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党,到了不得不突破的关口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xue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建党92年、执政63年、改革开放34年,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由于不同历史阶段,党的建设所依靠的载体不同,管党治党的效果也就有所不同。
  30多年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可归结为一句话:权力治党,波动性大,随意性多,容易反复;只有依靠制度才能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水平。这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人民的前途命运。
  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原则。 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形势下,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三天就两谈“警醒”,并振聋发聩地提出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对制度认识的高度、理论的深度、反思的力度,以及所传递的对权力治党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
  三个不得不突破的关口
  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治党的重要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和要求。“从严治党”是中共适应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提出的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根本要求。
  从时间上看,这个党该抓了,该管了。从受到外部封锁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到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党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党的自身状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执政已逾耳顺之年的我党,应该也必须像30多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那样,进行认真的反思,“容得下尖锐的批评”。
  从空间上看,当前的中国到了三个不得不突破的关口:
  第一,政治体制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关口。早在1986年9月3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时就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二,两极分化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关口。
  第三,反腐困境到了不得不突破的关口。改革开放30多年,曾担任过不同层级的“一把手”的省部级干部,头十年因腐败而受到查处的仅两人,第二个十年增加到15人,第三个十年跃升为100人左右。30多年来,因违反党纪政纪受到处分的党政人员近450万人,其中省部级官员近500人;因贪腐被追究司法责任的省部级官员逾百人,处以死刑的省部级以上腐败高官就有6人。2013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在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做工作报告时指出,检察机关严肃查办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过去5年,共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165787件218639人,其中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13173人 ,含厅局级950人、省部级以上30人 。
  这三个关口都已经到了“不得不”予以突破的程度,客观上提出了从严治党的“命门”问题。
  从现实问题看,“脱离群众现象大量存在”,“腐败问题越演越烈”。于是,小病慢慢酿成大病,违纪渐渐形成歪风,腐蚀逐步成为腐败。虽经组织部优中选优,并经党委、纪委严格把关,“一把手”犯错误的比率居然高于普通党员和其他领导干部,通常占同级别犯错误党员领导干部的40%左右,个别地方甚至超过50%。事实证明,没有科学的权力结构,必然滋生腐败;没有合理的权力分解,必然经常发生错误;没有及时的监督,必然延误错误的发现;没有有效的监督,必然难以挽救失败。
  重中之重只有一个——制度建设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为什么会出问题?实践证明:问题的复杂性,通常不是来自于问题本身,而是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远离原点。
  33年前,邓小平同志在“8·18”讲话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领导者个人的因素,思想、作风等,在党的建设中的影响,小于制度的影响。因此,尽管“过去我们虽也多次反过官僚主义,但是收效甚微”,其原因正在于“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
  其实,认真探索“三大规律”就可以清楚知道,在党的队伍中,一个领导干部出问题,通常是个人素质出了问题;几个领导干部出问题,大多是思想教育出了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出问题,一般是组织监督出了问题;一批领导干部出问题,主要是制度设计出了问题;而一代人中的不少领导干部相继出问题,则肯定是权力结构和文化出了问题。
  这些年来,腐败易发多发的主要原因在哪里?外因当然不少,但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内因——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核心是权力结构的改革,没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因此,习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党的建设的讲话,一言以蔽之,就是依靠制度的力量,堅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一是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为重点,加强纪律建设;二是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三是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四是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深化党代会常任制为重点,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在这四个重点中,重中之重只有一个——制度建设。
  党的成熟程度与党内制度建设的完备程度成正比。党组织和党员对制度的自觉遵守程度,永远不会超过党内制度建设的正确和严密程度。
  把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把严明纪律作为党的凝聚力和执政能力的基础来强调,把改进作风视为夯实执政根基的重要工程来加强,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战略思路,来谋划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是制度建设,“特别要把制度约束作为刚性约束”——习总书记的治党思想,体现了对“三大规律”的新认识,体现了对发展党内民主、强化党内监督、分权制衡、权由民赋等重要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的新认识,体现了对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要求。   “从严治党”包含哪些内容
  一、继承与发展。理论既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革命党能否顺利完成向执政党的转变,关键是能否顺利过渡到以“执政为民”为主旨的执政党理论。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地位和任务转化本身,要求我们的指导思想也必须与时俱进。
  从战争年代毛泽东提出建设“革命党”,到邓小平提出“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从江泽民提出党要成为“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到十七大提出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建设目标始终随着不同的历史条件而不断充实和完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新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党的光荣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二、反思与创新。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创新,就是要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继承一切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思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原理、新方法。行动创新,就是要走出一条从严治党的新路子。形成“三管齐下”,即思想教育、组织整顿、作风改进这一从严治党新格局。
  我们看到思想教育的“软任务”与党内立法“硬要求”正在融合。在对党员和领导干部开展教育的同时,还以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作保障,突出了新时期习总书记从严治党的新举措。
  组织整顿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等。
  作风改进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作风,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改变作风的核心问题是党要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下大气力解决消极腐败问题,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三、行动与展望。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基本建设。制度建设的核心,就是党内权力结构科学和合理的配置。
  1. 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习近平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黨。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500多万党员、在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组织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
  2. 从严治党,人民群众是主体。实践一再证明,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政治优势,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途径和必然要求,也是克服党内一切不良现象的力量源泉。只有密切联系群众,党才能及时地、准确地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才能在群众的帮助下,及时、妥善地解决问题。
  3. 从严治党,民主是生命。“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内民主建设就是要按照党章的规定,在党内生活中实现党员人人平等,并且共同参与讨论、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
  4. 从严治党,制度建设是根本。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就是党和国家的权力结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尤为重要。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坚持权为民所赋,就要坚持党员的主体地位。坚持权力制衡,就要坚持党内必须权力分解。坚持并完善民主集中制,就是要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
  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管理制度。从严管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个关键抓住了、抓好了,才能在下级、在基层、在群众中有说服力,才能带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因此,要坚持民主生活会、谈心谈话、述职述廉、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严格执行诫勉谈话和函询制度,严格坚持民主评议制度和行政问责制,把从严管理的要求贯穿于干部日常管理的全过程。
  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制度。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制度、治腐防贪制度、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制度等反腐倡廉制度机制建设,力求以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来推动工作,确保在全社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风气。
  综上所述,习总书记的治党新思路,简而言之,八项规定是从严治党的徙木立信,带头做起是从严治党的关键环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解决“四风”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标识,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根本建设,则是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习总书记深刻懂得改革开放总设计师30多年前的那段名言:“过去我们虽也多次反过官僚主义,但是收效甚微。”因为,“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所以,克服“四风”当然要解决“思想作风问题的一面”,但“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3年第9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文献
2012年秋,柏林的东德历史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反映前东德社会生活的展览。为了更生动地体现历史感,展出的很多内容采用了互动的方式:参观者触碰屏幕的某个部分或按钮,会看到更多把你带入当时某个特定情境的内容,有的要你回答问题然后得到评分,如果积赚到一定的分数,说明你对那个社会有相当了解,可以去领奖。  这两张宣传画就是那次展览的内容之一,具体年代不详,但不会早于上世纪60年代初。东德宣传部门通过它们,向青
重庆董天策(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2016年《同舟共进》的封面有所变化,采用中国传统题材的水彩画,传递出似淡还浓的书卷气、文化味。  更突出的变化,似乎还是“专题策划”的题材选择更偏重于文教,立足现实去审视文教问题。第1期专题“大时代中的‘新青年’”呼吁:“青年是国家的财富,是民族的未来,他们有理由需要全社会提供给他们一个良性、积极、充满希望的成长和成才环境。因为,能够
《宋与北宋的梅尧臣、黄庭坚、秦观以及南宋的周邦彦等家喻户晓的名家并列在一起。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选了汪藻三首诗,其中《春日》诗云:“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茅茨烟瞑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这首诗通俗易懂,用浅显的语言描绘了别人不易捕捉的春日胜景,加上清词丽句,物我欣然,妙趣横生,汪藻一诗成名。  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