在这些新词语中有一部分由于广泛流行而被称为流行语。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社会上或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流行语的生命通常比较短:一般是几年、十几年,最多几
汉语的形容词是个有争议的词类,语法学家的观点并不一致。形容词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修饰名词,本文主要讨论单音节形容词修饰双音节名词的情况,本文中出现的“A+N”结构中的形容词和
在当今世界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这四大文明在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都存在着,只是在不同的社会里,四大文明的和谐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生态文明。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生态文明都没有被予以足够的重视。人们更多的将目光聚焦在GDP等经济、物质等指标上,而忽略了生态文明的发展。往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越快,生态文明的恶化程度也就越快。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立足之根本,如果这个根本动摇,即使其他
汉语对越南的语言影响至深。汉越词是指已经融入越语词汇系统,受越语语青、语法和语义规律支配的汉源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