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教育背景对儿童量词使用的影响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lijin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量词是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类。3~6岁儿童正处于词汇量增长的加速期,量词的运用可以使儿童的语言更加精细、具体和准确。帮助儿童正确地运用和习得更多的量词对其语言能力的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对3~6岁儿童与母亲在半结构游戏对话情景中的量词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并进一步分析母亲的教育背景对儿童量词使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儿童量词使用的丰富性和频次随年龄而增长;不同教育背景的母亲量词使用的丰富性和频次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影响其子女的量词掌握和运用水平。
  [关键词]量词;儿童语言发展;母亲的教育背景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3-0043-o6
  
  一、问题的提出
  
  量词(classifiers)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在语言运用中有很强的修辞表达效果。英语虽然没有量词这一词汇类型,但也有起类似于量词表达作用的特殊词或词组搭配形式。东亚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也普遍存在量词,一些非洲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例如玛雅语也存在量词现象。近年来,国际语言学界越来越关注对汉语量词的研究,不但关注对量词自身结构和分类体系的研究,而且关注对汉语儿童量词运用能力发展的研究。
  量词虽然是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类,但由于人们对全面有效的量词使用规律尚缺乏深入的研究。给帮助儿童掌握量词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量词也成为儿童词汇掌握中的一个难点。国内有关研究者对汉语儿童量词使用情况所作的调查发现,儿童在18个月以前很少使用量词,但在19个月以后量词的使用量快速增长,儿童对量词的掌握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这与国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有研究者认为儿童早期对于量词的习得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在生活中使用量词的频率和范围。进而发现汉语儿童早期习得的量词大多集中于修饰形状或特定物品、玩具和动物的几种类型上。㈣进一步的研究指出,环境、教育、方言均对儿童量词的使用有影响,而影响学前儿童量词使用的主要因素是词汇内容与儿童生活的密切程度以及词汇所代表的概念的抽象程度。例如,儿童最熟悉的事物的量词“杯”“个”“碗”“块”“只”等,儿童使用的频率最高,而带有抽象数概念的“双”“对”等量词,儿童使用的频率最低。有研究者重点探讨了教育对儿童量词习得的作用,认为量词的发音并不困难,儿童掌握量词的多少与父母平时是否注意教孩子使用量词有很大关系。父母作为主要抚养人,是儿童语言习得的主要支持者,儿童主要是在与成人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模仿逐步习得语言的。一般来说,母亲与孩子的交流更为频繁,因此在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母亲的作用更为重要。
  幼儿期是人一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6岁儿童正处于词汇量增长的加速期。量词的运用可以使儿童的语言更加精细、具体和准确,因此。帮助儿童正确运用和习得更多的量词对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十分重要。国内外已有研究大多采用父母报告法和专门词汇测查法考察儿童量词的习得情况,而对自然情景下母子对话中儿童的量词使用状况则关注较少。因此对于母亲的量词使用状况对儿童量词习得所产生的影响缺乏系统分析。本研究对3~6岁儿童与母亲在半结构游戏对话情景中使用量词的情况进行了考察。统计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及其母亲使用量词的个数和频次。旨在探讨游戏对话情景中儿童量词使用的年龄特点。以及母亲的量词使用情况对儿童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教育背景的母亲对儿童量词使用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十五”项目“汉语儿童语用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1BYY004)所建的语料库。其中被试儿童年龄为36~72个月,将其每隔半岁作为一个年龄段,共分为7个年龄段。在每个年龄段分别选取8对母子对话的语料,其中男孩和女孩各半。高学历母亲和低学历母亲各半,对这56段语料进行分析。同类教育背景下母亲的职业状况基本相似,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相近。56对母子都以普通话作为日常交流语言,所有儿童的语言发展均属正常,无任何听觉和言语障碍。
  
  (二)研究方法
  所有语料均为被试儿童与母亲半小时的会话。都是用摄像机记录收集的。按照“儿童语言资料转换系统”(CHILDES)的要求录入,转换为可在“儿童语言分析程序”(CLAN)中运行的文本格式,运用CLAN中的MOP,程序具体分析语料中量词的个数(说话者每使用一个不同的量词计为1)以及使用频次(整个对话过程中使用的所有量词数目)。
  
  三、研究结果
  
  受量词自身特点的影响。汉语日常对话中使用量词的频率是有限的。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3~6岁儿童及其母亲在半结构游戏情景中使用量词的总数占各自使用的总词汇量的比率分别为3.5%和3.3%。考察固定情景中儿童及其母亲量词使用的情况具有一定局限性,可能并不能完整反映儿童量词习得的整体情况,因此,以下研究结果仅是对儿童与母亲在半结构游戏对话情景中使用量词情况的分析。
  
  (一)儿童使用量词的个数和频次
  1.各年龄段儿童使用量词的个数和频次
  如图1所示,从36个月到72个月,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使用量词的频次有所增加。使用量词的个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36个月的儿童平均只使用2个不同的量词,而到72个月时已经达到5个。在使用量词的个数上年龄差异显著(F=2.883,P<0.05),在使用频次上年龄差异不显著。
  
  相关分析表明,儿童的年龄与使用量词的个数存在显著正相关(r=0.493,P<0.001),与使用量词的频次不存在相关,这可能是与量词在对话中出现的频率本身就较低有关。儿童使用量词的个数和频次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378,P<0.01),这表明儿童随着使用量词频次的增多,有可能使用更多不同的量词。
  表1对各年龄段儿童使用的量词进行了汇总。从表1分析可知,儿童使用不同量词的个数可达30个。图2显示的是各年龄段儿童使用的量词中“个”的出现频率以及各年龄段儿童使用的量词个数占所有儿童使用量词个数的比率。从图2可以看出。各年龄段儿童使用的量词个数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使用量词的丰富性有较大提高。各年龄段儿童在使用量词时,“个”的出现频率都非常高,其中,36个月的儿童使用的量词中“个”的出现频率最高,达97.6%,其他各年龄段儿童的使用频率也在70%上下。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量词掌握量的不断扩充,“个”的使用频率逐渐下降。这种趋势在36~48个月之间较为明显。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符。最初,儿童会在大多数名词前使用“个”作为量词。表现出对“个”的严重泛化。实际上这也表明此时的儿童尚未对名词和量词的搭配加以区分。4岁以后儿童掌握的量词不断丰 富,并开始注意到“条”“片”“朵”“本”“棵”“根”等量词与特定名词的搭配。能根据事物特征和类别选择使用合适的量词。
  
  
  (二)母亲的教育背景对儿童使用量词的个数和频次的影响
  如图4所示,不同教育背景的母亲及其子女使用量词的个数和频次差别明显。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教育背景的母亲使用量词的个数存在显著差异(t=7.431,P<0.001),使用频次也存在显著差异(t=9.004,P<0.001)。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与其自身使用量词的个数和频次存在显著正相关(个数:r=0.711,P<0.001;频次:r=0.775,P<0.001)。对话中母亲使用量词的个数和频次与儿童使用量词的个数和频次存在显著正相关(个数:r=0.414,P<0.01;频次:r=0.353,P<0.01)。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母亲的教育背景是影响儿童使用量词个数和频次的重要因素(F=7.477,P<0.01)。
  以往有关家庭因素对儿童词汇发展影响的研究显示:母亲受教育程度与儿童词汇发展有关。父母的教育背景对儿童语言表达水平产生影响的可能原因为,高学历父母在与子女的交流中使用较丰富的词汇和较复杂的句子。本研究中,不同教育背景的母亲在与子女对话时使用的量词个数和频次存在较大差别。低学历母亲主要使用“个”“只”“种”“些”“点”“下”“次”等常用的、搭配较为随意的量词。而高学历母亲则会使用“块”“根”“本”“件”“幅”“张”“条”“首”“朵”“片”“粒”“遍”“圈”等能较为精确和形象地表述事物特点的量词。受母亲的影响。高学历母亲的子女也运用丰富的量词来回应母亲的对话。
  高学历母亲与儿童的对话四例:
  例1:母亲:你想画一朵什么颜色的花?
  儿童:画一朵红颜色的。
  例2:母亲:这本书咱们家有没有啊?
  儿童:蓝颜色的那本书吗?
  例3:母亲:狗熊给了小星星一件什么?
  儿童:给了它一件棉袄。
  例4:母亲:换一支笔吧。
  儿童:我要那支黄色的。
  低学历母亲与儿童的对话四例:
  例1:母亲:还剩下几个皮皮鼠了?
  儿童:三个。
  例2:母亲:画个绿叶,再画个小鸟。
  儿童:画了一个小鸟。
  例3:母亲:我陪你画一个汽车。
  儿童:画两个大汽车。
  例4:母亲:妈妈做一个塔好不好?要不就做一个柱子吧?
  儿童:这个不像一个塔。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母亲在对话中使用的量词会对儿童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当儿童使用量词出现错误时,高学历母亲也会及时通过各种方法来纠正。
  高学历母亲纠正儿童量词使用中的错误:
  例1:儿童:妈妈,我画了一个花。
  母亲:嗯。这朵花真漂亮。
  例2:儿童:一共有四个皮皮鼠。
  母亲:四只皮皮鼠。
  由此可见。高学历母亲在对话中已经明显意识到儿童在量词使用上的错误,并试图通过间接重复或直接指正的方法帮助儿童纠正错误。
  
  四、讨论及建议
  
  1.儿童习得的量词个数随年龄增长而增多。这一结论符合以往研究报告的结果。梁卫兰等人的研究显示。儿童在18个月以前很少使用量词,19个月以后量词的使用量快速增长,到30个月时儿童会说16个量词。丁凌云也认为。无论是使用的熟练程度还是使用频率,大年龄儿童的量词使用水平都高于小年龄儿童。儿童掌握量词的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
  本研究中儿童用到的量词个数明显少于以往研究报告的结果,这一方面可能与在汉语日常对话中量词使用的频率不高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对话情景和话题有关。有研究者认为,测量方法和观察情景是词类出现比例产生差异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如,量表测量测得名词的比例高于自然观测,而阅读场景中出现名词的比例高于游戏场景。因此。虽然本研究报告的儿童使用量词的个数少于儿童实际已经习得的量词个数,但我们仍可以从儿童使用量词个数不断增长的趋势中看出。儿童对量词的使用在不断丰富,他们已经逐步掌握了一定的量词搭配使用规律,懂得选用不同的量词修饰不同的事物或动作。
  较其他类型的词汇而言,儿童对量词的习得相对较晚且较为缓慢。对此,以往研究者有不同的解释。梁卫兰等人认为,儿童较晚开始使用量词。这说明只有当儿童积累一定量的词汇并具有一定的语法知识以后才开始学习使用量词。应厚昌等人认为,现代量词的数目不断增多,表达越来越精确,然而人们至今未能有效地总结出关于量词使用的规律,这给通过有效教育帮助儿童掌握量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魏锦虹认为,由于量词的使用规律表现出很强的习惯性,这给儿童的理解和表达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丁凌云强调,对量词的理解需要儿童具备一定的数认知能力,因此,受认知和数概念能力发展的影响,儿童使用的量词往往局限在较小的范围之内。
  2.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影响其在与儿童对话过程中使用量词的个数和频次,进而影响儿童的量词使用。儿童的语言发展建立在人脑和发音器官发育以及认知发展的基础之上,儿童需要在与成人及其他儿童的交际过程中。经过成人的言语传授(示范、强化、扩展和激励等)和儿童有选择的模仿学习。并经概括而形成一定的语言能力。因此,就像我们不能否认大脑、发音器官和认知发展的作用一样,我们同样也不能否认成人言语传授和儿童模仿学习的作用。成人对儿童语言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进一步而言,母亲作为儿童的主要照料者,对儿童的语言习得有更重要的影响。很多研究表明,对12~18个月大的儿童,如果母亲花更多的时间与儿童共同活动,可使儿童在18个月大时掌握较大的词汇量。
  根据以上两点讨论,就促进儿童的量词习得提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母亲在与儿童交流时应注意量词使用的丰富性,这既有利于提高母亲自身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又有利于促进儿童量词的习得。成人与儿童的日常谈话是儿童习得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成人对儿童输入的语言越丰富,儿童的语言发展就越迅速。”“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各种新词是增加词汇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梁卫兰等人在一项研究中提到:“我们在调查中遇到了这样一位家长,她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她特别注重孩子量词的使用,她的孩子才25个月就已经学会使用大部分量词。我们认为,量词的发音并不困难,会说多少量词与家长平时是否注意教孩子使用量词有很大关系。”
  第二,母亲应鼓励儿童经常运用量词,并及时纠正儿童量词使用中出现的错误。儿童学习语言不仅仅是了解语言的表面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儿童要正确理解词汇运用的时机、场合及其交际意图。“儿童的词汇习得是一个对词的能指与所指关系逐步调整,使之逐渐符合成人语言使用实际情况的过程”。社会语用认知理论也认为:“儿童习得语言是一个主体间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而不是被动的静态过程。”因此,鼓励儿童经常使用各种量词,让儿童在对话中学习量词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成人特别是母亲作为主要参与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及时纠正儿童使用量词乃至各类词汇时出现的错误对于帮助儿童提高语言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其他文献
期刊
【摘要】美国早期学习标准的内容具体、丰富。本文通过对美国51份州(特区)早期学习标准文件内容的分析,概括出3~5岁儿童测量领域的具体指标与内容,包括测量形式、测量内容、测量语言的使用以及测量应用四个方面。美国早期儿童数学教育中对儿童非正式数学经验的重视、对儿童早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具体的内容指标供教师参考等做法对我国早期儿童学习标准的制定和推行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早期学习标准;
【摘要】挪威幼儿园的沟通、语言和文字教育旨在促进儿童语言、交流等技能的发展。在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师范生要学习挪威语课程,了解不同类型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以便在幼儿园中传播有关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知识。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中,教师要勇于承担文化传播的责任,引导儿童了解更多文学作品,促进儿童发展。  【关键词】挪威;语言教育;师资培养;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妈——我不吃这该死的苹果行吗?”小羽不满地瞅着冰箱里日益壮大的苹果队伍。“这怎么行呢?”妈妈从厨房出来,顺手拿了个硕大的苹果要塞给小羽,“医生说,你必须多吃苹果—
期刊
我有一好哥们叫叶,别看他成天笑呵呵,傻乎乎的,其实是个很厉害的人。今天我要说的并不是他,而是他的铁哥们,一个比他更厉害更“傻”的人。这人的事都是叶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日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要]知识结构是知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沉淀并逐步形成的独具个人特色的知识系统,它影响和制约着教师知识水平的发挥和专业发展的步伐。本研究采用观察、访谈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幼儿园新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了特征分析,以期帮助他们全面了解自身知识结构的组成与缺失,并在逐步走出知识结构“瓶颈”的同时,加快知识获取的速度和专业成长的步伐。  [关键词]知识结构;幼儿园新教师;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
我掀开窗帘,七月的上海繁华而喧闹,马路上的车流来来往往,“嘀嘀”的汽笛声震人耳膜。阳光照到对面大厦的玻璃窗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也刺痛了我的心。五天的相处,彼此间已经
为发现和培养漫画创作人才,推动祖国漫画事业的发展,并以漫画为手段,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个性塑造,激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审美情趣,丰富课外生活,同时,展示钱江之滨萧山的魅力,创建大都市文化强区,决定联合举办“回澜杯”全国首届中小学生漫画大赛。  主办单位:  《少年文艺》编辑部杭州市萧山区文联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讽刺与幽默》编辑部  承办单位:  杭州市萧山区回澜中学杭州市萧山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