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飘红 松花烂漫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2786517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漫天枫林红似火,“松花”竞放长白山。
  2009年中秋,北国名城吉林省北山市江源区,在伟大祖国六十华诞来临之际,隆重举办了第二届松花奇石文化节暨首届中国江源长白山奇石博览会。
   松花石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松花石除指用于观赏的天然奇石外,还泛指驰名中外的松花玉和清康熙等帝王使用过的松花砚以及当代用松花玉石雕制而成的各种工艺品、工艺建材等。狭义的松花石特指观赏石中的松花奇石。
   用于观赏的松花石近几年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和普及,是中国观赏石大力普及发展中结出的丰硕成果。一经问世,便不同凡响,目前已成观赏石家族中的新贵。松花石之所以能在当今成百上千的石种佳丽中脱颖而出,除了具有自身的天生丽质外,也与其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有关。对此,我始终深深地萦绕于心。
   这几天,我一直被松花石折腾得睡不好觉,脑子里总是出现幻觉,只要一闭上眼睛,长白山的画山秀水便浮现在眼前。于是,索性合衣坐在电脑桌前去整理从长白山拍回的照片。按照顺序,首先见到的是一大堆江源展馆中的松花石照片。我已记不清这些石头的名称了,比如这张照片上的石头吧(图一),你看它多像大山深处的土楼和茅舍,高、低、肥、瘦参差不齐,一个个绿得就像碧波荡漾的湖水。我不知道它的色彩为何如此撩人?莫非全是长白山中的精灵?这个精灵不是别的,而是孕育统治中华民族近三百年的满清政权的摇篮。这里既诞生了一个由原始部落走向辉煌的强悍民族,也诞生了一种专门用来书写辉煌历史的松花石砚。
  就在我浮想联翩之际,耳畔隐隐约约传来了一阵《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仔细聆听,原来是和我一样今夜无眠的邻居,正在看重播的国庆大阅兵。是的,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六十周年的纪念日,我更有理由把这群土楼想象成八十多年前东北抗日联军的大本营。现在,我听到的不是一般的歌声,而是抗联战士的心声。您看左边那座小楼,应该是抗日名将杨靖宇将军的司令部吧,此刻,他是不是正在召开作战会议,部署四万五千抗联将士向日寇发起新的进攻呢?中间的另外两间房子很像是存放给养的仓库。可是,东北抗日联军在二十多万日伪军的疯狂扫荡下,早已弹尽粮绝,每天只能靠树皮和草根充饥。右边那间尖顶的茅舍是不是杨将军最后英勇殉国的场所?据说日军重兵包围杨靖宇后,要他交枪投降。他击毙了劝降的敌人,最终在日军的一阵疯狂扫射中倒了下去……我心中默念道:枫岭松花血染成,长空且为忠魂舞。
  松花石属于海、陆多相沉积岩,复杂的地质结构和多样性沉积化学元素,使它不断“蝶化”。漫长的地质年代使最原始的松花石由“虫”变“蛹”,由“蛹”化“蝶”,由单一岩性氧化还原为多种岩性,从而将墨绿、紫红、金黄、浅灰、蛋青等缤纷色彩集于一身,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松花石靓丽的模样儿。
  下面这方松花石(图二)就体现了这类石种典型的审美特征。它石质坚硬,石皮温润、细腻,闪耀着缎面般的幽柔光泽。由棕黄、黛青、黑褐等多种颜色形成的刷丝纹、经线纹、条带纹、水草纹、乔木纹、凹凸纹、皴裂纹,不加雕饰地排列在一起。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天像神韵在眼前油然而生。
   您看,还有这条跃出水面的松花石“大鱼”,精神头儿有多足呵(图三)!它在人们的想象中,就像刚被鱼钩挂住,为了逃生,它的尾巴不停地来回甩动,把四周的水花拍打得“吧吧”乱响。这方鱼石不仅活灵活现,而且由红、黄、绿三原色构成。这种缤纷的色彩再一次让我灵魂出窍,它像游丝一样在我脑海中拉出一幕幕魂牵梦绕的精彩画面……
   9月28日上午,二辆满载嘉宾的大巴,飞快地向长白山驰去。由白山市到江源区大约有半个小时车程,沿路都是一些城市建筑和好几座火力发电厂,看得让人发闷。就在我昏昏欲睡之际,忽然听见一声尖叫。不知是哪个冒失鬼把我惊醒。等我朝车窗外一望,也被弄傻了眼。只见公路两侧的山坡完全让五颜六色的林木覆盖了。这时,我发现满车的人都骚动起来,一个个争相观赏窗外的美景,有的还掏出相机,不停地向窗外拍照。此刻,我和山西的侯桂林正好坐在头排,扑面而来的长白山画廊更如醍醐灌顶,大家都兴奋得有点招架不住了。就在我和老侯乐得手舞足蹈的时候,汽车突然停止,原来是堵车了。这一下可乐坏了那些带了相机的人,大家纷纷兔子似地蹦下车,争先恐后地在美景前合影留念。可是没等大家完事儿就又被叫上了车。值得庆幸的是,我捷足先登,抢拍了一张依偎在美人山怀中的幸福照(图四)。
  被堵的汽车只好无奈地向后倒了一段路,然后离开国道抄小路进山。这样一来,我们就完全掉进了苍山的怀抱,游弋在一望无际的花海里。通过近距离观察,我发现林海中除了大部分红枫外,还有不少其它种类的针叶林和阔叶林,在阳光下姹紫嫣红,与血染的枫叶交相辉映。出于好奇,我不断向导游小姐提问。这姑娘有问必答,活像一个万事通:
  “长白山这个季节最漂亮的除了红枫就是白桦,你看那一大片金黄色就是白桦林的树冠,它们透过阳光是不是格外好看?”
  “这种树哇,它们叫水曲柳,说不定你们家房子装修时还用过它呢。”
   “生长阔叶林的地方,海拔都不太高,柞树、椴树、榆树、大青杨、胡桃楸都是枫叶岭上最常见的树种。”
  导游小姐如数家珍。我想,这不正是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吗?正是由于有了这方神奇的水土和多娇的江山,才使名贵的松花石应运而生。它既有大清国宝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又有当代名石不菲的品牌价值;既有白山黑水铁马金戈的人文内涵,又有大自然天籁般的艺术神韵。正是这种物华天宝的高级审美境界,才为松花石搭建了今天这样一条在全国迅速崛起并将风靡国内外奇石市场的快车道。
其他文献
闫志强,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原宁夏地质调查院副总工程师、现任宁夏地矿局专家顾问,中国观赏石协会理论研究与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宁夏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奇石》等多家杂志的顾问……熟识的人都叫他“闫工”,亲切中表达了对他的尊重。    找寻梦想之地    闫志强1943年生于北京,他的整个少年时代都在这座城市中度过。祖父喜欢石头和盆景,经常会找来山石做盆景,还曾在北京西山挖到过一块水晶晶簇,宝
期刊
人类的朋友  许静    身躯高大,脂厚毛浓,强悍却无凶暴之气,应是瑞兽。  神气灵性,可比观音大士的坐骑金毛犼,偶有顽劣,终得驯化;非凡异相,仿佛是《冰河世纪》中迁徙路上的猛犸,缓慢的前行赶不上时代的变迁。  无论是杜撰文字,还是文明记载,都少不了对动物的眷顾。它们与人类共同进化,曾经先民的猎物,如今人类的朋友,无论何时总是息息相关的。    生命的明艳  杨兰    因为你  孤傲的黑夜  有
期刊
国内最大规模陨石科普展成功举办    秋高气爽,金桂飘香。临沂市观赏石协会于9月24日举办了“2009首届全国(临沂)陨石文化科普展暨学术研讨会”,此次科普展规模在国内外首屈一指。临沂市观赏石协会副会长、陨石专业委员会主任徐淑彬主持会议。市观赏石协会会长陈慧明致开幕词并代为宣读了被誉为“嫦娥之父”的中科院欧阳自远院士的祝贺词。被称为“陨石亨特”的北京天文馆高级工程师张宝林先生携月球陨石出席并作了精
期刊
马萧萧简介   马萧萧先生原名马振,1921年4月生于山东省安丘市,2009年4月26日于北京病故,享年88岁。在文艺领域里,他是一个多方位钻研并卓有成就的人。正如他六十岁“自嘲联”描述的那样“四爱诗文书画,一生苦辣酸甜”,他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与诗、与文、与书、与画,结下了不解的情缘,铸就了一个又一个辉煌。马萧萧是中国楹联学会早期领导人之一,历任会长、名誉会长。他的联与他的文章一样立意深邃,清新
期刊
《中华奇石》南京通联站设于南京清凉山公园内旅游工艺品市场B60号“雨花奇石苑”, 石斋不大、品种不多,却藏天下雨花石之精品,《金橘飘香》、《荷塘月色》等雨花石早已名扬天下。《中华奇石》南京通联站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雨花石之窗,也让我们以石为媒进一步体会到这座“雨花石之都”的美丽。    诙谐幽默的站长丁凤龙,是一位被雨花石引入石道的爱石者。 丁站长早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在同事的感染下喜欢并开始
期刊
内蒙古阿拉善位于祖国北疆沙漠腹地,近20亿年的地质沧桑巨变和风沙磨砺,造就了极富观赏价值的葡萄玛瑙、碧玉和独具“形”、“色”的风砺奇石、集骨石、千层石、硅化木、水晶石等。阿拉善大漠奇石以其神奇的质、色、形、纹、韵而独领风骚,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名石。其美名已远播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诸国。2008年7月,阿拉善成为国内首个获得“中国观赏石之城”荣誉称号的地区,在全国赏石界享有“南有柳州、北有阿拉善”
期刊
别有洞天  严岫    嶙峋百态的风凌石中,有一大类为人文景观遗址,或楼兰古堡或古格旧址,那些轧轧将倾的颓态一次次地勾起人们怀古鉴今的情思。  此石,质已玉化,色则老旧。定定地看,静静地想:那弯弯仄仄起于何处,又将终于哪里?回环往复,尽头有无?别有洞天处,在拾级始,或在塬尽头。阒静的穴,何人,何处起居,何处清谈,又何处幽思……细细思量,竟不同那主题庞大的故国怀想,而恰如新雪腊梅枝头绽,别有一番风味
期刊
以“弘扬石文化,打造石产业”为主题的2009中国(昆明)东盟赏石石材博览会暨珠宝文化节于7月10日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上演。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寿嘉华,云南省政协主席王学仁,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云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田欣,以及云南省、昆明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柬埔寨、越南、老挝、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家驻昆明总领事馆总领事、领事参加开幕式并剪彩。  近十天的展会汇集了来自云南、贵州、四
期刊
云南省瑞丽市观赏石协会会长,生于1957年8月,19岁参军,43岁那年转业到地方,由一名奇石爱好者逐渐成为痴迷者,并常到全国奇石产地寻石、购石,对石可谓是“石心石意”。  10年前,李西明就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赏玩戈壁石、木化石、水晶等石种。2006年接触黄龙玉,刚开始的时候李西明对此并不感兴趣,但是现在就不同了,用他自己的话说:“不但喜欢并且产生了感情,现在手上带的腰上挂的都是黄龙玉,天天都要看上
期刊
编者按   『瘦皱漏透』、『四大名石』等名词乃石界常谈,此为前人所倡理论,后人则多随感而发,或承继,或转折,洋洋大观,论述甚丰。亦有个别角度虽新,然或词不达意、以点盖面,或难免转嫁摘袭,为人所诟。古论新说,前仆后继,何为确事?  浙江王伯平先生,耗心于此类常谈,重启解读阀门,本刊择期刊载一二,以飨石客。同时,为谋求石界进步,特于此建议:批评、质疑,补充、指正,欢迎百家各抒己见。    四大名石乃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