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选用果蔗拔地拉茎尖脱毒健康组培杯苗,探讨不同密度对其分蘖苗数、成茎率、株高、茎径、单位面积有效茎数、总芽数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1.5万~2.7万株/hm2范围内,不影响拔地拉果蔗茎尖脱毒组培苗的株高、茎径;组培苗分蘖苗数以种植1.8万株/hm2最多,为9.69条/株;每株组培苗的成茎数、成茎率以及单位面积有效茎数、芽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因此,果蔗拔地拉脫毒组培杯苗以种植2.1万株/hm2为宜,单位面积可获得最优的总芽数。
关键词 果蔗拔地拉;脱毒组培苗;种植密度;总芽数
中图分类号 S5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066-02
广西是全国最大的果蔗拔地拉产区,当地果蔗拔地拉以蔗汁多且清甜、口感脆嫩爽口、节间长等特点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1]。果蔗种植资源优势突出,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长期连作导致优良种性退化,降低了果蔗的产量和品质,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对当家品种进行脱毒处理生产种苗是提高品种生产最有效的技术措施[2-3]。目前,有2种生产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的方法[4]:一是茎尖组培脱毒;二是热处理脱毒。由于茎尖组培脱毒彻底,所以在生产上应用较多。为了提高组培苗分蘖苗成茎率,获得足够多的有效芽,加快茎尖脱毒第1代种茎的大田繁育速度,减少生产成本[5],特进行果蔗种植密度试验,以期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桂林市雁山区进行,试验地原为梨树地,土壤肥沃。试验材料为果蔗拔地拉茎尖脱毒健康组培杯苗,由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所提供。
1.2 试验设计
根据种植密度,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1.5万、1.8万、2.1万、2.4万、2.7万株/hm2。3次重复,行距1.0 m,行长10 m,四周设保护行。2015年7月22日进行杯苗种植,确保100%成活。其他田间栽培管理同常规大田。2016年4月14日收获。
1.3 调查项目与方法
按照李 松等《种植密度对甘蔗脱毒组培苗生长繁育速度的影响》[5]中所述的调查方法对果蔗拔地拉杯苗的分蘖苗数、成茎率、株高、茎径、有效茎数、总芽数进行调查。
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03和DPS数据处理系统新复极差法进行计算处理[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果蔗分蘖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以种植密度为1.5万、1.8万株/hm2株总苗数最多,分别达9.62、9.69苗,分蘖苗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依次减少,可见不同种植密度对分蘖产生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经差异性分析,种植密度1.5万株/hm2与2.4万株/hm2差异显著、与2.7万株/hm2差异极显著。其原因可能是果蔗组培苗高密度种植,分蘖期间水肥资源供应有限,导致出苗率低,低密度种植水肥供养充足,则出苗率高。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果蔗分蘖苗成茎数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种植密度2.1万株/hm2成茎数、成茎率最多、最高,分别为7.55条/株和81.89%,种植密度在1.8万~2.7万株/hm2范围内,分蘖苗成茎率大小顺序为 2.1万株/hm2>1.8万株/hm2>2.4万株/hm2>2.7万株/hm2,说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经差异性分析,成茎数种植密度1.5万株/hm2与1.8万株/hm2无差异,但与2.1万株/hm2差异显著,与2.4万、2.7万株/hm2差异极显著。其原因可能是后期光照的郁蔽及水肥竞争导致养分不足,产生无效分蘖。
2.3 不同种植密度对果蔗株高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种植密度2.4万株/hm2株高最高,为135.4 cm,其他依次为种植密度2.1万、1.5万、1.8万、2.7万株/hm2,各处理之间差异很小。经方差分析,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对果蔗组培苗株高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果蔗组培苗进行拔节期后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部分分蘖苗死亡。果蔗间竞争生长趋缓,进入较为均衡的生长状态[5]。
2.4 不同种植密度对果蔗茎径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种植密度1.5万、1.8万株/hm2时果蔗茎径都达2.99 cm,为最粗,其他依次为2.1万、2.4万、2.7万株/hm2,说明茎径的大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经差异性分析,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其原因与密度对株高的影响相同。因此,种植密度对果蔗拔地拉组培苗茎径影响一般。
2.5 不同种植密度对果蔗有效茎数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种植密度2.1万株/hm2的有效茎数达到最高,说明在5个种植密度中,其为最适宜的种植密度。种植密度在1.5万~2.7万株/hm2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有效茎数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经差异性分析,种植密度 2.1万株/hm2与种植密度2.4万株/hm2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
2.6 不同种植密度对果蔗芽数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种植密度下果蔗拔地拉脱毒组培苗单位面积芽数有着极显著差异。各处理单位面积芽数趋势与有效茎数相同,以种植密度2.1万株/hm2的有效芽数最高,为1 432 995个/hm2。经差异性分析,种植密度2.1万株/hm2与种植密度2.4万株/hm2差异显著,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尽可能多地生产有效芽数是扩繁的最终目的,所以2.1万株/hm2为最适宜的种植密度。
3 结论与讨论
在扩繁生产上合理密植果蔗脱毒组培苗,可使得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增多,从而获得相对较高的有效芽数。该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1.5万~2.7万株/hm2范围内,不影响拔地拉果蔗茎尖脱毒组培苗的株高、茎径;组培苗分蘖苗数以种植密度为1.8万株/hm2时最多,为9.69条/株;组培苗的成茎数、成茎率以及单位面积有效茎数、芽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有效茎数与芽数以种植密度为2.1万株/hm2时最多,分别为147 075条/hm2、1 432 995个/hm2。综上所述,果蔗拔地拉脱毒组培杯苗以种植2.1万株/hm2为宜,单位面积可获得最优的总芽数。在果蔗拔地拉脱毒组培苗扩繁中种植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扩繁。
4 参考文献
[1] 巫玉平.广西黑皮果蔗种植前景分析[J].农业展望,2013(10):55-57.
[2] 李杨瑞,杨丽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甘蔗产业和科技的新发展[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5):1469-1476.
[3] 游建华,樊保宁,韦昌联.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生产及繁殖技术[J].中国种业,2008(9):50.
[4] 李如丹,张跃斌,刘少春,等.国内外甘蔗生产技术现状和展望[J].中国糖料,2009(3):54-57.
[5] 李松,余坤興,刘丽敏,等.种植密度对甘蔗脱毒组培苗生长繁育速度的影响[J].中国种业,2010(增刊1):48-50.
[6] 梁阗,李毅杰,游建华,等.甘蔗新品种桂辐98-296不同种植密度的表现[J].中国糖料,2016,38(2):23-25.
关键词 果蔗拔地拉;脱毒组培苗;种植密度;总芽数
中图分类号 S5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066-02
广西是全国最大的果蔗拔地拉产区,当地果蔗拔地拉以蔗汁多且清甜、口感脆嫩爽口、节间长等特点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1]。果蔗种植资源优势突出,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长期连作导致优良种性退化,降低了果蔗的产量和品质,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对当家品种进行脱毒处理生产种苗是提高品种生产最有效的技术措施[2-3]。目前,有2种生产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的方法[4]:一是茎尖组培脱毒;二是热处理脱毒。由于茎尖组培脱毒彻底,所以在生产上应用较多。为了提高组培苗分蘖苗成茎率,获得足够多的有效芽,加快茎尖脱毒第1代种茎的大田繁育速度,减少生产成本[5],特进行果蔗种植密度试验,以期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桂林市雁山区进行,试验地原为梨树地,土壤肥沃。试验材料为果蔗拔地拉茎尖脱毒健康组培杯苗,由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所提供。
1.2 试验设计
根据种植密度,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1.5万、1.8万、2.1万、2.4万、2.7万株/hm2。3次重复,行距1.0 m,行长10 m,四周设保护行。2015年7月22日进行杯苗种植,确保100%成活。其他田间栽培管理同常规大田。2016年4月14日收获。
1.3 调查项目与方法
按照李 松等《种植密度对甘蔗脱毒组培苗生长繁育速度的影响》[5]中所述的调查方法对果蔗拔地拉杯苗的分蘖苗数、成茎率、株高、茎径、有效茎数、总芽数进行调查。
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03和DPS数据处理系统新复极差法进行计算处理[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果蔗分蘖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以种植密度为1.5万、1.8万株/hm2株总苗数最多,分别达9.62、9.69苗,分蘖苗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依次减少,可见不同种植密度对分蘖产生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经差异性分析,种植密度1.5万株/hm2与2.4万株/hm2差异显著、与2.7万株/hm2差异极显著。其原因可能是果蔗组培苗高密度种植,分蘖期间水肥资源供应有限,导致出苗率低,低密度种植水肥供养充足,则出苗率高。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果蔗分蘖苗成茎数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种植密度2.1万株/hm2成茎数、成茎率最多、最高,分别为7.55条/株和81.89%,种植密度在1.8万~2.7万株/hm2范围内,分蘖苗成茎率大小顺序为 2.1万株/hm2>1.8万株/hm2>2.4万株/hm2>2.7万株/hm2,说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经差异性分析,成茎数种植密度1.5万株/hm2与1.8万株/hm2无差异,但与2.1万株/hm2差异显著,与2.4万、2.7万株/hm2差异极显著。其原因可能是后期光照的郁蔽及水肥竞争导致养分不足,产生无效分蘖。
2.3 不同种植密度对果蔗株高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种植密度2.4万株/hm2株高最高,为135.4 cm,其他依次为种植密度2.1万、1.5万、1.8万、2.7万株/hm2,各处理之间差异很小。经方差分析,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对果蔗组培苗株高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果蔗组培苗进行拔节期后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部分分蘖苗死亡。果蔗间竞争生长趋缓,进入较为均衡的生长状态[5]。
2.4 不同种植密度对果蔗茎径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种植密度1.5万、1.8万株/hm2时果蔗茎径都达2.99 cm,为最粗,其他依次为2.1万、2.4万、2.7万株/hm2,说明茎径的大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经差异性分析,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其原因与密度对株高的影响相同。因此,种植密度对果蔗拔地拉组培苗茎径影响一般。
2.5 不同种植密度对果蔗有效茎数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种植密度2.1万株/hm2的有效茎数达到最高,说明在5个种植密度中,其为最适宜的种植密度。种植密度在1.5万~2.7万株/hm2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有效茎数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经差异性分析,种植密度 2.1万株/hm2与种植密度2.4万株/hm2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
2.6 不同种植密度对果蔗芽数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种植密度下果蔗拔地拉脱毒组培苗单位面积芽数有着极显著差异。各处理单位面积芽数趋势与有效茎数相同,以种植密度2.1万株/hm2的有效芽数最高,为1 432 995个/hm2。经差异性分析,种植密度2.1万株/hm2与种植密度2.4万株/hm2差异显著,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尽可能多地生产有效芽数是扩繁的最终目的,所以2.1万株/hm2为最适宜的种植密度。
3 结论与讨论
在扩繁生产上合理密植果蔗脱毒组培苗,可使得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增多,从而获得相对较高的有效芽数。该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1.5万~2.7万株/hm2范围内,不影响拔地拉果蔗茎尖脱毒组培苗的株高、茎径;组培苗分蘖苗数以种植密度为1.8万株/hm2时最多,为9.69条/株;组培苗的成茎数、成茎率以及单位面积有效茎数、芽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有效茎数与芽数以种植密度为2.1万株/hm2时最多,分别为147 075条/hm2、1 432 995个/hm2。综上所述,果蔗拔地拉脱毒组培杯苗以种植2.1万株/hm2为宜,单位面积可获得最优的总芽数。在果蔗拔地拉脱毒组培苗扩繁中种植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扩繁。
4 参考文献
[1] 巫玉平.广西黑皮果蔗种植前景分析[J].农业展望,2013(10):55-57.
[2] 李杨瑞,杨丽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甘蔗产业和科技的新发展[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5):1469-1476.
[3] 游建华,樊保宁,韦昌联.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生产及繁殖技术[J].中国种业,2008(9):50.
[4] 李如丹,张跃斌,刘少春,等.国内外甘蔗生产技术现状和展望[J].中国糖料,2009(3):54-57.
[5] 李松,余坤興,刘丽敏,等.种植密度对甘蔗脱毒组培苗生长繁育速度的影响[J].中国种业,2010(增刊1):48-50.
[6] 梁阗,李毅杰,游建华,等.甘蔗新品种桂辐98-296不同种植密度的表现[J].中国糖料,2016,38(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