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3839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分为四个步骤:1.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4.联系实际,应用问题,内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显现,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小学品德与社会是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以“调查、观察、实验、游戏、讨论、服务、制作、创造、想象等多种方式实际地感受体验、领悟、发现。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地参与社会,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学会做人。笔者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课标要求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一、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同时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因而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倾向。通过问题激发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一种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愿望。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表明,激起学生的疑问,能使大脑由抑制转为兴奋,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要”。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天南地北任我游》一课开始,教师做了一个个小调查:你们出去旅游了吗?到过哪些地方?你是怎么去的?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学生提出:出行时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选择哪条交通路线?出行时需要注意什么?等等。教师对问题及时肯定、表扬。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再发现问题,由学生自己明确本课的目标,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为积极参与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中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先让学生尝试,尝试的过程,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过程。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例如《交通安全每一天》一课,在学习交通标志这一部分时,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认识的交通标志,然后小组交流,班内交流,最后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交通标志,让学生抢答,而不是教师给学生一个个标识的讲。学生认识了那么多的交通标志,而这些交通标志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解决问题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教师对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的知识,教师要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教师要把握时机,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对问题的完成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卡耐基说:“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适时的激励性评价会给学生信心,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多鼓励、多表扬,重视学法指导。新课改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等因素进行评价。
  四、联系实际,应用问题
  品德与社会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必须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及时巩固、内化,应用到与之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当中去,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目标。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想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就要认识到教学的根本目标不是让学生掌握结论而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附:教学案例——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二:不同的购物场所
  该案例主要是让学生调查清楚,为什么许多人喜欢到超市去购物。通过这一调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平等地交流、合作。同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最后做出一份内容完整论据充分的调查报告。该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调查、统计不同购物场所购物人数的情况做统计图(课件呈现超市里繁忙的景象),发现许多人喜欢到超市里购物这个问题,根据调查情况就人们大都喜欢到超市买东西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
  二、分析问题,引导探究
  1.一旦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他们将问题变成一种可解决的形式
  在学生提出自己假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提出的几种假设,对有价值的假设再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根据个人意见分组。(质量组、种类组、价格组、交通组)
  2.收集资料
  学生明确探究的问题后,就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根据各组的调查目的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访问的时间、地点、对象、方式、内容等。然后各小组到超市调查、访问。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小组内商量,探讨共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询问超市的工作人员,但在询问时注意文明礼貌。对自己调查、访问的内容及时进行记录,获得第一手资料。
  3.提出方案
  学生整理获得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所收集的资料,确定出验证课题所需要的信息呈现方式;如文字、图片等形式,最后拟订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师生交流,解决问题
  各小组做一份关于“为什么许多人到超市购物的调查报告”,如质量组调查的原因:超市工作人员对超市里的商品都严格把关,不让假冒伪劣商品进入超市;价格组调查的原因:超市里的商品物美价廉;种类组调查的原因:超市里商品的种类齐全;交通组调查的原因:去超市的交通很方便,有大型的停车场所。教师鼓励学生可以把他们探究结果写成小论文、办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师生共同分享探究的成果。
  在该案例中,同学学会了合作,学会与交流。学生能够大胆假设,积极参与。教师在整个过程是组织者、引导者。
  (作者单位:251511山东省临邑县林子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审视各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进程,我们不能不承认进一步尊重和保护个体利益是一种日益发展的世界趋势。然而,在近现代刑事诉讼的发展历史中,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和利益曾一度被漠视或淡化,其诉讼地位被边缘化,甚至完全失去了独立的诉讼品格而被国家或社会所取代。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被害人学理论研究的深化和被害人权利运动的发展,强调被害人在诉讼过程中的全面参与,加强对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并对被害人和被告人权利予以
期刊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节。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学的过程。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预习的收效  1.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
期刊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因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找准情感激发点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考虑如何找准情感激发点,根据学生好奇、好问、
期刊
我认为作文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抓手。学生作文如果养成了创新习惯、强化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就一定能提高作文水平。此文就作文教学中如何以创新能力为抓手,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谈点看法。  一、以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常规思维  定势思维是作文的催化剂,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写作中打破常规思维定势,使其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
期刊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是做好组织教学工作。如果课堂秩序稳定,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习语文的兴趣高,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这不仅能保证一节课顺利进行,而且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现谈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培养情感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一堂课的
期刊
传统作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评改,到下一次作文时再进行范文选读,作文总结。这种方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效率太低,作文批改的周期较长,一篇作文的写作及评改要历经两周时间。对作文进行总结评价时学生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很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二是作文教学程式化。“教师教、学生学”成了作文教学“永恒的旋律”,学生缺乏新鲜感,没有主动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主动学习写作的能力受到遏制。学生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各年级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目前作文教学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时代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还停留在“教师出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老模式中,每学期仅完成几次规定的作文训练。尽管有的教师还增加了一些小作文训练,总共也不过十来篇。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素质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的自我感受、领悟的能力。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英语的语感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加强听说训练  首先,教师要把课本作为听说训练的书面材料,在上课时让学生听所学的内容。在听的过程中,学生从听不懂到听懂,从重复原句到模仿表演,教材内容也能够由听懂达到会读会说,学生通过听,逐步产生对外语的良好感觉,领悟
期刊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当十分重视自身形象的设计。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者和教师必须在他自身和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强烈的刺激,把自我教育作为他终身的任务。教师应当自我设计崇高的、美好的形象,才能塑造下一代的灵魂。  一、班主任要重视校外形象  教师,应当面向未来,认真考虑如何为未来的人才真正树立起“为人师表”的新形象。这种形象的概貌是:政治上,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期刊
作文评改中,教师费神地精心评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学生却是只看评语,不看内容;只完成任务,不提高认识。这种模式下,学生没有作文兴趣和主动性,只能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的思维定势,毫无创新和自主能力。那么,作文到底如何评改?依据什么评改?新课标写作目标第八条对作文评改做了明确的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