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太直你只是自私

来源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t20070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由心生,心里真的尊重别人才会有善言,这和虚伪是不一样的。
  中学时候班里有个南方来的女同学,皮肤白皙,娇小甜美,跟我们这群北方土妞相比,气质明显胜出。我们曾一度交好,一起读琼瑶读三毛,谈诗词谈歌赋。后来我把她当作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和她分享少年时代所有的秘密和烦恼。她家里亲情淡漠,我陪她彻夜长谈。她与男生几度纠葛,我帮她出谋划策。
  而当我伤心向她倾诉时,她轻描淡写地说:“这有什么好烦的?”“这点事有什么可难过?”
  几次之后,我的心就凉了半截。 后来有同学说她直肠子,不虚伪,有什么就说什么。那个年龄段的我们,人生观价值观蠢蠢欲动又还未成形,我们特别鄙视虚伪,特别怕被人骂作虚伪。于是她这种有话直说的不虚伪,反倒成了不少同学追捧的楷模。
  2002年我大学毕业,在威海与一个陌生女人合租一套房子。那女人所在的公司是我的同行企业,她比我年长几岁,我天真地以为遇上个知心大姐可以指点迷津。那年秋天公司组织运动会,每人发一套李宁运动服。那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套名牌衣服,迫不及待地回家试穿。
  她流露着无法掩饰的不屑:“小姑娘真是没见过世面,这都是李宁去年的老款了,至于那么高兴吗?”
  两天之后她找我帮忙,一改傲慢,笑着说:“我这人说话直,你别介意啊。” 我耳边瞬间响过那英的歌: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这根本不是直不直的问题。我又不是圣人,凭什么不介意?
  做HR的十年,我见过太多打着直率的旗号对自己的言语不负责任的人。因为“直”,就可以为所欲为、口无遮拦。因为“直”,就可以信口开河、发泄积怨。因为“直”,其他所有人都该为他的“不虚伪”让路。因为“直”,所有唐突冒失、措辞不当就应该被原谅。这才不是什么真性情,更不是什么坦诚直率。这只是一个自私的人,说话不经大脑,无视他人感受,不克制情绪,不顾及影响,肆无忌惮地只图自己痛快。
  世间从没有绝对的自由,所有自由都是以约束为前提。
  只有童言可以无忌。年岁渐长就该有彬彬有礼的少年、顾全大局的青年、推己及人的中年。否则,不懂礼数的熊孩子就会被纵容成为动辄甩同学耳光的少年犯,直到成为假摔讹人的老人。
  成人就该遵循这世界的秩序与规则。
  一念起,一念灭。善意就在这明灭间。
  (选自《感悟》)
  【赏析】
  在人与人的交往里,最基本的根本不是所谓的沟通技巧、交际艺术,而是起码的善意。成人就该遵循这世界的秩序与规则,以尊重和善意为前提,才有资格谈直爽和率性。那些自诩为直性子,打着心直口快的幌子去无所顾忌地伤害别人的人根本就不是直率,只不过是自私。
其他文献
贼平后送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归。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中的“贼平”指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安史之乱”最终为朝廷平定。“北归”指由南方回到故乡。司空曙家乡在广平,在今河北境内,是“安史之乱”的重灾区。诗人当时为躲避战乱逃到南方,平定后,仍滞留南方。本诗借送别,反映了战乱时代人民流离
期刊
一个人若是心中有梦,有方向,那么再多艰难困苦亦不能阻挡或改变他不断追逐的脚步与所选择的路途。被导师称为最优秀的博士生放弃科研选择到中学教书,有人认为这是人才的浪费,认为他没有高远的追求。但这是他的选择,选择了心之所好,决定了行之所向。  纵观古今中外和悠悠歷史长河,无数仁人志士因为遵循了心之所好,行动变得愈加充满力量,也因此取得了永远为世人铭记的成就。  遵从本心,方能铸就生命之诗。  鲁迅原本学
期刊
去年国庆假日,我们与二姨、舅舅相约一起到外公的老家愉快地玩了一天。  上午10点多钟我们开始开车出发,出了城,一眼望去,公路两边都是农田,一片片稻子、玉米,高低有序、整整齐齐。半小时后到了村口,只见一幢幢小别墅耸立在绿树丛中,南北向小河两边的芦苇长得茂盛极了,遮住了河里的水,也掩盖了河上的小桥。  说好到一位远房大舅家的,我们下了车却不知道向哪走,毕竟外公搬离家乡已经二十几年了,变化太大。好在有电
期刊
2015年9月的一天,托尼带着爱犬辛巴登上了从以色列特拉维夫飞往加拿大多伦多的85号航班。所有的航空公司都有这样一个硬性的规定——动物必须待在客机的货舱。辛巴只能暂时和主人分离。  托尼一直担心辛巴,没有他的陪伴,辛巴会不会寂寞?每隔一段时间,托尼都向客机服务人员询问辛巴的情况,每次询问的结果都一样,可是他还是有点不放心,他希望飞机快点飞,辛巴能早一点回到他的身边。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机长菲茨帕
期刊
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片富土,有人往往对它视而不见,也就难免困厄贫穷。  《贤愚经》上记载,一天,一群男孩子在路边游戏,将泥土堆积起来当作粮食和宫殿。他们突然看到两个托钵的僧人来化缘,其中一个男孩远远看见有僧人来,高高兴兴地跑过去布施他手中的“米”——那当作米的土。一个僧人低头称赞了男孩一番,接受了他的布施,让他把泥土放到钵里。  这位接受男孩布施的僧人就是佛陀,另一位是弟子阿难。弟子奇怪地问:“佛陀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至境,不外乎两个:一个是知道,一个是知足。知道,使人活得明白;知足,让人活得平和。  要求:全面理解以上材料的内容,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表述很简洁,包含着两个概念:知道、知足,处理好了两者关系,方能达到人生至境。这两者之中,知道是基础,是前提;知足则是知道的深化,又反过来对知
期刊
是谁,冥冥中伸出那双恰到好处的手,将它推向了那峭如水天一线直指霄汉的悬崖,深深咬住那孱弱的岩石?而它,却安详微笑,含着眼泪,热切地看着青山绿水,因为它知道,“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微笑,它便笑;你皱眉,它皱眉。”  耳边的风呼啸而过,它知道,所以躯体上留下了风的形状,铭心刻骨;暴雨劈头盖脸漫天砸来,它知道,所以它的叶片饱含雨水,酸胀苦涩。它知道,也许它出身卑微,和娇艳奔放的牡丹“拼不了爹”;它知道,
期刊
【微话历史】  民國之初,民众对剪辫抵触情绪极重。冯玉祥部下士兵拒绝剪辫,于是他亲自提枪监视剪辫。士兵们号啕大哭剪掉了辫子。未过多久,冯玉祥招兵买马,最关键的条件是:剪了辫子的,一概不要。原来他发现,只有拒绝剪辫之人,才是奴性入骨、唯命是从的人,才是最适合于打造暴力机器的。
期刊
【名著赏读】  曹操入城,即传令退了所决之水,出榜安民;叙事周。一面与玄德同坐白门楼上,关、张侍立于侧,提过擒获一干人来。吕布虽然长大,却被绳索捆作一团。真如细布。布叫曰:“缚太急,乞缓之!”既已被缚,何争缓急。操曰:“缚虎不得不急。”陈登说他是鹰,曹操偏说他是虎。布见侯成、魏续、宋宪皆立于侧,乃谓之曰:“我待诸将不薄,汝等何忍皆反?”宪曰:“听妻妾言,不听将计,何谓不薄?”责备得是。布默然。其实
期刊
少年时,我们怀揣着对这个世界的疑问,追寻原因之果;暮年时,我们摇一把羽扇,细数自己已拥有的经历。当我们知道了世界的奥义,对现实知足,才能够做到看尽浮华,清茗自享。  所谓“恰同学少年”,我们总是跃跃欲试,想要经历不同的奇遇和冒险。我们也总是想要挥霍时光探寻些什么,不论是学术理论知识或是人生哲理,都是应该知道的秘密世界。我们被雾里花、镜中月迷住,拼命想要拨开云雾去拥抱幻影。我们当然会遇到挫折,遇到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