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书体用字差异与发展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ff2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春秋以后,日常使用的文字逐渐简化,结字比较复杂的文字形体逐渐被取代,这符合文字简化运动的规律。草写简化是为了省事,这必然会对文字的结构和书写方式造成影响,时间一长,原来的文字根基就会动摇,因此,草写简化状态下的文字是不稳定的。文字简化无疑对后世书体演变造成了不小影响,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草率简省的书写方式破坏了文字原有的构形理据,异体繁多,书体杂乱,秦篆与古隶兼行,致使秦始皇初兼天下便“罢其不与秦文合者”,颁订标准字书,已收统一之效。另一方面,古今文字转换悄然蔓延,对书体演变造成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秦文书体;差异;发展;草篆
  一、秦文书体用字的差异现象
  在汉字发展的历史上,战国时期的文字比较特别,这一时期的文字变化复杂,书写的材质多样,有些书写较为自由随意,产生了大量简化文字和重文符号、合文符号,各区域间又有颇多差异,文字显现出千变万化的面貌,为历史上其他时代所不及。许慎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归之于战国七雄征战频繁,王室衰微,但是战国文字还是在一脉相承的文字基础上作出了新的变化尝试。西土秦地居宗周故地,文字多有丰镐之遗,故用籀体较多,但文字演变或有省改,或另制异体,秦地也并非全然采用籀体。就其“不变”的角度而言,秦系文字仍有许多不变的成分;就其“变”的角度而言,它自然也变化多端。秦系文字同中原有异,但这些差异都是基本体系下的变化,对当时的人而言,不致造成很大的沟通交流障碍。要讨论秦系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书体演变及用字差异,比勘秦封《宗邑瓦书》与春秋战国秦文字的異同,是较直接的方式。
  以下略举数例,特将秦封《宗邑瓦书》与其他秦系文字进行比对,说明秦文字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用字差异及变动(表1)。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秦封《宗邑瓦书》与其他秦系文字的用字差异。表列的例子清楚地显示,秦文字在继承西周晚期文字的同时,也在尝试多种表达方式,小篆结构虽与西周籀文较为相同,但相异之处多体现为一种更简易的表达,或朝变化多样且富有地方特色的方向进行发展。如赵平安认为:“战国中期秦国的文字是一种繁简夹杂的综合文字,主要成分是小篆和隶书,由于文字的继承关系以及六国文字的影响,其中也夹杂着一些籀文和古文。”①
  二、时文草篆诱导隶变
  关于隶书的起源问题,《汉书·艺文志》中的“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②,《说文解字序》中的“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③,都指出隶书起源于秦兼天下之后。随着战国文字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近几十年间,战国文字材料大量出土,过去无法想象的先人篆刻与墨书手迹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秦篆与秦隶的关系也逐渐被厘清,这使人们对隶书的起源与演变产生了新的认识。
  关于早期隶书的特点,裘锡圭有过详尽的论述,现将其概括总结为如下几点:(1)结体很不规整,有的已经初步具有波势和挑法,但不明显;(2)字形有相当一部分和篆文很接近;(3)一方面存在着很多接近篆文的写法,另一方面又已经出现了不少草式用笔;(4)文字形体极不统一,同一个字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写法。这些特点都反映出古隶的不成熟与不稳定,早期隶书显然正处于剧烈的演变过程中。
  所谓隶变,广义的界定是“古文篆体”向“今文隶体”的演变,主要指战国秦篆经由古隶向今隶进行演变的过程。在战国晚期,一些刻画草率的秦陶文及秦简牍中就已经出现了早期隶变的雏形,只不过文字隶变的数量不是很多,就结字和笔势的变化来看,变垂引为斜出的用笔在秦陶文中也时常可见。笔者认为秦文刻铭的潦草变形是在书写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远或近,大都可以还原书写状态,这完全可以作为考察秦文隶变的重要参照。
  纵观战国时期的秦系文字资料可以发现,战国早期资料阙如,中期开始出现各种书写在不同材质上的文字资料,由于书写方式的多样和变化,这些资料正可作为研究早期隶书形成过程的参考。相关文字资料如表2所示。
  表格中这些文字资料与秦隶的孕育时期并行,最值得我们关注,其中包括兵器、陶器、石头等材质刻款,虽然有的仍有努力保持少许圆转笔意的痕迹,却尽显草率,譬如商鞅镦,但绝大多数铭文的用笔方折平直,有着非常刚硬的点划。兵器质地坚硬,不如石头易于琢磨,要刻画出婉转的点划并非易事,尤其是在战火频仍的时代,兵器需求自是十万火急,刻款不草率也难。商鞅方升亦有刻款,但毕竟是国家的标准量器,其铭文自然草率不得,但刻铭仍受青铜质地限制,不时出现方折的点划用笔。由前文可知,秦封《宗邑瓦书》中兼有篆隶,间杂草笔,写法不定、波挑偶见,这些特质虽未普遍存在于战国秦陶文中,但青川木牍及睡虎地秦简中却存在大量类似特质的字样。在改变金文笔法方面,秦系文字已大体具备省并点划、破圆为方、改曲为直等特点,譬如秦封《宗邑瓦书》,现兹举数例进行分析,具体如表3所示(括号中为参考篆书)。
  通过更为明了的图式可以初步确认文字从籀文到隶书的演变轨迹(图1)。
  三、罢其不合之书同文
  在秦文书体演变的冗长脉络里,除隶变外,还有一件在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即“书同文字”。前者已在上节予以讨论,隶变更多的是自然的发展演变,书同文则带有主观人为因素,是一种实施标准和基础普及的文字改革。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的文字写法不同,“文字异形”,秦统一后,统治者意识到文字混乱局面带来的各种不便,废除了六国古文,开始使用秦国文字。“随着兼并战争的展开,秦国便把自己的综合性通用文字不断推行到所占领的地方。”①   古今学术界对秦代书同文的“文”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其是篆书,有的则认为其是隶书。所谓书同文,并非用篆书或隶书来统一秦代文字,而是用秦国文字(包括秦篆和秦古隶)来统一六国文字。“由于秦国在兼并他国的同时推行秦文,使得原来同行的他国古文在固有的土地上逐渐失去其合法地位,到秦统一中国时,整个统一国家的通用文字就是秦文。”①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③虽然秦始皇整理并颁行小篆,寻求一定法度,人为规定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书体样式,但与此同时,小篆受隶变的冲击,部分字形也不是原来点划圆转的流畅面貌了。譬如秦诏版出自众多工匠之手,风格颇不一致,字迹不尽为标准的小篆,时而可见战国秦文草篆与古隶对其的陶染。
  战国秦系文字与其他六国文字比较而言,地域特色最少,相对来说更有利于广泛交流,因此,书同文字的发生乃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正如北京话自清代以来已成为官方推行的修正型首都雅音,即官方用语,秦岭淮河以北诸省方言皆因时人沟通来往,深受其影响。清代、民国时期,北京话就被称为“国语”,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又将其改称为“普通话”。在现代社会中,在外求学的游子以及城市居民多说普通话,这不全是推行政令所导致的。当然,秦代短祚,书同文的事业未能延续,以致各系古文仍有留存至汉初者,但已影响甚微。亦如今日各地仍有多种方言存留,任何事情都不能做到绝对纯粹。至于“书同文字”的实质内容,可以借由观察秦统一前一百年间东西土文字的差异,拣出东土文字与秦系文字结构相异的区域性写法,并与统一后一百年间秦汉文字进行对照,从中可以发现区域性异体字存留到汉初的比例极低,这能够说明秦“书同文字”以“罢除东土六国区域性文字之不与秦文合者”为实质内容。
  四、结语
  黄德宽指出:“汉字体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出阶段性特点。汉字体系的发展,从延续性来看从未中断,它总是缓慢持续地进行着变革,古今汉字的联系性显而易见,而从差异性来看,由于持续变革的积累,古今汉字的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从殷商到现代三千多年的发展中,汉字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点,我们既要看到联系性,也要看到古今汉字的差异性。揭示出差异性,就为汉字发展阶段的划分奠定了基础。”⑤从秦文书体的逐步演变过程中我们看到,春秋以来汉字逐渐走向规整圆转,在结字上促长引短,秦公簋字势便是其例。将战国中晚期刻画草率的秦封《宗邑瓦书》与秦隶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早期隶书在受到书写工具和材质影响的同时,还努力吸收秦文书体草率刻画方式中变圆为方、化曲为直、省减点划以趋约易的特点,积微累渐而成隶变。随着兼并六国的进程,秦国逐一罢黜不与秦文合者的区域性异体字,至书同文字政令颁布,秦文字成为当时的文字主流,是两千年来文字统一的基础,功不可没。不难看出,书法在文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中,不仅将文字由最初富有圆转意味的象形字逐步轉化为点划清晰、结字明朗的书法艺术,还将文字的字样、字形结构进行了规范,以便人们更好地进行交流运用,使文字与书法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愈发博大精深。
  作者简介
  朱英强,1990年3月生,男,山东博兴人,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书法学。
  注释
  ①赵平安:《隶变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169页。
  ②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3页。
  ③黄侃:《黄侃手批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46-947页。
  ④裘锡圭:《从马王堆一号汉墓“遣册”谈关于古隶的一些问题》,《考古》,1974年第1期,第46-55,76-77页。
  ⑤黄德宽:《古汉字发展论》,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8页。
  参考文献
  [1]赵平安.隶变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
  [2]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黄侃.黄从马王堆一号汉墓“遣册”谈关于古隶的一些问题[J].考古,1974(1):46-55,76-77.
  [4]陈道义.书法与汉字之关系论[J].书法研究,2016(3):45-51.
  [5]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6]袁仲一,刘钰.秦文字类编[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7]朱葆华.中国文字发展史·秦汉文字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摘要:南阳汉画像石与楚文化具有紧密的联系,南阳汉画像石在艺术风格、题材、构图等艺术形式上与其他地区汉画像石相比,具有神秘而浪漫的色彩,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关键词:楚文化;南阳汉画像石;艺术形式  一、楚文化与南阳汉画像石的溯源  关于楚文化的起源,史学界一直有东来说、西来说、北来说的观点,其中人们比较认同北来说的观点。黄帝、炎帝大战之后,炎帝放弃中原地区,选择南迁,定居在荆州、江淮,形成三苗。
期刊
摘要:泰山古建筑历史文化悠久,极具特色,自古就有文人发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慨叹。近年來,地方文化保护局对泰山古建筑的文化特色与保护策略研究相当深入。本文讨论泰山古建筑的文化特色与保护思路,同时探究泰山天梯—一天门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泰山古建筑;文化特色;保护策略;一天门;节点设计  泰山古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特色和内涵,每年都能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期刊
一、 紫外线概述  (一)紫外线的概念  紫外线,是一种光波(电磁波),其英文全称为“Ultraviolet”,简称“UV”,“紫外辐射”“紫外光”是它的另外两种统称。紫外线的波长范围在40~390 nm,如果依据电磁波谱进行区分和论述,那么,其主要处于紫光和伦琴射线之间。  UV按波长大小可分为UVA、UVB和UVC等。UVA波长在320~390 nm,它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穿透大部分透明的玻璃
期刊
一、楚拓的由来与传承  古人勒石刻碑,既是渴望名留千古的心理写照,又是后人研究历史文化时收集、编纂和校勘的重要依据,碑刻是我们传统文化厚重的基石和神圣的遗产。作为北宋文物鉴赏的先行者,欧阳修撰《集古录》,其中收金石刻一千余种;赵明诚在《金石录》中收金石刻达两千多种,收历代金石拓片达上千卷,对自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的钟鼎彝器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一一作了记录,使其成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此后还有
期刊
摘要:对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而言,色彩的作用无疑是最直接、最明了的。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观者受到了色彩带来的最直接、最清晰的视觉冲击,和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引起内心的共鸣,而色彩的运用可以表现相应的画面并具有叙事效果。本文结合笔者作品的创作过程,分析油画创作过程中对色彩语言的解读、探索与应用的重要性。  关键词:色彩;语言;作用;表现  对于绘画创作者而言,要想表现出自己对于画面的情感,色彩无疑是一
期刊
摘要:宝庆烙画是邵阳市的非遗项目,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艺术,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采用中国画和民俗风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表现湖湘地区本土的民风民俗。宝庆烙画追求国画的意境,制作难度较大,需要艺人长期的经验积累。目前邵阳从事烙画的代表性艺人有唐文林、王艳萍等。  关键词:宝庆烙画;非遗;传统工艺  一、宝庆烙画基本概况  宝庆即今天的邵阳,一直是湘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古称昭陵、邵陵、邵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形势下,人们对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博物馆在展览与陈列文物时利用数字化技术赋予博物馆新能力能够给人们提供直观的展示服务。运用数字化技术,博物馆可灵活更换展示的内容,这不但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体验,也改善了博物馆的展陈效果。各地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收藏地和展示窗口,其发展应立足于博物馆传统的形式和职能,同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
期刊
摘要:克里姆特(Gustave Klimt,1862—1918年)是对当代绘画影响深远的著名艺术家。克里姆特将古典油画的严谨逻辑与艺术设计的装饰性色彩、线条及综合材料结合起来,在绘画领域内开辟了一片新的天空。本文主要依据其作品的绘画形式,从色彩、线条和材料方面进行分析,揭示装饰元素在克里姆特绘画作品中独特的审美功效。  关键词:克里姆特;绘画作品;装饰元素  早期克里姆特虽深受巴洛克艺术和新古典主
期刊
摘要:本文选择云博物馆界面设计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梳理与实践应用两方面展开研究,在对界面设计的概念、界面设计流程及界面设计原则等设计要点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云游敦煌”与“三星堆云博物馆”综合线上开幕式等网红案例的界面设计特点和设计方法,并以笔者创作的作品“扬州漆艺云博物馆”界面设计为例,分析和探究在云博物馆界面设计中如何彰显博物馆自身的主题文化特色。  关键词:界面设计;虚拟博物馆;
期刊
摘要:本文对吉祥图案的基本内容和运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并对祥禽瑞兽、植物花卉以及神仙人物等吉祥图案在山西古建筑中的具体运用加以阐述,希望能为当下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吉祥图案;山西古建筑;装饰设计  吉祥图案作为建筑物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既能丰富建筑美感,提升空间层次,也能充分体现吉祥图案的鲜明寓意,满足人们的物质及精神需求,其精湛的装饰工艺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对于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