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儒家的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儒家思想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包涵着十分丰富的和谐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挖掘儒家学说的思想精华并继承和弘扬,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和谐社会;天人合一
【中图号】D616【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004-01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要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一直作为一种内在的、本质的、一以贯之的精神,作为一种崇高而又现实的理想与社会模式。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作为一种底蕴深厚的文化现象,本身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它以“自然和谐、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为主要内容,形成了既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又有丰富实际内容的文化体系。
1儒家思想的主张
儒家思想主张人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反对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提出了“取物限量,取物以时”的生态伦理思想。就是要求我们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伦理思考的框架中来,把伦理的道德和义务扩展到动物、植物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来。因为在儒家思想看来,人与宇宙万物是贯通一体的,是统一的生命体,都是禀受天地之理、阴阳之气而生的,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与人一样,都是地球生命社区中的一员,都有自身存在的权力和价值,它们的生命是不可以随意被剥夺的。如孔子就要求人们以友善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对待鸟、兽、草、木,他提出了“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主张只用鱼竿钓鱼,反对用大网拦河捕鱼,并反对射杀夜宿回巢的鸟。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许多阐发。《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都是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追求的是通过“尽心知性知天”的途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宋代张载在《正蒙》中首先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意即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同一的,而不是对立的,把人与万物同等对待,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反对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主张人应采取措施,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体现了儒家的生态伦理观。儒家的这种生态伦理观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从我国的现实来看,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质的飞跃,而人与自然的矛盾、环境污染等问题却日益严重,成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一大障碍。
2儒家思想对人与人的关系作出了最为深刻和精辟的论述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又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可见,能够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是君子人格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还提出了仁、义、礼、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系列旨在实现“人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提出了建设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主张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达到“和以处众”的境界。它告诉每一个人,对待他人,要多一些善心和关爱,多一些诚实和信任,多一些礼让和宽容,多一些反躬和内省,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儒家对人际和谐的基本态度。另外,儒家思想还认为,要达到天人、人际和谐的理想状态,必须加强自我修养,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孔子认为,要达到身心和谐是一个人毕生坚持不懈的事情。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人通过毕生的修养才能达到随心所欲、不会超越法度的身心和谐状态。儒家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要看淡生死富贵、官场名利,高扬道德人格,通过精神修养,保持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总之,在处理人际系时,儒家思想强调要把握四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与人交往时,不要主张臆断,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固执己见,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际和谐。
3人与社会的关系
包含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这种“群已”关系,其实质就是“公”与“私”的关系。儒家认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人人“兼善天下”来实现“天下为公”,并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义利上,合乎公利则谓之“义”,损公利已则谓之“不义”。当义利相悖时,不惜“舍生而取义”,个人与社会之间,本是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关系。孔子认为,仁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就是从自我修养引申到家庭、社会、天下。因此,对社会来说,仁的精神,就是人人要亲如一家,对国的忠诚、热爱如同对家和亲人一样,对同事、朋友也当情同手足,讲求信义。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孝悌仁爱之情由血缘、宗法关系向社会关系延伸,逐步地爱亲人、朋友、同事、社会、国家,对家孝、对国忠、对人讲信义就是仁,就是德。儒家确立的仁学思想对于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培育了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互帮互助、忠诚国家和事业的优良品德,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这种精神对于我们在今天建设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与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要学会用和谐之道来化解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谐调各种关系,推行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实行民主法治,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4儒家的“以人为本”理念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仁者,爱人”。儒家思想重视民意,提供与民同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道精神,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强调“民为邦本”、“民贵君轻”,认为人民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这些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一方面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又不同于我们党所倡导的“人本思想”。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以富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矣”。把维护老百姓的生存权看作是为政之本,强调藏富于民。孔子说:“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故制田里,薄赋敛以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儒家“民本”思想为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们党提倡以人为本,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能够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参与的重要原因。
在当代中国,面对社会种种不和谐因素,缓和并解决这些矛盾,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儒学对中华民族的心理、习俗、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不但在历史上对我们民族的生存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塑造了中国文化超越性的精神品格,而且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价值,特别是儒家学说中的和谐思想在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更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合理地借鉴。
参考文献
[1]唐明贵.儒家的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2)
[2]李贵文.对儒家人本主义思想与社会和谐发展关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3]白继贵.论儒家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4]刘兆伟.论论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赵伟,赵晶晶.论儒家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
【关键词】儒家思想;和谐社会;天人合一
【中图号】D616【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004-01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要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一直作为一种内在的、本质的、一以贯之的精神,作为一种崇高而又现实的理想与社会模式。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作为一种底蕴深厚的文化现象,本身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它以“自然和谐、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为主要内容,形成了既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又有丰富实际内容的文化体系。
1儒家思想的主张
儒家思想主张人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反对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提出了“取物限量,取物以时”的生态伦理思想。就是要求我们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伦理思考的框架中来,把伦理的道德和义务扩展到动物、植物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来。因为在儒家思想看来,人与宇宙万物是贯通一体的,是统一的生命体,都是禀受天地之理、阴阳之气而生的,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与人一样,都是地球生命社区中的一员,都有自身存在的权力和价值,它们的生命是不可以随意被剥夺的。如孔子就要求人们以友善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对待鸟、兽、草、木,他提出了“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主张只用鱼竿钓鱼,反对用大网拦河捕鱼,并反对射杀夜宿回巢的鸟。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许多阐发。《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都是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追求的是通过“尽心知性知天”的途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宋代张载在《正蒙》中首先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意即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同一的,而不是对立的,把人与万物同等对待,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反对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主张人应采取措施,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体现了儒家的生态伦理观。儒家的这种生态伦理观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从我国的现实来看,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质的飞跃,而人与自然的矛盾、环境污染等问题却日益严重,成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一大障碍。
2儒家思想对人与人的关系作出了最为深刻和精辟的论述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又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可见,能够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是君子人格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还提出了仁、义、礼、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系列旨在实现“人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提出了建设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主张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达到“和以处众”的境界。它告诉每一个人,对待他人,要多一些善心和关爱,多一些诚实和信任,多一些礼让和宽容,多一些反躬和内省,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儒家对人际和谐的基本态度。另外,儒家思想还认为,要达到天人、人际和谐的理想状态,必须加强自我修养,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孔子认为,要达到身心和谐是一个人毕生坚持不懈的事情。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人通过毕生的修养才能达到随心所欲、不会超越法度的身心和谐状态。儒家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要看淡生死富贵、官场名利,高扬道德人格,通过精神修养,保持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总之,在处理人际系时,儒家思想强调要把握四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与人交往时,不要主张臆断,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固执己见,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际和谐。
3人与社会的关系
包含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这种“群已”关系,其实质就是“公”与“私”的关系。儒家认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人人“兼善天下”来实现“天下为公”,并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义利上,合乎公利则谓之“义”,损公利已则谓之“不义”。当义利相悖时,不惜“舍生而取义”,个人与社会之间,本是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关系。孔子认为,仁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就是从自我修养引申到家庭、社会、天下。因此,对社会来说,仁的精神,就是人人要亲如一家,对国的忠诚、热爱如同对家和亲人一样,对同事、朋友也当情同手足,讲求信义。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孝悌仁爱之情由血缘、宗法关系向社会关系延伸,逐步地爱亲人、朋友、同事、社会、国家,对家孝、对国忠、对人讲信义就是仁,就是德。儒家确立的仁学思想对于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培育了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互帮互助、忠诚国家和事业的优良品德,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这种精神对于我们在今天建设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与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要学会用和谐之道来化解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谐调各种关系,推行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实行民主法治,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4儒家的“以人为本”理念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仁者,爱人”。儒家思想重视民意,提供与民同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道精神,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强调“民为邦本”、“民贵君轻”,认为人民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这些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一方面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又不同于我们党所倡导的“人本思想”。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以富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矣”。把维护老百姓的生存权看作是为政之本,强调藏富于民。孔子说:“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故制田里,薄赋敛以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儒家“民本”思想为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们党提倡以人为本,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能够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参与的重要原因。
在当代中国,面对社会种种不和谐因素,缓和并解决这些矛盾,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儒学对中华民族的心理、习俗、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不但在历史上对我们民族的生存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塑造了中国文化超越性的精神品格,而且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价值,特别是儒家学说中的和谐思想在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更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合理地借鉴。
参考文献
[1]唐明贵.儒家的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2)
[2]李贵文.对儒家人本主义思想与社会和谐发展关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3]白继贵.论儒家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4]刘兆伟.论论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赵伟,赵晶晶.论儒家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