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关于进口贸易结构促进技术进步的文献基础上,描绘了我国进口资本品与中间品的整体状况,并通过计算进口贸易结构相对指标,说明了我国进口贸易结构呈良好发展态势。同时,提出了提高资本品、高端中间品的进口幅度,有机结合进口技术溢出与国内技术创新这两项政策建议。
[关键字]进口结构 资本品 中间品 政策建议
一 进口结构与技术进步的文献回顾
近年来,国际贸易中一国的进口结构是否能产生技术溢出从而促进该国的技术进步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该领域的一热点话题。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学者普遍认为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存在的。国际贸易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可以使发展中国家通过进口结构的优化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这样不仅可以使用少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投入就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可以通过“干中学”,消化、吸收和运用新技术。
国内关于进口与技术溢出的研究多针对我国的实证展开。方希桦、包群和赖明勇(2004)使用我国1978-2000年贸易进口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及误差修正模型建立回归。研究表明贸易进口促进了国际技术在国内的扩散,进口在带来产品多样性的同时,通过中间投入品和技术设备间接提升我国技术水平。李小平、朱钟棣(2004)采用协方差分析对我国29个地区1990-2000年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回归结果显示我国进口和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正相关。袁欣和孙睿(2007)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30个地区1978-2003年的面板数据对贸易结构和技术进步进行协整分析,同样证明了进口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赵林海、叶灵莉(2010)则利用我国1980-2006年进口结构的年度统计数据,通过协整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回归,研究结果发现贸易结构中资本品及中间品的进口与技术进步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且1990年后,中间品的技术溢出作用更强。
从国内学者的研究可知,进口贸易结构对我国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其长期效应取决于资本品和中间品是否为进口品。这两者的进口可直接或间接地带给国内学习和模仿国外先进技术的机会,通过附着于其上的技术溢出来提高国内总体的科技水平,促进技术的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一国经济的增长。
二 中国进口贸易结构
在进口结构中,本文将所有对外贸易的商品根据其最终用途,分为资本品、中间品和消费品三个基本部分,可使用BEC国际贸易商品分类准则确定。纵观我国进口贸易结构,1995-2000年间,我国进口总额和资本品、中间品进口额缓慢增加,从2001年开始三者均呈直线上升趋势,尤其是中间品的进口额,2009年进口额是1995年的8.6倍,这也与我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不断降低有一定联系。在这16年间,中间品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几乎稳步上升,年平均占比为73.7%;资本品占比则较中间品占比稳定,年均占比为21%。
参考Lewer(2002)对贸易结构的计算方法,即s=(资本品或中间品出口量/消费品出口量)/(资本品或中间品进口量/消费品进口量),这实质上是一国比较优势的反映。当s>1时,该国为资本品或中间品的净出口国,此时贸易的技术溢出效果并不明显;当s<1时,该国则成为净进口国,贸易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将放大贸易的收益效应,提高国内的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促进该國经济的增长。根据该指标,可计算出我国1995-2009年的进口贸易结构,资本品年均S=0.113,中间品年均S=0.054,表明我国是资本品和中间品的净进口国,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最终的消费品上。这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大国,出口消费品和进口资本品、中间品的贸易情况相符。这在总体上促进了我国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能够显著促进我国消费品的出口,同时增加资本品和中间品的进口速度,以此形成循环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并使之可持续发展。
三 政策建议
首先,提高对资本品和高端中间品的进口力度,充分利用技术溢出效应提高我国科技水平。我国近年来开始强调进口的重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也突出了加大进口力度的地位,这不仅能够给国内消费者带来商品选择的多样性,而且还可利用资本品、中间品中隐含的国外先进技术研发成果,来推动我国的技术进步。因此,在我国外贸体制中,可扩大企业的进口自主权,减少进口中不必要的禁止与限制目录,提高对高技术含量机械、电子设备的进口补贴。
其次,有机结合进口技术溢出与国内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国应该充分利用对外贸易作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渠道,积极引进、消化和改造国外现有的先进技术,获得技术溢出带来的“后发者优势”,即通过进口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研发,使获得性技术进步与自创性技术进步相结合,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产出,形成跨越式发展,这也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
[关键字]进口结构 资本品 中间品 政策建议
一 进口结构与技术进步的文献回顾
近年来,国际贸易中一国的进口结构是否能产生技术溢出从而促进该国的技术进步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该领域的一热点话题。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学者普遍认为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存在的。国际贸易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可以使发展中国家通过进口结构的优化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这样不仅可以使用少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投入就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可以通过“干中学”,消化、吸收和运用新技术。
国内关于进口与技术溢出的研究多针对我国的实证展开。方希桦、包群和赖明勇(2004)使用我国1978-2000年贸易进口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及误差修正模型建立回归。研究表明贸易进口促进了国际技术在国内的扩散,进口在带来产品多样性的同时,通过中间投入品和技术设备间接提升我国技术水平。李小平、朱钟棣(2004)采用协方差分析对我国29个地区1990-2000年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回归结果显示我国进口和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正相关。袁欣和孙睿(2007)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30个地区1978-2003年的面板数据对贸易结构和技术进步进行协整分析,同样证明了进口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赵林海、叶灵莉(2010)则利用我国1980-2006年进口结构的年度统计数据,通过协整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回归,研究结果发现贸易结构中资本品及中间品的进口与技术进步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且1990年后,中间品的技术溢出作用更强。
从国内学者的研究可知,进口贸易结构对我国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其长期效应取决于资本品和中间品是否为进口品。这两者的进口可直接或间接地带给国内学习和模仿国外先进技术的机会,通过附着于其上的技术溢出来提高国内总体的科技水平,促进技术的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一国经济的增长。
二 中国进口贸易结构
在进口结构中,本文将所有对外贸易的商品根据其最终用途,分为资本品、中间品和消费品三个基本部分,可使用BEC国际贸易商品分类准则确定。纵观我国进口贸易结构,1995-2000年间,我国进口总额和资本品、中间品进口额缓慢增加,从2001年开始三者均呈直线上升趋势,尤其是中间品的进口额,2009年进口额是1995年的8.6倍,这也与我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不断降低有一定联系。在这16年间,中间品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几乎稳步上升,年平均占比为73.7%;资本品占比则较中间品占比稳定,年均占比为21%。

参考Lewer(2002)对贸易结构的计算方法,即s=(资本品或中间品出口量/消费品出口量)/(资本品或中间品进口量/消费品进口量),这实质上是一国比较优势的反映。当s>1时,该国为资本品或中间品的净出口国,此时贸易的技术溢出效果并不明显;当s<1时,该国则成为净进口国,贸易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将放大贸易的收益效应,提高国内的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促进该國经济的增长。根据该指标,可计算出我国1995-2009年的进口贸易结构,资本品年均S=0.113,中间品年均S=0.054,表明我国是资本品和中间品的净进口国,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最终的消费品上。这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大国,出口消费品和进口资本品、中间品的贸易情况相符。这在总体上促进了我国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能够显著促进我国消费品的出口,同时增加资本品和中间品的进口速度,以此形成循环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并使之可持续发展。
三 政策建议
首先,提高对资本品和高端中间品的进口力度,充分利用技术溢出效应提高我国科技水平。我国近年来开始强调进口的重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也突出了加大进口力度的地位,这不仅能够给国内消费者带来商品选择的多样性,而且还可利用资本品、中间品中隐含的国外先进技术研发成果,来推动我国的技术进步。因此,在我国外贸体制中,可扩大企业的进口自主权,减少进口中不必要的禁止与限制目录,提高对高技术含量机械、电子设备的进口补贴。
其次,有机结合进口技术溢出与国内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国应该充分利用对外贸易作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渠道,积极引进、消化和改造国外现有的先进技术,获得技术溢出带来的“后发者优势”,即通过进口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研发,使获得性技术进步与自创性技术进步相结合,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产出,形成跨越式发展,这也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