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对策成效浅析

来源 :海洋环境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85811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津地处海河流域最下游,紧靠渤海湾湾底,海河流域五大支流由此汇合入海,近岸海域水质长期处于劣四类状况,入海河流整体处于劣Ⅴ类水平,直排海污染源达标率较低.通过实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2020年天津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类、二类)面积比例达到70.4%,超过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16%的目标值54.4个百分点,8条入海河流全部实现消劣,直排海污染源自2019年7月稳定达标排放.本文通过梳理陆域污染治理的关键性对策措施,从工业企业、城镇生活、农业农村等的污染治理以及直排海污染源和入海河流综合整治等方面,揭示近岸海域水质改善的质变过程,凝练“源头治理、通道管控”的治理经验,为巩固提升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成效、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以乙酸乙酯作为潜伏性酸促进硅酸钠水解,湿法包覆磷酸钙/氧化铁黄颜料(FeOOH/Ca),在氧化铁黄颜料表面形成异质包覆层,以提高FeOOH/Ca的耐热性能.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别对包覆前后样品的表面形貌、晶相组成、元素化学态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硅酸钠水解产物SiO2能有效包覆FeOOH/Ca,且没有改变其晶体结构,FeOOH/Ca和其表面无定型的SiO2包覆层通过化学键结合.在250℃烘烤30 min后,包覆FeOOH/Ca的色差ΔE为
针对氧乐果[O,O-二甲基-S-(N-甲基氨基甲酰甲基)硫代磷酸酯]传统工艺存在的污染严重、能耗高,收率低、纯度低,含水量高等问题,以氯乙酰氯、亚磷酸二甲酯为起始原料,首次采用无水、均相反应体系-结晶分离清洁生产工艺制备氧乐果,提高了产品收率和纯度,实现了副产氯化钠全部回收;采用低温反应、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的方法合成2-氯-N-甲基乙酰胺;制备2-氯-N-甲基乙酰胺和氧乐果的反应母液可以循环使用7次以上,反应废液减少85%;通过新合成工艺得到的氧乐果的产品纯度高,比传统工艺(三氯化磷后胺解法)制备的产品纯
为了解决注水设备会出现腐蚀以及集输管线出现穿孔现象,以溴代十一烷酸甲酯、异噻唑啉酮、二乙烯三胺为原料合成一种异噻唑啉酮季铵盐缓蚀杀菌剂ZL来保护金属.通过静态失重法、电化学分析法等方法评价该缓蚀杀菌剂的对A3钢在注入水中的缓蚀性能,采用绝迹稀释法评价缓蚀杀菌剂ZL对硫酸盐还原菌(SRB)的杀菌效果.静态失重法表明:缓蚀杀菌剂ZL加量为100 mg·L-1时,可将A3钢的腐蚀速率降低至0.0289mm/a,可满足现场施工需求.电化学测试分析表明:缓蚀杀菌剂ZL属于混合控制型缓蚀剂,随着缓蚀杀菌剂ZL浓度增加
用Sb2 O3和TeO2作为前驱体,室温下在硝酸溶液中通过电沉积技术在ITO玻璃上制备了Sb2 Te3热电厚膜材料.为了调查沉积电势对厚膜形貌的影响,分别采用不同的电位制备了两个厚膜材料,并在Ar气氛下退火,然后进行XRD物相表征;通过SEM对厚膜形貌进行观察,用EDS研究其组成;用台阶仪对膜厚度进行测试.形貌观察结果表明,低电位下制备的厚膜相比高电位(更负的电位)下制备的膜更致密,厚膜形貌呈现“笼”的形状,在低电位下厚膜生长过程中优先形成更多的晶核;更负电位下制备的厚膜遵循bottom-up的生长方式,
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仪建立了空气及废气中N,N-二甲基乙酰胺(DMAC)及其副产物的快速测定方法.空气和废气样本通过现场采集、分析,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分析时间由先前的12h,降低到现在的1h以内,N,N-二甲基乙酰胺的方法检出限为0.01mg/m3;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3.0% ~107%;N,N-二甲基乙酰胺分解副产物二甲胺(DMA)的方法检出限0.008mg/m3;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0% ~106%;本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好,能更好的解决环境空气及废气中DMAC及DMA检测时间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3 C-尿素散剂中13 C-尿素含量.用Thermo Hypersil APS2(NH2)作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89:10:1,体积比);色谱柱温度为30℃;流速为1.0 mL·min-1;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为205 nm.13 C-尿素在0.25~2.5 m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996),平均回收率为99.21%(RSD=0.57%).此方法简单可靠,能够准确地测定13 C-尿素散剂中13 C-尿素含量以及控制13 C-尿素散剂的质量.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其自然生态独特、地缘优势显著、战略地位突出,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是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关键依托.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的要求,2018年11月30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以改善渤海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组织环渤海三省一市和各沿海地市系统开展陆源污染治理、海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环境风险防范等四大攻坚行动.在各方的共同努力
渤海作为半封闭性的内海,水动力条件较弱,海洋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大.近年来,随着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实施,渤海污染防治成效显著.但陆海统筹的治理模式尚未形成,机构改革的红利尚未完全释放,河长、湾长制以及陆海生态补偿机制未实现深度融合,陆域、海域在环境管理上呈现监管真空化、行政壁垒化、责任主体模糊化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涉及跨界协作监管、河长湾长融合、生态补偿激励、陆域海域统筹的流域-河口-近岸海域一体化污染防治机制,为渤海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与支撑.
本文根据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监测数据,分析了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变化趋势,总结了2017年以来特别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后直排海污染源治理成效,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研究结果表明: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与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区相比一直处于低位,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从2018年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开始,直排海污染源入海污水总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等主要污染物总量和浓度比明显下降,直排海污染源
入海排污口监管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重要一环,也是陆海统筹、系统治理的重要措施.本文聚焦入海排污口监管体系设计,针对天津市入海排污口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入海排污口长效化管理机制建设思路和保障措施建议,为全国推广开展入海排污口监管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