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民公社”运动始末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pzm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街道成立人民公社的缘由
  1960年3月31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中说,全国各地城市大办人民公社、大办街道工业、大办公共福利事业、大办公共食堂,不仅有利于生产建设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城市社会主义生活的彻底改造。到1960年7月底,全国大中城市建立起一千多个人民公社,参加人民公社的人口占城市人口总数的77%。
  兴办人民公社的消息传来,中共贵阳市南明区委急于求成,区委发了关于在全区建立人民公社的计划,区委宣传部印发了有关成立街道人民公社的宣传提纲;区委成立政法委指挥部,使当时大办人民公社的工作直接在区委领导下进行;随后又将街道办公室改为城市公社办公室,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1958年8月26日,区委宣传部在“关于在街道居民中组织人民公社的宣传提纲”中对“为什么要在街道居民中组织人民公社”写道,目前,街道居民仍是一家一户进行个体劳动和生活,这种组织形式与当前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的形势极不相称,不能适应国家发展形势的需要,同时,这种组织形式与广大街道居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和迫切要求走向集体化的共产主义趋向极不符合,不能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宣传提纲对“组织街道人民公社有什么好处”中写道,在街道成立人民公社能够把家务劳动变为集体劳动,把一切闲置的劳动力组织起来,使每个人能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尽一份力量;能够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主义思想;能够发挥人多力量大的作用,有利于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的作用。
  城市人民公社的成立经过
  1958年我在贵阳师范学校读书,1960年在南明区黄家井小学任教,正巧赶上贵阳第一个城市人民公社成立,亲见了整个过程并亲历了成立大会。
  1958年8月30日,贵阳市南明区河滨公园办事处在公园南路办起一个小型的人民公社——卫星公社。
  此时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运动正如火如荼,贵阳市第一个城市居民办的公社——贵阳市南明区卫星人民公社的成立大会现场就在这里。那天,穿着干净整洁的社员,一个个高高兴兴地来到会场,在喧天的锣鼓声中一边跳一边唱。
  1960年2月12日下午,我任教的学校接到区文教科的紧急通知,校长看完通知后告诉我,区文教系统要组织300人参加明天下午在河滨公园成立河滨人民公社的万人大会,并要我带队参加。还强调参加人员必须政治可靠、服装整洁、精神饱满。第二天上午11时半前,我带着三个年轻教师赶到大西门集中,然后在领队和“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红布标的带领下来到河滨公园参加大会。整个现场锣鼓喧天,彩旗飞舞,一片欢闹。
  公社成立后,按照上级指示,以大力发展生产为主,组织和服务于城市人民生活。当时人们对公社的认识简单,好像公社建立就能向社会主义迈进了一大步,加上办事处工作基础好,在那种大干快上精神的鼓舞下,大伙的劲头更大,夜以继日地工作。到处是轰轰烈烈、热气腾腾的景象,街道上兴办了一批企业,如汽修厂、五金厂、马板车厂、纸盒厂、淀粉厂、缝纫厂等。这些企业当时的经济效益都比较好,还节余70多万元上交区财政,这个数字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字。在组织服务群众方面,公社办了服务站、托儿所、幼儿园、医院、保健所、学校、食堂、商店、敬老院等,这些服务行业不但为辖区居民群众服务,更是为双职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当时在公园南路等路段兴办了街道食堂,法院街食堂还是一家很不错的公共食堂,办在文化路的托儿所还被评为全国先进托儿所。1960年5月2日,中共中央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还亲临法院街食堂和文化路托儿所视察。
  河滨城市人民公社成立后,全市闻风而动,接着第二个城市人民公社——云岩区“普陀人民公社”也应运而生。随后,贵阳市南明区相继成立了新华、甲秀(原南门人民公社)、油榨、西湖、太慈、龙洞、甘荫塘等城市人民公社,实现了全区城市公社化。
  城市人民公社成立之后
  城市人民公社存在的时间比农村人民公社短得多,但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也留给了我们一些反思。
  城市人民公社这种组织形式,当时从中央到地方都认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组织形式。全国人民都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建立城市人民公社的工作中去。
  城市人民公社的特点为“一大二公”,在规模上求大,与当时的生产条件不相适应;过分强调公有化,忽视了私营和个体经济的补充;生活上要求集体化但却不受人们的欢迎。1958年贵阳市南明区最早建立的“卫星公社”是一个居民段。1960年建立的河滨以及新华、甲秀等人民公社实际上就是一个办事处的规模了。后来按照市委的意见,打算将准备建立的“南明人民公社”扩大到原来一个区的规模,它包括改为分社的3个城市人民公社和新成立的5个分社,使区一级的党政领导机关更加直接参与全区的经济活动。这样大规模的城市人民公社,在客观上和当时的生产条件不相适应,在主观上,当时公社干部文化水平、科学知识、管理水平都难以胜任领导和管理工作。好在当时南明人民公社没有建立,而且城区各分社在建立时都采取比较稳妥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办法,既挂分社的牌子,也挂办事处和公安派出所的牌子,保留了原有的政权机构,社员代表大会没有像农村公社那样行使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区以上的工厂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原有的管理体制未变动,才未引起更大的混乱。
  城市人民公社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求公,只承认公社有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个体和私营经济的补充作用被完全否定。城市人民公社在生活上要求集体化,认为办公共食堂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有决定性、战略意义的措施,认为生产方式从个体变为集体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一个大革命,认为生活集体化可以把妇女从繁琐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而强行办公共食堂并实行集体化,却不受人们的欢迎。
  城市人民公社是当时“左”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试验。1961年下半年,贵阳市南明区根据上级指示,城市人民公社只保留牌子,第一步先恢复原河滨联合办事处的管理体制,第二步又恢复原来的市府、河滨、太慈三个办事处。到1962年8月,南明区先后正式建立12个办事处。至此,贵阳市南明区的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宣告终结。
其他文献
“瑶香灵谷”健康调理机构秉承贵州世居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瑶族医药、药浴疗法”的精髓,结合现代SPA五感体验,融合现代SPA的理念和技术,形成独创的瑶浴SPA整体疗愈系统(包含药茶调理、药浴疗法、功能性精油调理、瑶和手法、瑶膳),带给您由身体到心灵,由外物到精神层面的轻松、愉悦、和谐。  “瑶香灵谷”作为独具特色的高端民族養生SPA,在传承和发展古老民族智慧的同时,为您提供一种新的健康休
期刊
医院:首要破除“以药补医”,还要优化医院布局  【现象】明明是同一种药,药店可能卖五块六块,医院却要收你十块甚至更多。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家门口没有像样的医院,好医院都集中在大城市,要看一次病要大费周折,花钱、累心。  【对策】此次国务院文件中,“破除以药补医”被列为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首要重点任务。国务院要求,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和试点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降低虚高药价。  
期刊
相遇  成方圆至今记得“一个黄昏”,1980或1979年,她偷偷摸摸到一个朋友家。一打开大盘601,“那是从来没有的震撼,每一句歌词都是新鲜的,每一句旋律都是新鲜的”。此前没有听过爱情题材,最多就是民歌里的“阿哥阿妹”。“正值情窦初开,豆蔻年华,但我们没有听过这样的音乐。”成方圆是以拉二胡进的中央民族乐团,是民乐里的佼佼者。“那歌词就是我心灵的写照。虽然是中文歌,但歌词、形式都没见过。当时流行音乐
期刊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1958年8月毛泽东提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人民公社化”运动即骤然兴起,迅速席卷神州大地。由此开始,到1982年全国农村取消政社合一的体制建立乡政权为止,人民公社存在了近25个春秋。  
期刊
关于粉碎“四人帮”的历史事件,学界有不少著述和文章。由于缺乏档案文献,研究者主要依据回忆和口述资料来梳理和讨论。亲历者和当事人的记忆多有龃龉和出入,研究者关于一些史实特别是细节的叙述也不尽一致;至于种种未经证实的说法,在坊间更有不少流传。抓捕“四人帮”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高层权力更替,政治风险极大。笔者猜测,出于谨慎和保密,除了笔记、日记、字条之类的个人资料,很可能当年就没有多少文献。目前和今后一个时
期刊
父亲离开我已经整整一年了,我几次想到要提笔写些东西,但每次都是心颤得不能自已。所以几次闪过念头,又几次停笔。如果要问如何写下这带泪的文字,我只能承认是残酷的麻木。从去年底被确诊病情到离开世间,不到整整三个月,我相依为命的父亲就这样匆匆地离开了。  父亲出身在上世纪50年代,苦了一辈子。他15岁时,奶奶因60年代那场荒唐的政治运动惊吓过度撒手人寰,父亲从此成了没娘的孩子。我难以忘记,每年清明扫墓,父
期刊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邓小平领导我们首先在农村进行了改革,依靠8亿农民的抉择和创造,很好地回答了这个农业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的问题:“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但是,邓小平的农业改革思想和废除人民公社制度的决策,经过了长时间(一二十年)的酝酿,经过了极其慎重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全党和8亿农民的抉择。  取消人民公社,是历史的必然  回顾我国上世纪50年代前期,党领导农业
期刊
“卫星集体农庄”诞生内幕  1958年以前,位于河南省遂平县的岈山还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小山乡。  这年春天,生活在岈山脚下的一万多农民,掀起了治山治水的群众运动。然而,由于当时的27个农业社劳动力分散、物质基础薄弱,致使治山治水运动进展相当缓慢。因此,群众都有将小的农业社合为“大社”的呼声。  1958年春,时任遂平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的陈丙寅向信阳地区领导提出了合并农业合作社的想法,信阳地委决定先
期刊
每个精神病人心中都隐藏着一座花园  郭海平,53岁,中国首家精神病人艺术中心创办人。30年前,一个偶然的契机,郭海平爱上了绘画,经过数十年的辛苦打拼,最终成为了一个画家。  2005年3月,郭海平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画友,他叫刘闯,五年前患有重度抑郁症,曾多次出入精神病院。虽是精神病人,但刘闯却爱画画,朋友希望郭海平能在绘画方面给他一些提点。见面后,郭海平发现刘闯看似疯癫的外表下实际上藏着一份天智
期刊
西北大学1973级历史系的同学有一个微信群。2015年3月,群里有人发了一则消息:王岐山即将访美,缉拿外逃贪官。有人留言说:“老同学又要发力了。”他们说的“老同学”就是王岐山。“我们都为有王岐山这样一位同学而感到骄傲。  知青岁月:能吃苦,有威信  1969年,不到21岁的王岐山到延安插队。知青们要学着在地里施肥播种。“牛粪、驴粪、羊粪都有。每天要赶着驴从村里往山上运两次粪,每次都要一个多小时。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