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安全成为国家安全和企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与银行、证券、海关、铁道、民航、税务一起被国家确定为七个重点行业信息安全领域。等级保护是国家推行的信息安全保障基本制度之一。随着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应用已渗透到企业的每一项业务,业务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其基础性、全局性、全员性作用日益增强。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企业带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等益处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安全风险,安全风险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同步增长。提升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保障系统信息安全,同时满足国家等级保护的合规性要求,成为信息化工作的新任务。
安全防护需求
《信息安全技术一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2008)明确了基本要求,电网作为重点行业信息安全领域,充分结合自身安全的特殊要求,在对国家标准消化基础上进行深化、扩充,将二级系统技术要求项由79个扩充至134个,三级系统技术要求项由136个扩充至184个,形成了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要求,见表1。

安全防护架构与策略
按照纵深防御的思想设计安全防护总体架构,核心内容是“分区、分级、分域”,如图1所示。分区就是按照《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电监会5号令)将信息系统划分为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两个相对独立区域进行安全防护。分级就是将部署于大区的各系统分别确定安全保护级别实现等级化防护。分域就是将部署于大区的各系统,依据系统级别及业务系统类型划分不同的安全域,实现不同安全域的独立化、差异化防护。总体上形成了“区、级、域”多梯次大纵深的安全防护构架。
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的系统特性不同,安全防护策略也不尽不同。本文仅描述管理信息大区的安全防护策略。管理信息大区部署管理类业务的系统,安全防护遵循以下策略:
(1)双网双机。将管理信息大区网络划分为信息内网和信息外网,内外网间采用逻辑强隔离装置进行隔离,内外网分别采用独立的服务器及桌面主机;
(2)分区分域。将管理信息大区的系统,依据定级情况及业务系统类型,进行安全域划分,以实现不同安全域的独立化、差异化防护;
(3)等级防护。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等级保护为基本出发点进行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并参照国家等级保护基本要求进行安全防护措施设计;
(4)多层防御。在分域防护的基础上,将各安全域的信息系统划分为边界、网络、主机、应用四个层次进行安全防护设计,以实现层层递进,纵深防御。
安全防护设计
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按照边界安全防护、网络环境安全防护、主机系统安全防护、应用安全防护四个层次进行防护措施设计。
(一)边界安全防护
边界安全防护目标是使边界的内部不受来自外部的攻击,同时也用于防止恶意的内部人员跨越边界对外实施攻击,或外部人员通过开放接口、隐通道进入内部网络;在发生安全事件前期能够通过对安全日志及入侵检测时间的分析发现攻击企图,安全事件发生后可以提供入侵事件记录以进行审计追踪。
边界安全防护关注对进出该边界的数据流进行有效的检测和控制,有效的检测机制包括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IDs)、对流经边界的信息进行内容过滤,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网络访问控制、入侵防护、虚拟专用网(VPN)以及对于远程用户的标识与认证/访问权限控制。上述边界安全防护机制与其它层面安全措施可协同使用以提供对系统的防护。
信息系统边界归为信息外网第三方边界、信息内网第三方边界、信息内外网边界、信息内网纵向上下级单位边界及横向域间边界五类,安全防护设计见表2

(二)网络安全防护
网络环境安全防护的目标是防范恶意人员通过网络对应用系统进行攻击,同时阻止恶意人员对网络设备发动的攻击,在安全事件发生前可以通过集中的日志审计、入侵检测事件分析等手段发现攻击意图,在安全事件发生后可以通过集中的事件审计系统及入侵检测系统进行事件跟踪、事件源定位以发现恶意人员位置或及时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防止事件再次发生。
网络安全防护面向企业整体支撑性网络,以及为各安全域提供网络支撑平台的网络环境设施,网络环境具体包括网络中提供连接的路由器、交换设备及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所引入的安全设备。安全防护设计见表3。
(三)主机安全防护
主机系统安全的目标是确保业务数据在进入、离开或驻留服务器时保持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采用相应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手段阻止未授权访问,采用主机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技术确保主机系统的安全,进行事件日志审核以发现入侵企图,在安全事件发生后通过对事件日志的分析进行审计追踪,确认事件对主机的影响以进行后续处理。
主机系统安全防护包括对服务器及桌面终端的安全防护。服务器包括业务应用服务器、网络服务器、WEB服务器、文件与通信等;桌面终端是作为终端用户工作站的台式机与笔记本计算机。安全防护设计见表4。
(四)应用防护
应用安全防护的目标是保证应用系统自身的安全性,以及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互时所传输数据的安全性;在安全事件发生前发现入侵企图或在安全事件发生后进行审计追踪。
应用安全防护包括对于应用系统本身的防护、用户接口安全防护和对于系统间数据接口的安全防护。安全防护设计见表5。

安全防护实施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涉及到系统定级、现状测评、安全建设改造方案编写及实施、等保符合度测评、备案等工作。依据《信息安全技术一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22240-2008)开展定级工作,定级结果报政府主管部门审批确认。现状测评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测评结果作为安全建设方案编写的主要依据。安全域是安全防护总体架构的关键环节,是方案制定的关键内容之一。
管理信息大区划分为内网和外网,内网部署为公司内部员工服务的系统,外网部署对外服务的系统。安全域是由一组具有相同安全保障要求、并相互信任的系统组成的逻辑区域,同一安全域的系统共享相同的安全保障策略。按照等级保护的思想,安全域按照“二级系统统一成域,三级系统独立分域”原则划分。将等级保护较高的三级系统按独立的安全域进行安全防护,以实现三级系统的独立安全防护,将所有二级系统作为一个安全域进行安全防护可降低成本。定级和安全域划分见表6。
限于篇幅,系统建设改造方案细节、等保符合度测评等内容不在此赘述。
依照信息系统不同安全防护等级,以安全域为防护主体,对信息内、外网的信息系统开展等级化安全防护,实施边界、网络、主机及应用逐层递进的纵深防御,规范部署基础安全防护措施,全面提高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通过等级保护实施,实现了国家等级保护标准在电网企业的落实完善,形成了适应电网自身特点的防护要求。公司ERP系统(三级),广域核心网络、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调度生产管理系统分别通过了公安部门组织的三级、二级等级保护符合性测评。公司成为浙江省内首家通过等级保护测评的单位,也是电力行业内首家通过地方政府测评的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随着需求改变不断变更,信息安全是一个动态的体系,等级保护建设不是一次性任务,而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
安全防护需求
《信息安全技术一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2008)明确了基本要求,电网作为重点行业信息安全领域,充分结合自身安全的特殊要求,在对国家标准消化基础上进行深化、扩充,将二级系统技术要求项由79个扩充至134个,三级系统技术要求项由136个扩充至184个,形成了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要求,见表1。

安全防护架构与策略
按照纵深防御的思想设计安全防护总体架构,核心内容是“分区、分级、分域”,如图1所示。分区就是按照《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电监会5号令)将信息系统划分为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两个相对独立区域进行安全防护。分级就是将部署于大区的各系统分别确定安全保护级别实现等级化防护。分域就是将部署于大区的各系统,依据系统级别及业务系统类型划分不同的安全域,实现不同安全域的独立化、差异化防护。总体上形成了“区、级、域”多梯次大纵深的安全防护构架。
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的系统特性不同,安全防护策略也不尽不同。本文仅描述管理信息大区的安全防护策略。管理信息大区部署管理类业务的系统,安全防护遵循以下策略:
(1)双网双机。将管理信息大区网络划分为信息内网和信息外网,内外网间采用逻辑强隔离装置进行隔离,内外网分别采用独立的服务器及桌面主机;
(2)分区分域。将管理信息大区的系统,依据定级情况及业务系统类型,进行安全域划分,以实现不同安全域的独立化、差异化防护;
(3)等级防护。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等级保护为基本出发点进行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并参照国家等级保护基本要求进行安全防护措施设计;
(4)多层防御。在分域防护的基础上,将各安全域的信息系统划分为边界、网络、主机、应用四个层次进行安全防护设计,以实现层层递进,纵深防御。
安全防护设计
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按照边界安全防护、网络环境安全防护、主机系统安全防护、应用安全防护四个层次进行防护措施设计。
(一)边界安全防护
边界安全防护目标是使边界的内部不受来自外部的攻击,同时也用于防止恶意的内部人员跨越边界对外实施攻击,或外部人员通过开放接口、隐通道进入内部网络;在发生安全事件前期能够通过对安全日志及入侵检测时间的分析发现攻击企图,安全事件发生后可以提供入侵事件记录以进行审计追踪。
边界安全防护关注对进出该边界的数据流进行有效的检测和控制,有效的检测机制包括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IDs)、对流经边界的信息进行内容过滤,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网络访问控制、入侵防护、虚拟专用网(VPN)以及对于远程用户的标识与认证/访问权限控制。上述边界安全防护机制与其它层面安全措施可协同使用以提供对系统的防护。
信息系统边界归为信息外网第三方边界、信息内网第三方边界、信息内外网边界、信息内网纵向上下级单位边界及横向域间边界五类,安全防护设计见表2

(二)网络安全防护
网络环境安全防护的目标是防范恶意人员通过网络对应用系统进行攻击,同时阻止恶意人员对网络设备发动的攻击,在安全事件发生前可以通过集中的日志审计、入侵检测事件分析等手段发现攻击意图,在安全事件发生后可以通过集中的事件审计系统及入侵检测系统进行事件跟踪、事件源定位以发现恶意人员位置或及时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防止事件再次发生。
网络安全防护面向企业整体支撑性网络,以及为各安全域提供网络支撑平台的网络环境设施,网络环境具体包括网络中提供连接的路由器、交换设备及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所引入的安全设备。安全防护设计见表3。
(三)主机安全防护
主机系统安全的目标是确保业务数据在进入、离开或驻留服务器时保持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采用相应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手段阻止未授权访问,采用主机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技术确保主机系统的安全,进行事件日志审核以发现入侵企图,在安全事件发生后通过对事件日志的分析进行审计追踪,确认事件对主机的影响以进行后续处理。
主机系统安全防护包括对服务器及桌面终端的安全防护。服务器包括业务应用服务器、网络服务器、WEB服务器、文件与通信等;桌面终端是作为终端用户工作站的台式机与笔记本计算机。安全防护设计见表4。
(四)应用防护
应用安全防护的目标是保证应用系统自身的安全性,以及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互时所传输数据的安全性;在安全事件发生前发现入侵企图或在安全事件发生后进行审计追踪。
应用安全防护包括对于应用系统本身的防护、用户接口安全防护和对于系统间数据接口的安全防护。安全防护设计见表5。

安全防护实施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涉及到系统定级、现状测评、安全建设改造方案编写及实施、等保符合度测评、备案等工作。依据《信息安全技术一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22240-2008)开展定级工作,定级结果报政府主管部门审批确认。现状测评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测评结果作为安全建设方案编写的主要依据。安全域是安全防护总体架构的关键环节,是方案制定的关键内容之一。
管理信息大区划分为内网和外网,内网部署为公司内部员工服务的系统,外网部署对外服务的系统。安全域是由一组具有相同安全保障要求、并相互信任的系统组成的逻辑区域,同一安全域的系统共享相同的安全保障策略。按照等级保护的思想,安全域按照“二级系统统一成域,三级系统独立分域”原则划分。将等级保护较高的三级系统按独立的安全域进行安全防护,以实现三级系统的独立安全防护,将所有二级系统作为一个安全域进行安全防护可降低成本。定级和安全域划分见表6。
限于篇幅,系统建设改造方案细节、等保符合度测评等内容不在此赘述。
依照信息系统不同安全防护等级,以安全域为防护主体,对信息内、外网的信息系统开展等级化安全防护,实施边界、网络、主机及应用逐层递进的纵深防御,规范部署基础安全防护措施,全面提高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通过等级保护实施,实现了国家等级保护标准在电网企业的落实完善,形成了适应电网自身特点的防护要求。公司ERP系统(三级),广域核心网络、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调度生产管理系统分别通过了公安部门组织的三级、二级等级保护符合性测评。公司成为浙江省内首家通过等级保护测评的单位,也是电力行业内首家通过地方政府测评的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随着需求改变不断变更,信息安全是一个动态的体系,等级保护建设不是一次性任务,而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