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为探讨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DCG)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248例有1536阵次出现缺血发作,其中62例4292阵次(78.55%),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60以上者发作4940阵次,占SMI的81.55%,无症状与有状组心肌缺血的发作之比约3-4:1,但无症状较有症状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长(p<0.05)。上午06:00-12:00发作频率最高(45.46%),明显多于夜间0:00-06:00的14.64%(P<0.01)。检出严重心律失常108例,无症状与有症状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DCG对SMI检出率远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检测心绞痛患者,一昼夜内有多次心肌缺血发作,其中70%~85%无症状,即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的频率是有症状心肌缺血的四倍,60岁以上者多见,因其隐匿性在生活中易备患者忽视,而得不到即使治疗,因此更具有潜在性危险,在诊治上应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42-01
无症状心肌缺血又称无痛性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是冠状动脉病所致的无心绞痛心肌缺血,DCG检测显示SMI造成的心肌损害与心绞痛相同,在有心绞痛的病例中,有SMI时预后更为严重。本文对32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DCG检查检测其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6月~2008年6月住院及门诊患者共328例,经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和WHO诊断标准)。男244例,女84例,年龄38岁~80岁,平均年龄59岁,剔除静息心电图有左室肥厚、束支传导阻带、重度贫血、严重电解质紊乱或洋地黄药物影响的ST段移位者。根据临床特征分为心绞痛型264例,心肌梗死型4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2例,心肌梗死恢复期16例)。
1.2 方法 采用世纪今科同步十二导动态心电图监测仪进行监测。SMI的诊断标准是:1×1×1即ST段自J点后80/MS,开始成水平型或下斜型下降≥1mm。持续1min以上ST段下降恢复后1min以上再次下降≥1mm为另一次发作,如原有ST段下降在原有基础上再下降≥1mm。超过1min,同时对照换着生活日志,有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冠脉造影阳性的患者DCG上显示的一过性心肌缺血不伴症状着一般都将被认定为SMI,非特异性ST-T改变不应视为SMI。
2 结果
在24h小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第一高峰期是在晨间07:00-11:00,第二高峰时间是在下午17:00-21:00,在凌晨02:00-06:00时缺血发作最低,此节律变化与心率呈正相关;病人的生活日志表明,白天SMI发作时,一般心率较快,多于运动、站立、吸烟、脑力活动及情绪冲动有关。以06:00~18:00发作频率最高45.18%。18:00~06:00发作频率最低11.82%(P<0.01)。缺血性ST-T检出情况:328例中共检出心肌缺血248例7536阵次缺血性ST-T改变,SMI68例,为4292阵次占75.50%,其中60以上者发作4940阵次,占73.11%。无症状心肌缺血组显著大于有症状心肌缺血组(P<0.05)。缺血性? ST段压低程度和持续时间,无症状性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时ST段压低幅度分别为(2.03±1.61)mm和(1.95±1.55)mm,差异无显著性((P<0.05),ST段压低范围在0.10mm~0.20mm,累计时间130160min,持续时间无症状组较有症状组长(P<0.05)。SMI与心律失常的关系:328例中检出严重心律失常108例,其中SMI组检出52例(53.11%).有症状组检出(56.99%),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Lown氏III级以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108例,68例可见到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之间有因果关系。
3 讨论
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异常,不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虽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心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和/或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是没有疼痛的急性或慢性的心肌缺血,属冠心病的一种表现形式,Coho将SMI分为三种类型:I型为完全无痛性心肌缺血;II型为心绞痛患者伴无痛性心肌缺血;III型为心肌梗死后无痛性心肌缺血[2],无症状心肌缺血机制为:①缺血程度较轻,范围小或长期精神紧张对疼痛不敏感,未达到阈值。②疼痛报警系统缺陷或体内β内咖呔基水平增高,使疼痛敏感性降低,也是可能原因[3]。③疼痛传导的精神通道异常。④与心肌顿抑和冬眠心肌也有关。本组监测结果显示,328例中发现228例有心肌缺血,其中68例4148阵次占75.51%,为SMI,远多于症状心肌缺血,60岁以上者SMI发生率较高(占总缺血发作的73.11%),无症状的冠状动脉阻塞患者其缺血病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直至致命的一次发作[4],SMI造成的心肌损害与心绞痛相同,在有心绞痛的病例中有SMI时预后更为严重,24小时内SMI持续60min以上者预后更差,SMI与心肌梗塞和心脏猝死发生的高峰时间密切相关,睡眠期间发生的SMI因心肌缺血易诱发心率失常心律失常又可加重心肌缺血,这种因果关系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5]。本组发现SMI组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有症状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Lown氏Ⅲ以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46.99%,其中108例严重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发作次数较频及缺血持续时间较长有关,由于无症状,不易引起患者及临床医师的重视,DCG检测有利于发现瞬间变化的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从而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减少心脏猝死,60岁老人更是高危人群。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广泛用于临床,作为判断冠心病患者有SMI的依据,对可疑冠心病患者是一种简便、初筛的无创性重要而敏感的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 卢喜烈. 多导同步心电图分析大全[M].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文化出版社,1998. 891-895.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42-01
无症状心肌缺血又称无痛性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是冠状动脉病所致的无心绞痛心肌缺血,DCG检测显示SMI造成的心肌损害与心绞痛相同,在有心绞痛的病例中,有SMI时预后更为严重。本文对32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DCG检查检测其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6月~2008年6月住院及门诊患者共328例,经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和WHO诊断标准)。男244例,女84例,年龄38岁~80岁,平均年龄59岁,剔除静息心电图有左室肥厚、束支传导阻带、重度贫血、严重电解质紊乱或洋地黄药物影响的ST段移位者。根据临床特征分为心绞痛型264例,心肌梗死型4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2例,心肌梗死恢复期16例)。
1.2 方法 采用世纪今科同步十二导动态心电图监测仪进行监测。SMI的诊断标准是:1×1×1即ST段自J点后80/MS,开始成水平型或下斜型下降≥1mm。持续1min以上ST段下降恢复后1min以上再次下降≥1mm为另一次发作,如原有ST段下降在原有基础上再下降≥1mm。超过1min,同时对照换着生活日志,有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冠脉造影阳性的患者DCG上显示的一过性心肌缺血不伴症状着一般都将被认定为SMI,非特异性ST-T改变不应视为SMI。
2 结果
在24h小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第一高峰期是在晨间07:00-11:00,第二高峰时间是在下午17:00-21:00,在凌晨02:00-06:00时缺血发作最低,此节律变化与心率呈正相关;病人的生活日志表明,白天SMI发作时,一般心率较快,多于运动、站立、吸烟、脑力活动及情绪冲动有关。以06:00~18:00发作频率最高45.18%。18:00~06:00发作频率最低11.82%(P<0.01)。缺血性ST-T检出情况:328例中共检出心肌缺血248例7536阵次缺血性ST-T改变,SMI68例,为4292阵次占75.50%,其中60以上者发作4940阵次,占73.11%。无症状心肌缺血组显著大于有症状心肌缺血组(P<0.05)。缺血性? ST段压低程度和持续时间,无症状性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时ST段压低幅度分别为(2.03±1.61)mm和(1.95±1.55)mm,差异无显著性((P<0.05),ST段压低范围在0.10mm~0.20mm,累计时间130160min,持续时间无症状组较有症状组长(P<0.05)。SMI与心律失常的关系:328例中检出严重心律失常108例,其中SMI组检出52例(53.11%).有症状组检出(56.99%),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Lown氏III级以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108例,68例可见到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之间有因果关系。
3 讨论
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异常,不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虽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心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和/或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是没有疼痛的急性或慢性的心肌缺血,属冠心病的一种表现形式,Coho将SMI分为三种类型:I型为完全无痛性心肌缺血;II型为心绞痛患者伴无痛性心肌缺血;III型为心肌梗死后无痛性心肌缺血[2],无症状心肌缺血机制为:①缺血程度较轻,范围小或长期精神紧张对疼痛不敏感,未达到阈值。②疼痛报警系统缺陷或体内β内咖呔基水平增高,使疼痛敏感性降低,也是可能原因[3]。③疼痛传导的精神通道异常。④与心肌顿抑和冬眠心肌也有关。本组监测结果显示,328例中发现228例有心肌缺血,其中68例4148阵次占75.51%,为SMI,远多于症状心肌缺血,60岁以上者SMI发生率较高(占总缺血发作的73.11%),无症状的冠状动脉阻塞患者其缺血病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直至致命的一次发作[4],SMI造成的心肌损害与心绞痛相同,在有心绞痛的病例中有SMI时预后更为严重,24小时内SMI持续60min以上者预后更差,SMI与心肌梗塞和心脏猝死发生的高峰时间密切相关,睡眠期间发生的SMI因心肌缺血易诱发心率失常心律失常又可加重心肌缺血,这种因果关系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5]。本组发现SMI组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有症状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Lown氏Ⅲ以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46.99%,其中108例严重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发作次数较频及缺血持续时间较长有关,由于无症状,不易引起患者及临床医师的重视,DCG检测有利于发现瞬间变化的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从而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减少心脏猝死,60岁老人更是高危人群。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广泛用于临床,作为判断冠心病患者有SMI的依据,对可疑冠心病患者是一种简便、初筛的无创性重要而敏感的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 卢喜烈. 多导同步心电图分析大全[M].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文化出版社,1998. 89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