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即用法:后期维特根斯坦意义观简释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hd_hh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一般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在此期间,他先后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思想,这对西方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因此而被誉为“哲学家的哲学家”,思想被称为“哲学史上的转折点”。本文主要简释其后期哲学思想:词的意义及用法,是词在语言实践中的使用,词和语句只有在语言游戏中才能获得意义,并探讨这一哲学观和语境的关联。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语言哲学观 语境
  
  一、引言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ing Wittgenstein 1889—1951)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让人特别感兴趣的是,他的前后期思想有着特别巨大的变化。前期以《逻辑哲学论》(1922)为代表,讨论了弗雷格和罗素提出的一些问题,但他也恪守自己在逻辑、语言及其哲学意义方面的独特准则,对逻辑实证主义产生影响。后期以他去世后出版的《哲学研究》(1953)为代表,对日常语言学派产生影响。前后都是同一个维特根斯坦,但前后期思想却截然不同,而且又分别对语言哲学的两个不同流派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在哲学史上是罕见而卓越的现象。本文从其后期的语言哲学主张入手,对其后期思想进行简要分析,并尝试探讨与语境的关联。
  
  二、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
  
  (一)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
  据说,维特根斯坦获得“语言游戏”这个概念,是他有一天经过一个场地看到那里正在进行一场足球比赛,因而收到启发。他产生一种想法:我们的语言是在用语词进行游戏。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像在后期的其他著作中一样,并没有给出“语言游戏”的一个明确定义。他着眼于语言的使用,把语言看作一种活动,并把语言和游戏加以对比,产生了“语言游戏”理论。这个理论是通过游戏了解语言,说明语言在他看来,“语言游戏”不可定义,只可描述。我们会向他描述一些游戏,也许还会加上一句:“这个,以及诸如此类的,就叫‘游戏’。”[1](P50)维特根斯坦这样向我们描述:“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诸种游戏”,“某种原始语言”,“跳皮筋时的唱词‘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语言和活动所组成的整体”等相类似的事情就是语言游戏。[1](P8)
  维特根斯坦强调日常语言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变动性,详细讨论了这种丰富性和多样性。他说:“考察一下在下述例子和别的例子中语言游戏的多样性:发命令和服从命令;描述一个物体的外观,或者对它进行测量;用一种描述来构造一个对象(一幅画);报告一件事;思索一件事……唱一段歌;猜谜;编笑话,讲笑话;解应用数学题;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提问,感谢,咒骂,问候,请求。”[2]“这种多样性决不是什么固定的东西,一旦给定就一成不变;新的语言类型,新的语言游戏,我们可以说,会产生出来,而另一些则会变得陈旧,被人遗忘。”[1](P18)
  在论述语词的使用的多样性方面,维特根斯坦还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我们命名事物,然后我们可以谈论它们,能在谈论中提到它们。好像正是由于命名的行动,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就已经产生了,好像就只有一件叫做‘谈论事物’的事,而事实上我们用句子做极为多样的事情,只要想一下各种感叹词和它们完全不同的作用:‘水!滚开!哎呦!救命!好!不!’”维特根斯坦感慨:“我们面临的哲学困惑的最大根源之一:我们企图为一个名词找到一个实体。”[3]实际上,意义存在于语言游戏之中,由在语言游戏中的用法(使用,功能)决定。也就是说,语言有意义就是语言具有能在游戏中使用这种功能或性质,因此语言的意义不再是某种实体,因此也就没有对应实体是否存在与意义之间的困难。
  (二)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
  在强调语言及其应用的多样性就如同游戏种类及其规则的多样性时,维特根斯坦提出了有名的“家族相似”的论点,并用它来否定一般及概括的可能性。维特根斯坦用“家族相似”来表达相似形的特征,“因为家族成员之间的各式各样的相似形就是这样盘根错节的:身材、面貌、眼睛的颜色、步态、脾性,等等”,因此“各种‘游戏’构成了一个家族”。[1](P49)语言游戏也是如此,他举例说,比如工匠和他的助手之间的语言,工匠喊:“钻头!”“木板!”助手就将它们送过去;指挥官和士兵之间的语言,如命令与接受服从,等等。他指出,语言表达式犹如“工具箱中的工具”,有锤子、钳子、锯、钉、螺丝、胶壶、胶水等,它们的用途各不相同,但在每两种情况中都有某种相似性,各种不同的语言游戏之间也如此。结论是:没有一般性,只有家族相似性。[5]
  (三)维特根斯坦的“意义即用法”
  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中,有两个基本命题突出地表现了他的“用法论”意义观。第1个是词的意义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第2个是不要问词的意义,而要问词的用法。维氏在用第2个命题宣扬“用法论”的同时,并不是在取消或消解意义概念,因为他曾多次提及意义问题。譬如,他说:“当一个词在语言中起的全部作用都很清楚时,实指定义便说明了它的用法——即意义。”[6]“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个词(例如‘善’)的意义的?通过什么样的例子?在什么语言游戏中?那样,你就会较容易地看出,这个词一定有一个意义的家族。”[7]由此不难看出,后期维特根斯坦在主张用法时,“依然承认语言是有意义的。他并不否定意义,而是要站在一个新的观点上重新规定意义”。[8]其实,维氏不是反对词有意义,他不赞同把词的意义看作是某种实体,词的意义不是其所指,假如追问意义是什么,即预设了词是某种东西,只有说出这种东西才能说出意义。从前述的分析我们也可看出,他既不承认意义是某种物质实体,又不承认意义是某种精神实体。在他看来,把词的意义看作是某种东西“是他前期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的一个根源,也是传统形而上学错误的一个原因”。[9]为了摆脱他所遇到的种种困难,维氏另辟蹊径,明确指出,语言的意义不是某种实体,而是语言的性质和功能,词的意义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然而,有必要指出的是,“意义就是用法”确实容易给人造成某种误解,即把意义等同于用法。实际上,维氏的意思是说,用法就是意义。[10]可以看出用法本身就是一种赋予意义的行为。
  (四)维特根斯坦与“生活形式”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和“意义即用法”的理解离不开一个关键的概念:生活形式(form of life)。生活形式的概念在《语言哲学》中先后仅仅出现过5次[1](P18,P19,P134,P273,P354),但却有着特别的意义,它是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观的基础。从广义上来说,人类的生活形式是“人类对待自己生存环境的特殊方式”,[1](P445)“语言行为是人作为生物有机体的存在物对于环境的反应的自然延伸”。[11](P446)维氏说:“命令、询问、讲述、聊天,这些都和吃喝、走路、玩闹一样,属于我们的自然历史。”[1](P20)狭义的生活形式是指“一定的民族一定的社会群体等的生活形式”,[11](P447)在这样意义上的生活形式是多样的,“想象一种语言就叫做想象一种生活形式”。[1](P13)语言游戏是生活形式的一个组成部分,“用语言来说话是某种行为举止的一部分,或某种生活形式的一部分”。[1](P19)由于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的联系,语言的意义也与生活形式紧密相连。因此理解意义,就要深入理解生活。[4]
  
  三、语境的强调对当代语用学发展的贡献
  
  维特根斯坦在19世纪就提出了语境的重要性,并给予了重视,为研究语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语言研究离不开语境,要研究语言的某一具体现象,不能独立地静态地研究,而要将其具体特点与一定语境结合,才能更好更全面地研究语言,语言是与人有关的一种生活形式,要置于生活环境中去研究。同一语言现象,因为出现的语境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12]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一次偶然听到两个同学的对话,A在楼上,B在楼下,B高喊A的名字,并用河南方言说道:“帮我把我的水bei拿下来。”这个“水bei”是指哪种“水bei”呢?猜测当即就被楼上的A提了出来(她也用河南方言):“是写字的水bei还是喝水的水bei呢?”(在河南方言中某些地区,发“笔”的音为“bei”)楼下A答曰:“喝水的水杯。”楼上的B这才恍然大悟A是想让B把“喝水的杯子”捎到楼下。由此可以看出语词的意义的确决定于它在语言中的使用。语境不同,产生的表达效果自然也就不同了。
  
  四、不足之处
  
  维特根斯坦重视在使用语言中理解语言是正确的,但是它由此走向一般、否定概括则是片面的。强调语境在表达某种特定定义时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维特根斯坦却把这种作用理解得太绝对了,他的目的就在于追求意义的确定性。但是词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为一个词可以出现在无限的词组和句子中,人们是不可能考察词的全部分布语境的。维特根斯坦在不确定中追求确定,其根源就在于他的绝对意义论的语言观:词的意义总是确定的。[13]似乎语言的任何意义都必须通过语境来决定。事实上,一个语词具有多少种相对比较固定的含义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多义词,它们的各种涵义是能够被人们理解和解释的。因此这一点是维特根斯坦用法论意义观中的不足和缺陷,是需要否定和批判的。
  
  五、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后期维特根斯坦倡导的“意义即用法”的观点是有其优点的,但是也有其不足和缺陷。维特根斯坦用法论在语言哲学的意义理论研究中是有重大贡献的,这特别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译.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1963牛津英文版第2版,第23节.
  [3]维特根斯坦.蓝皮书[M].英文版,P1.
  [4]肖本罗,李彩红.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维特根斯坦与言语行为理论问题[J].唐山学院学报,2006,19(2):58.
  [5]李真.论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与“语言游戏论”—兼论其前期思想向后期思想转变的意义[A].见:全国第一次英美语言哲学专题讨论会.英美语言哲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78-179.
  [6][7]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22,54.
  [8][9]车铭洲.现代西方语言哲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30.
  [10]盛晓明.话语规则与知识基础[M].学林出版社,2000:48.
  [11]王晓升.走出语言的迷宫: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概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2]华紫武.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述评[J].巢湖学院学报,2008,10(1):94-95.
  [13]陈保亚.二十世纪语言哲学的语言观分析.哲学研究,1997,3.
其他文献
今年召开的“两会”中,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被列入我国2011年度工作要点,部分改革方案也已经出台并在部分省市开始试点。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涉
摘 要: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在当今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应积极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己任,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当今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 高职体育 教学改革 激发兴趣    一、不利于教学的传统旧模式    (一)体育教师自身
近日,由中国食用菌协会主办,江苏省灌南县人民政府协办的“全国第二届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论坛暨全国第五届菌需物资展销会”在江苏灌南举行。“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论坛”旨在
摘 要: 1994年以来的元结研究较以前有深入,表现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质量上有所提高,尤其是元结散文研究进一步深化。但研究范围却日益狭窄,基本上集中在元结诗歌与新乐府运动、元结散文与古文运动的关系的研究上。本文认为,元结研究的全面性需要进一步开拓。  关键词: 元结 新乐府运动 古文运动 全面性    孙望先生校《元次山集》出版后,一直到文革结束,元结研究才渐渐展开,从1979年到1993年,出版
摘 要: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注意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探究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观察、思考、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 苏教版数学教材 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的兴趣 生活经验    我深深体会到苏教版课程标准教学教材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
一、引言    英国作者刘易斯·卡罗尔的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一经问世即受到广泛好评。然而,由于此书中含有诸多双关语、藏头诗、典故和文字游戏,其翻译难度在世界上是有名的(当时就有卡罗尔的朋友认为此书不可译)。目前,在我国图书市场上,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中文译本多达二十余版,但每个译本既有令人叫绝之处,又有令人难
摘 要: 本文以例证的方法简要分析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和其对女性的那种既渴望又畏惧的矛盾观。首先概述了在父权意识影响下海明威的两性观,然后以海明威笔下不同的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的不同时代背景和特征为论据来论述海明威笔下的两性形象及其突出的人物特点,即那些被摧毁了生活目标而陷入迷惘的主人公们一步一步发展成为面对艰难的人生不消沉、不退却、冷峻地与命运抗衡着的“硬汉子”形象,以及他们对不同女性的态度。  关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字母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字母词在语言生活中的使用须加以适度的规范,并提出了其他几点相关建议。  关键词: 字母词 现代汉语 问题 规范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化进程和世界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许多新事物、新技术、新概念不断涌入国内。这些新鲜事物需要用新词语来表达和描述,在对外交流及接触外来文明的过程中,有些词语原来没有,
北海老城作为北海文化旅游的突破口,对北海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本文对北海老城文化旅游开发提出一些构想。 Beihai Old Town as a breakthrough in the North
一、新课标人文性要求及鲁迅启蒙教学的意义2005年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专门编写了一个“初识鲁迅”单元,收录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