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麒麟区是曲靖市重点产煤区之一,含煤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山镇,工业储量约10亿吨,可采煤层数平均约12层,煤层具有发热量高、低硫、低磷,是曲靖市主焦煤生产基地。2003年前,全区煤炭产量低、安全事故接连不断,全区煤炭安全生产形势相当严峻,给全市人民带来极坏的影响,全区煤炭长期笼罩在事故的阴影之中。仅2003年,全区就发生死亡3人以上重特大事故8次,其中瓦斯事故5起,死亡人数30人,透水事故3起,死亡人数10人,共死亡40多人,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煤炭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煤炭主管部门领导班子未按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配置,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全区96个煤矿只设置一个煤管所直接管理,管理幅度太大,安全监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安全、生产、技术管理落后。
针对上述原因,自2003年底开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决定在全市内公开招考局级、副局级领导干部,按照干部“四化”要求选拔领导干部,组成麒麟区煤炭局新一届领导班子,为了不辜负区委、政府领导的期望,新一届领导班子立即组织全局人员,煤炭局全面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对煤炭安全生产秩序进行强力整顿,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煤炭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进行了全面创新,探索出了一个能够确保乡、镇煤矿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模式。自2003年10月至今,首先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由原来一个煤管所直接管理变为三个煤管所管理,
选调精兵强将到煤管所工作,为充分发挥煤管所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靠前指挥,提高煤管所工作人员的工作经费和福利待遇,解决煤管所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全局上下形成统一指挥、政令畅通的良好工作氛围。在全区煤炭行业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该区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生产事故,2004年原煤生产256万吨,2005年原煤生产351万吨,百万吨死亡率下降为零,而煤炭产量、产值和煤炭规费却大幅度提升,电煤供应量逐年翻番,流通秩序实现根本性好转,实现了全区矿业秩序从大乱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历史性转变。
一、抽调煤炭安全产管理行家,组建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因为煤炭生产过程中环节复杂,受水、火、瓦斯、煤尘、地热、顶板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危险性很高,导致发生事故的因素很多,因此,确保煤矿安全是一项政治性、技术性、专业性綜合管理很强的工作,作为煤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麒麟区煤炭局领导班子成员和主管安全生产的区委、政府领导干部,对煤矿安全问题必须了如指掌,要能够做到思路清晰,抓住问题的根本,抓到实处。麒麟区委、政府在2003年加大力度调整区煤炭局领导班子时,就已充分考虑了这一因素,煤炭局长、副局长及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通过电视台、媒体的大力宣传都在曲靖市范围内公开招考,挑选有煤炭各专业、专科学历,年富力强长期从事煤炭生产技术管理和安全管理的优秀干部,主要以这些干部为主体,组成了麒麟区煤炭局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及中层管理干部,新组建的麒麟区煤炭局领导班子为了不辜负区委、区政府的愿望,确实把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当成麒麟区一切工作的生命,把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提高到能否在全区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提高到对矿工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情感问题的高度看待,全局上下很快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面打开了局面。
二、铁腕治乱,确保煤炭生产的基本秩序
经过对全区煤炭生产状况的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麒麟区煤炭局领导班子就很快弄清了导致麒麟区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各种因素。主要是开采秩序乱,煤矿数量多,矿井密度大。从管理方面看,资源审批和供电秩序混乱,争抢资源,越界和楼上楼下开采,一证多井情况严重,煤炭生产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大部分矿长是半文盲、文盲,基本不懂专业技术知识,形成“昨天扛锄头,今天当矿头,安全不安全,出煤就是钱”的思想意识,煤矿设备质量差,开拓布置不规范,通风能力不配套,不适应高瓦斯、高突矿井生产的要求。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麒麟区煤炭局下定决心从乱入手,彻底整顿煤炭生产秩序。于是提出了“强抓严管、综合治理、关闭、整合、提高”为重要内容的整顿思路,按照国家煤炭行业政策的要求,对重大隐患突出的矿井实行强抓严管,对规模小、分层划界的矿井强治整合或限期关闭,顶住一切说情风,什么领导打招呼也不行。三年以来,对重点骨干矿井进行技术改造40多对,对产量低于3万吨/年、采矿范围小(矿井开采范围小于0.15km2、分层划界俗称楼上楼下开采的矿井,由行业主管部门引导进行重组整合,全区共保留矿井95个,每矿生产能力在3万吨/年以上。(其中15吨/年以上的有6个,9万吨/年的有10个,6万吨/年的有40个,3万吨/年的有39个)在此基础上,对保留下来的煤矿进行全方位规范、改造,提升管理、技术装备水平,促使全区煤矿整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实现以培训为重点,政策鼓励引进煤炭各专业技术人员而提高了煤矿的整体素质,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乡、镇煤矿缺乏管理人才、技术人员和煤炭行业安全监督管理不力的问题。经过整合,控制了乱采滥掘、不正规煤矿安全生产的现象。麒麟区煤炭局新一届领导班子已清醒地认识到,治乱只是治表之方,要保持安全生产的持久性,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严密的安全管理体系,必须从乡、镇煤矿实际出发,进行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永保安全必须治本。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最有创新性的就是严格作业点审批制度,完善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和重大作业事项安全技术措施的审批制度,确保科学合理的开拓开采,从而实现五大系统的畅通,这才是治本之策。
其一是云南省安全技术培训中心、曲靖市煤炭局及麒麟区煤炭局每年都分批分期组织对煤矿的矿长、安全副矿长、技术副矿长、班组长、五大特员(安全员、瓦检员、绞车司机、电钳工、爆破员)进行培、复训,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保证生产一线煤矿“三大规程”(即煤矿安全规程、作业规程、煤矿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区委、政府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技术职称以上、有较为丰富的煤炭安全生产管理经验、有一定技术和业务能力、有一定领导水平的专业人员,作为政府直接管理全区煤炭行业的中层干部和副科级以上干部。专职对辖区内所属五证一照(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煤炭安全生产许可证、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工作资格证、营业执照)齐全的煤矿实行安全监管、生产技术指导,他们规定了对各矿矿长、安全副矿长、生产技术副矿长的管理制度,实行矿长每个月下井不少于15天,副矿长每个月下井不少于25天并坚持跟班、带班。经过矿级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工会安监网员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作用,使煤矿井下安全生产局面迅速好转,煤矿职工安全意识和生产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得到完善和落实,煤矿面貌(地面和井下)明显改观。
其二是麒麟区煤炭局出台好政策,鼓励全区所有煤矿向社会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只要煤矿每引进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每人奖励3000元,其目的是从组织人力上把煤炭科技进步落到实处,实现科技兴煤、科技兴安、科技兴矿。从而改变了乡、镇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落后的问题,从根本上治理重大不安全隐患。麒麟区煤炭局新一届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技术的进步、设备的改造、技术培训、信息化的管理对煤矿的安全生产能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其三是麒麟区煤炭局向各矿安排挂矿、驻矿安监人员,安排片区挂片中层干部和副局以上领导,形成三级挂钩联系煤矿监督煤矿、指导煤矿,并层层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了煤炭行业主管部门与煤矿联系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煤管所挂矿安监人员每月对所挂煤矿进行检查、帮助、指导不得少于6次,煤管所每月组织月检不得少于2次,煤炭局每月不少于一次的安全大检查,并且煤炭局每年必须组织每个季度的季安活动,每年12月平安活动以及采掘、机运通等各种大会战,同时还根据检查情况组织重大事故隐患的现场整治会和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的全区煤炭现场经验交流会。通过以上的各项工作,使全局煤炭行业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良好氛围。
四、强力推进煤矿设备改造和技术进步,为安全生产提供坚实可靠的物质保证
近三年来,麒麟区乡、镇煤矿普遍存在基础条件差、安全投入少、设备落后、质量差、安全隐患多。针对这一现象,麒麟区委、政府要求煤炭管理部门坚持从基础抓起,狠抓生产设备更新改造,大力推广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设备和仪器,对不符合要求的设备和仪器坚决淘汰。从2003年年底开始,该区组织了一系列的大会战,对矿井采掘系统、提升运输系统、通风系统、双回路供电系统、设备接地系统、三大保护系统、瓦斯自动报警系统、地面监测监控系统等进行全面技术改造或更新设备,使全区所有的煤矿基本按机电设备标准化的要求实现,瓦斯管理实行地面井下监控系统信息化。在技术进步方面,对多数矿井进行通风系统改造,改进采煤法,由原来落后的穿巷采煤(通风管理难度大,瓦斯顶板难于控制,浪费资源,工效及回采低)全部实行壁式工作面回采,这一采煤工艺的改进,标志着乡、镇煤矿生产工艺的重大历史性变革,彻底改变了过去通风瓦斯难于控制的局面,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五大系统畅通,形成高效、低耗的安全生产格局。真正体现从技术上解决了很多安全问题,达到标本兼治。
以瓦斯检测为例,该区大部分煤矿属高瓦斯(突出)区域,特别是恩洪、独木片区,传统的瓦斯检查方式是靠瓦斯检查深入井下现场检测,这种方式虽然有效,但受瓦斯检查员主观因素(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影响较大,不能保证瓦斯检查员永不疏忽,永不疲惫的瓦斯自动监控报警系统,并逐步与地面控制和全局安全系统联网,从而大大提高了煤矿瓦斯管理的安全系数。
五、坚持科学预防为主,完善煤矿安全制度管理体系
煤矿安全重在预防,煤矿生产第一线是劳动密集型的群体性劳动,一旦发生灾难(事故)基本上都是重特大事故。事故发生后无论多么严肃处理责任人,都无法挽回矿工的生命和企业的财产损失。基于这种认识,麒麟区煤炭局提出,必须在抓煤矿安全的思维方式上来一场革命,着重抓预防,注重抓预防,注重抓事故隐患的排查和消除,“隐患就是事故,违章就是杀人”,成为全区煤矿管理人员及安全监管人员的共识。在抓预防方面,着力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着先,煤炭局与云南煤炭院校挂钩联系培养各矿安全管理人员及各专业(采掘、地测、通风安全、机电等)技术人员,形成了以科学管理和提升应用煤炭科技指导安全生产,实现煤矿安全标本兼治,彻底改变了乡、镇煤矿管理落后,技术落后的面貌。
其次,区煤炭局和下属煤矿事故抢险救护队整体上实行职能转变,由主要坐等事故处理改变为主动出击,参与局组织的安全检查,进一步熟悉了解矿情,排查隐患。抢险救护队实行包井负责,定期下井查找隐患,及时排除,并发现隐患造成事故追究责任人,从而有效的把煤矿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最后,在全区煤炭系统形成强制性、威慑性的制度体系,实行严格的依法治矿,依法管矿。这些制度不仅包括具体生产过程以风定产、以风定人、瓦斯日报、隐患日记等制度,而且还包括安全检查月、安全例会、整改检查制以及事故隱患追究制、事故责任追究制,不服管理处罚制,违法经营处罚制、有功人员奖励制、重大贡献重奖制等。区委、政府领导经常强调一定要让煤矿安全制度体系成为“铁的制度,铁的法规、铁的原则”,编织策划成一张“高压电网”,让任何人都不敢碰、不敢摸、更不敢逾越。这些讲话指示,充分表明了麒麟区委、区政府及煤炭行业管理部门以抓安全制度建设,坚持做到预防为主的特点。
六、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煤炭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乡镇煤矿大多是从前些年私挖滥采、土发上马逐步转变过来的,矿长文化水平低、管理差、技术力量缺乏,一线工人基本上都是农民工、临时工、缺乏技术和安全基本知识,而煤矿所有者或老板们又往往短期行为严重,不注意人才培养、职工培训和安全教育。2003年底,麒麟区煤炭局对全区煤矿从业人员素质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受过系统教育的只占2%左右,而对这样的人力资质基础,着力抓人才引进培养和职工培养,做到先培训、后下井。把其他地区和本地区发生的一些重大性事故作成光盘,定期安排到各矿放映,对矿工进行教育,从而把安全意识和技术措施落实到每个职工的心上。
总之,乡、镇煤矿是我国煤炭生产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安全有序的发展乡、镇煤矿生产,对于支持我国工业发展和能源建设,对于确保煤炭资源充分利用,更好的为国营大矿拾遗补缺,对于发展和繁荣地方经济,扩大社会就业等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乡、镇煤矿的关键是安全问题,麒麟区近几年探索形成的一套安全管理模式,表明乡镇煤矿安全生产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从总体上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在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的今天,期望麒麟区煤炭走得更远,做得更好,不愧于全省样板区的称号。
针对上述原因,自2003年底开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决定在全市内公开招考局级、副局级领导干部,按照干部“四化”要求选拔领导干部,组成麒麟区煤炭局新一届领导班子,为了不辜负区委、政府领导的期望,新一届领导班子立即组织全局人员,煤炭局全面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对煤炭安全生产秩序进行强力整顿,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煤炭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进行了全面创新,探索出了一个能够确保乡、镇煤矿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模式。自2003年10月至今,首先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由原来一个煤管所直接管理变为三个煤管所管理,
选调精兵强将到煤管所工作,为充分发挥煤管所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靠前指挥,提高煤管所工作人员的工作经费和福利待遇,解决煤管所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全局上下形成统一指挥、政令畅通的良好工作氛围。在全区煤炭行业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该区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生产事故,2004年原煤生产256万吨,2005年原煤生产351万吨,百万吨死亡率下降为零,而煤炭产量、产值和煤炭规费却大幅度提升,电煤供应量逐年翻番,流通秩序实现根本性好转,实现了全区矿业秩序从大乱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历史性转变。
一、抽调煤炭安全产管理行家,组建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因为煤炭生产过程中环节复杂,受水、火、瓦斯、煤尘、地热、顶板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危险性很高,导致发生事故的因素很多,因此,确保煤矿安全是一项政治性、技术性、专业性綜合管理很强的工作,作为煤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麒麟区煤炭局领导班子成员和主管安全生产的区委、政府领导干部,对煤矿安全问题必须了如指掌,要能够做到思路清晰,抓住问题的根本,抓到实处。麒麟区委、政府在2003年加大力度调整区煤炭局领导班子时,就已充分考虑了这一因素,煤炭局长、副局长及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通过电视台、媒体的大力宣传都在曲靖市范围内公开招考,挑选有煤炭各专业、专科学历,年富力强长期从事煤炭生产技术管理和安全管理的优秀干部,主要以这些干部为主体,组成了麒麟区煤炭局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及中层管理干部,新组建的麒麟区煤炭局领导班子为了不辜负区委、区政府的愿望,确实把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当成麒麟区一切工作的生命,把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提高到能否在全区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提高到对矿工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情感问题的高度看待,全局上下很快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面打开了局面。
二、铁腕治乱,确保煤炭生产的基本秩序
经过对全区煤炭生产状况的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麒麟区煤炭局领导班子就很快弄清了导致麒麟区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各种因素。主要是开采秩序乱,煤矿数量多,矿井密度大。从管理方面看,资源审批和供电秩序混乱,争抢资源,越界和楼上楼下开采,一证多井情况严重,煤炭生产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大部分矿长是半文盲、文盲,基本不懂专业技术知识,形成“昨天扛锄头,今天当矿头,安全不安全,出煤就是钱”的思想意识,煤矿设备质量差,开拓布置不规范,通风能力不配套,不适应高瓦斯、高突矿井生产的要求。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麒麟区煤炭局下定决心从乱入手,彻底整顿煤炭生产秩序。于是提出了“强抓严管、综合治理、关闭、整合、提高”为重要内容的整顿思路,按照国家煤炭行业政策的要求,对重大隐患突出的矿井实行强抓严管,对规模小、分层划界的矿井强治整合或限期关闭,顶住一切说情风,什么领导打招呼也不行。三年以来,对重点骨干矿井进行技术改造40多对,对产量低于3万吨/年、采矿范围小(矿井开采范围小于0.15km2、分层划界俗称楼上楼下开采的矿井,由行业主管部门引导进行重组整合,全区共保留矿井95个,每矿生产能力在3万吨/年以上。(其中15吨/年以上的有6个,9万吨/年的有10个,6万吨/年的有40个,3万吨/年的有39个)在此基础上,对保留下来的煤矿进行全方位规范、改造,提升管理、技术装备水平,促使全区煤矿整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实现以培训为重点,政策鼓励引进煤炭各专业技术人员而提高了煤矿的整体素质,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乡、镇煤矿缺乏管理人才、技术人员和煤炭行业安全监督管理不力的问题。经过整合,控制了乱采滥掘、不正规煤矿安全生产的现象。麒麟区煤炭局新一届领导班子已清醒地认识到,治乱只是治表之方,要保持安全生产的持久性,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严密的安全管理体系,必须从乡、镇煤矿实际出发,进行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永保安全必须治本。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最有创新性的就是严格作业点审批制度,完善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和重大作业事项安全技术措施的审批制度,确保科学合理的开拓开采,从而实现五大系统的畅通,这才是治本之策。
其一是云南省安全技术培训中心、曲靖市煤炭局及麒麟区煤炭局每年都分批分期组织对煤矿的矿长、安全副矿长、技术副矿长、班组长、五大特员(安全员、瓦检员、绞车司机、电钳工、爆破员)进行培、复训,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保证生产一线煤矿“三大规程”(即煤矿安全规程、作业规程、煤矿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区委、政府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技术职称以上、有较为丰富的煤炭安全生产管理经验、有一定技术和业务能力、有一定领导水平的专业人员,作为政府直接管理全区煤炭行业的中层干部和副科级以上干部。专职对辖区内所属五证一照(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煤炭安全生产许可证、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工作资格证、营业执照)齐全的煤矿实行安全监管、生产技术指导,他们规定了对各矿矿长、安全副矿长、生产技术副矿长的管理制度,实行矿长每个月下井不少于15天,副矿长每个月下井不少于25天并坚持跟班、带班。经过矿级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工会安监网员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作用,使煤矿井下安全生产局面迅速好转,煤矿职工安全意识和生产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得到完善和落实,煤矿面貌(地面和井下)明显改观。
其二是麒麟区煤炭局出台好政策,鼓励全区所有煤矿向社会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只要煤矿每引进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每人奖励3000元,其目的是从组织人力上把煤炭科技进步落到实处,实现科技兴煤、科技兴安、科技兴矿。从而改变了乡、镇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落后的问题,从根本上治理重大不安全隐患。麒麟区煤炭局新一届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技术的进步、设备的改造、技术培训、信息化的管理对煤矿的安全生产能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其三是麒麟区煤炭局向各矿安排挂矿、驻矿安监人员,安排片区挂片中层干部和副局以上领导,形成三级挂钩联系煤矿监督煤矿、指导煤矿,并层层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了煤炭行业主管部门与煤矿联系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煤管所挂矿安监人员每月对所挂煤矿进行检查、帮助、指导不得少于6次,煤管所每月组织月检不得少于2次,煤炭局每月不少于一次的安全大检查,并且煤炭局每年必须组织每个季度的季安活动,每年12月平安活动以及采掘、机运通等各种大会战,同时还根据检查情况组织重大事故隐患的现场整治会和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的全区煤炭现场经验交流会。通过以上的各项工作,使全局煤炭行业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良好氛围。
四、强力推进煤矿设备改造和技术进步,为安全生产提供坚实可靠的物质保证
近三年来,麒麟区乡、镇煤矿普遍存在基础条件差、安全投入少、设备落后、质量差、安全隐患多。针对这一现象,麒麟区委、政府要求煤炭管理部门坚持从基础抓起,狠抓生产设备更新改造,大力推广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设备和仪器,对不符合要求的设备和仪器坚决淘汰。从2003年年底开始,该区组织了一系列的大会战,对矿井采掘系统、提升运输系统、通风系统、双回路供电系统、设备接地系统、三大保护系统、瓦斯自动报警系统、地面监测监控系统等进行全面技术改造或更新设备,使全区所有的煤矿基本按机电设备标准化的要求实现,瓦斯管理实行地面井下监控系统信息化。在技术进步方面,对多数矿井进行通风系统改造,改进采煤法,由原来落后的穿巷采煤(通风管理难度大,瓦斯顶板难于控制,浪费资源,工效及回采低)全部实行壁式工作面回采,这一采煤工艺的改进,标志着乡、镇煤矿生产工艺的重大历史性变革,彻底改变了过去通风瓦斯难于控制的局面,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五大系统畅通,形成高效、低耗的安全生产格局。真正体现从技术上解决了很多安全问题,达到标本兼治。
以瓦斯检测为例,该区大部分煤矿属高瓦斯(突出)区域,特别是恩洪、独木片区,传统的瓦斯检查方式是靠瓦斯检查深入井下现场检测,这种方式虽然有效,但受瓦斯检查员主观因素(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影响较大,不能保证瓦斯检查员永不疏忽,永不疲惫的瓦斯自动监控报警系统,并逐步与地面控制和全局安全系统联网,从而大大提高了煤矿瓦斯管理的安全系数。
五、坚持科学预防为主,完善煤矿安全制度管理体系
煤矿安全重在预防,煤矿生产第一线是劳动密集型的群体性劳动,一旦发生灾难(事故)基本上都是重特大事故。事故发生后无论多么严肃处理责任人,都无法挽回矿工的生命和企业的财产损失。基于这种认识,麒麟区煤炭局提出,必须在抓煤矿安全的思维方式上来一场革命,着重抓预防,注重抓预防,注重抓事故隐患的排查和消除,“隐患就是事故,违章就是杀人”,成为全区煤矿管理人员及安全监管人员的共识。在抓预防方面,着力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着先,煤炭局与云南煤炭院校挂钩联系培养各矿安全管理人员及各专业(采掘、地测、通风安全、机电等)技术人员,形成了以科学管理和提升应用煤炭科技指导安全生产,实现煤矿安全标本兼治,彻底改变了乡、镇煤矿管理落后,技术落后的面貌。
其次,区煤炭局和下属煤矿事故抢险救护队整体上实行职能转变,由主要坐等事故处理改变为主动出击,参与局组织的安全检查,进一步熟悉了解矿情,排查隐患。抢险救护队实行包井负责,定期下井查找隐患,及时排除,并发现隐患造成事故追究责任人,从而有效的把煤矿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最后,在全区煤炭系统形成强制性、威慑性的制度体系,实行严格的依法治矿,依法管矿。这些制度不仅包括具体生产过程以风定产、以风定人、瓦斯日报、隐患日记等制度,而且还包括安全检查月、安全例会、整改检查制以及事故隱患追究制、事故责任追究制,不服管理处罚制,违法经营处罚制、有功人员奖励制、重大贡献重奖制等。区委、政府领导经常强调一定要让煤矿安全制度体系成为“铁的制度,铁的法规、铁的原则”,编织策划成一张“高压电网”,让任何人都不敢碰、不敢摸、更不敢逾越。这些讲话指示,充分表明了麒麟区委、区政府及煤炭行业管理部门以抓安全制度建设,坚持做到预防为主的特点。
六、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煤炭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乡镇煤矿大多是从前些年私挖滥采、土发上马逐步转变过来的,矿长文化水平低、管理差、技术力量缺乏,一线工人基本上都是农民工、临时工、缺乏技术和安全基本知识,而煤矿所有者或老板们又往往短期行为严重,不注意人才培养、职工培训和安全教育。2003年底,麒麟区煤炭局对全区煤矿从业人员素质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受过系统教育的只占2%左右,而对这样的人力资质基础,着力抓人才引进培养和职工培养,做到先培训、后下井。把其他地区和本地区发生的一些重大性事故作成光盘,定期安排到各矿放映,对矿工进行教育,从而把安全意识和技术措施落实到每个职工的心上。
总之,乡、镇煤矿是我国煤炭生产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安全有序的发展乡、镇煤矿生产,对于支持我国工业发展和能源建设,对于确保煤炭资源充分利用,更好的为国营大矿拾遗补缺,对于发展和繁荣地方经济,扩大社会就业等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乡、镇煤矿的关键是安全问题,麒麟区近几年探索形成的一套安全管理模式,表明乡镇煤矿安全生产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从总体上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在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的今天,期望麒麟区煤炭走得更远,做得更好,不愧于全省样板区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