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井盖

来源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r791154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城市来说,排水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城市都禁不住暴雨的考验,一场暴雨就让城市变身为泽国,交通瘫痪,出行困难。
  最近,国外有设计师为我們带来了一款新式的井盖,这款井盖采用了新型材料制造,比传统的铸铁和水泥井盖要轻盈很多。在不下雨的时候,此款井盖和普通井盖一样,非常结实耐用。而一旦遇到暴雨天气,井盖就会变“聪明”,从底部升高,从而产生缝隙。这样,雨水就可以顺着缝隙快速排入地下水道,从而避免了马路上出现积水的可能,同时还提高了安全性。因为井盖浮起来,可以让更多的行人注意到,避免发生危险。据了解,目前这款新式井盖还处于不断改进的过程中,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与大家见面。
其他文献
三月里,只要你走出家门,就会和春天撞个满怀,就会和春天融为一体,就会成为春天的一分子。  三月的风,是柔和的。风吹过田野,田野变绿了,像铺上了一層绿色的地毯;吹过小河,小河解冻了,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不时还会跳出水面呼吸新鲜的空气;吹过森林,冬眠的动物苏醒了,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月的雨,细细密密的,像牛毛,像银针。小草吮吸着甘甜的雨水,变得更绿了;花儿喝饱了雨水,挺直了腰,散发着清
期刊
去年暑假,我们一家和我好朋友一家相约去马来西亚游玩,一路上尽揽迤逦风景、异域风情,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双子塔。  双子塔是马来西亚的著名建筑,位于吉隆坡正中心,整个塔身在蓝天的映衬下泛着耀眼的白色光芒。高耸入云的两座塔之间有一条长长的双层走廊,就像各自伸出两条手臂在空中相握。高塔从最下方的四方平层一圈一圈、层层叠叠地往上垒,直至八十八层才停止。在它们的顶部,两根银色圆柱直插云霄,就像正准备发射
期刊
“又是一度清明至,道路泥泞人伤悲。死者魂魄已飞散,人作古黄土葬埋。老天有情雨作泪,墓前祭古酒一杯。凄雨和泪悲肠断,活者常为此悲哀!”(《清明吟》)  ——题记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我们带领学校高年级学生,前往淄博革命烈士陵园举行扫墓活动。  一路的长途跋涉,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经过中途的几次休息,加上相互之间不断地鼓舞打气,我们终于步行来到了目
期刊
“心中有许多愿望,能够实现有多棒,只有哆啦A梦可以带着我实现梦想……到想象的地方穿越了时光……”耳边响起轻快的歌声,我心底的那种盼望刹那间升腾,多么希望能拥有一台时光机,带着我穿越时光隧道,与我心中景仰的古人一一对话……  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我看到了令人唏嘘的历史。我盼望时光机带我回到公元前340年楚国的汨罗江边,我要找到他——千古《离骚》的作者,一位让世代中华儿女时常记起的先祖,一
期刊
2017年3月31日晚,由凤凰卫视发起、海内外多家华文媒体共同主办的“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  建筑师贝聿铭获得终身成就奖。贝聿铭是1983年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其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等。他表示,我离开中国几十年了,感谢
期刊
一个深秋的夜晚,一间矮小的草屋,屋角的桌上点着一盏油灯……  如豆的灯光下,一位满头银发的老母亲正赶着缝制一件麻布衣。麻布衣上的针脚密密麻麻,结结实实。老母亲一边细细地缝,一边慢慢地想:“可一定要缝结实些呀,那么远的路,那么长的日子,儿子这一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想着这些,老母亲把细细的针在头上轻轻地蹭了蹭,又揉了揉湿润的眼。  这位老母亲的儿子是谁呢?原来,他就是唐代诗人孟郊,他明天
期刊
我爱喝凉凉的绿豆汤,所以打算在阳台上种一些绿豆。能在汤里煮上一些自己种的豆子,想来应该别有一番风味。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我在清明假期里,种下了几颗绿豆,也种下了美好的期望。  都说大自然的优胜劣汰异常残酷,昨晚刚下过一场雨,我的豆子没能逃过一劫,其中一颗不知道为什么只剩下一半,可能是被蜗牛吃了,也可能是被鸟儿啄了……  起初我以为那半颗绿豆命不久矣,可万万没想到,它扛住了一次又一次灾难,是
期刊
【人物写真】  “事”妈——我们家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她好像时时刻刻都有事儿,家里家外,事事少不了她。  前段时间,我的一个表姐要结婚,妈妈知道后就忙活了起来。姨妈好像什么都不懂,围着妈妈问这问那,不知情的人还以为表姐是我妈的亲闺女。更夸张的是,这场婚礼压根没有婚庆公司,所有策划全由妈妈一手包办:找酒店、选婚纱、布置婚礼现场……  表姐结婚那天,妈妈更是忙晕了头,她简直就是大内总管:管烟酒糖茶,管接
期刊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
期刊
“咔嚓”,一张黑白照片永远定格在我的手机里。  今天,“李氏照相馆”开业了,什么黑白照、负片照、复古照,都可以找我,试营业期间绝不收费。瞧!才刚开始营业,就有两位顾客上门了,他们就是我的爸爸和妈妈。我刚掏出手机,他们就已经摆好了姿势。接下来,就看看我照相的本事吧!  第一拍:没有对焦,照出来的相片太模糊,首拍失败!  第二拍:按快门时,没有把握好时机,再次失败。  ……  最后一拍:我看准时机,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