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钟肝穿刺所致胆道出血、肝脓肿及右下叶肺不张一例报告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住院号1255)男,59岁,于1964年1月18日再次入院。主诉乏力、食欲不振、肝区不适。患者于1963年5月患急性黄疸型肝炎。入院体检仅发现肝肿大,上界于右前第5肋间,剑突下5厘米、右肋缘下1.5厘米可触及;脾刚可及。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反复异常增高,消化道钡餐造影及乙状结肠镜检查均为阴性。为进一步确定诊断,经术前常规准备后,于2月23日行1秒钟快速肝穿刺。术中由于患者精神紧张,拼气不好,术后即觉右腹剧痛,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90/50,右上腹肌肉紧张并伴有压痛。当即作腹腔穿刺未抽出任何液体。6小时后胸部透视见两侧横膈运动及位置尚正常,膈角锐利,膈下无游离气体。术后第2~3日曾呕血1,600毫升,伴有黑便,巩膜轻度黄染。经保守治疗后出血控制,一般情况好转。但不久又出现畏寒发热,体温呈弛张型,肝上界移至第4肋间,右季肋下可触及5×6厘米大小、质软之肿块,与肝脏相连,有压痛。X线后前位胸片见右侧膈肌上举至第8后肋。透视下见右侧膈肌运动受限制;右肺下野心膈角处有一半环状阴影,附近有少许条状阴影。侧位胸片所见亦同,并且右肋膈角变钝。周围血白细胞升高至15,400,中性72%,淋巴22%。超声探查肝脏呈密集小微波,波间有液平反射。经支持疗法后逐渐恢复健康。

其他文献
肝炎治疗是一个还没有解决的课题。目前对这个问题认识还很不一致,在这里仅根据我们的临床实践,谈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期刊
我院近2年收治成人伤寒病86例,其中35例并用合霉素和保泰松治疗(保泰松组),21例并用合霉素和激素(激素组),30例单用合霉素(对照组)。本文主要分析三组的退热作用。
期刊
胃癌是临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兰州地区统计其在男性所有器官肿瘤中居首位,女性仅次于宫颈癌和乳腺癌。(兰医学报3∶11,1960.)胃癌发病部位多在胃窦部,且多居其小弯与后壁,其次是贲门区,胃体部较少。尽管近年来诊断技术日趋完善,但由于癌肿病情之隐匿性进展,加之早期病人并无特异之症状与体征,因而临床医师常容易漏诊或误诊,特别是贲门和胃底部癌肿。
期刊
临床治疗和预防各种感染疾患时联合使用抗菌素已较普遍,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本刊邀请了几个单位的同志谈谈他们对联合应用抗菌素的见解、经验和体会。参加笔谈的同志都声明他们的意见还不很成熟,提出来是为了学术交流。本刊组织这次笔谈的目的是:在面对具体病人时不从常规出发联合使用抗菌素,而是在具体分析病情的基础上权衡利弊,再决定是否联合使用和怎样使用抗菌素。故此这些同志的意见是有参考意义的,今综合如下三方面
期刊
伯氨喹治疗间日疟,国内一般采用每天一次的8天或7天连续给药法,但在流行季节未进行全面灭蚊的情况下,此种连续给药方法,治疗后尚不能避免再感染发生。仲崇祜等报告(中华内科杂志13∶515,1965.)在流行季节用伯氨喹合并乙胺嘧啶间歇疗法治疗间日疟现症患者,获得较好的效果。
期刊
传染性肝炎并发肝昏迷者病死率很高,其效比较发生机制尚未阐明,治疗措施亟待进一步探索。本文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5例患者的治疗问题作初步分析讨论。
期刊
苯甲异恶唑青霉素(5-methyl-3-phenyl-4-isoxazolyl Penicillin)(以下简称为青霉素P12)国内于1963年初由化工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试制成功,已开始试用于临床。现就我们对青霉素P12所进行的临床试用结果、在机体内吸收排泄情况及其对致病菌的抗菌作用作一总结报告。
期刊
过去我院遇到极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极重型乙型脑炎)所致呼吸衰竭的病人,就动员病人家属转院治疗,留院治疗者也全部死亡。1965年以来,我们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解放了思想,打破了框框,认真地总结了以前抢救失败的教训,同时吸取了有关呼吸衰竭抢救成功的经验的报道,对8例极重型乙型脑炎所致呼吸衰竭的病人,试用大剂量阿托品并用山梗菜硷配合综合疗法进行抢救,结果7例治愈且无后遗症,1例死亡,现将抢救成功的点
期刊
氯化苦(Chloropicrin)即三氯硝基甲烷(CCl3NO2)是一种农药薰蒸剂。我两院分别收治急性中毒各一例,今报告如下。
期刊
自1963年起,我们两院合作单用针灸治疗急性典型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共402例。三年来的实践证明,针灸治疗菌痢的疗效可以肯定,而且符合化钱少、治好病的要求。我们深深体会到,这些成绩的取得,并不是在技术有什么高明之处,而是突出政治、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结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