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阳光干练的大女孩

来源 :八小时以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dai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瑞,一个不怎么被人熟知的娱乐圈中人,
  最近是因为参演了纷争不断的《孔子》才开始被人注意。
  这个外形并不出众的而立之年的女人,
  不知会不会因为这部广受关注的电影而在演艺之路上风光起来。
  
  采访陈瑞的地点定在了一间临街的咖啡厅,午后温暖的阳光透过落地玻璃窗,打在这个精致的女人身上。窗外经常有三三两两的行人走过,有些人认出了陈瑞。于是,我看到了一张张诧异、惊喜、兴奋的脸。每每这时,陈瑞都会以友善而诚恳的笑容点头示意。有些人随即走进咖啡厅,坐在较远的地方注视着这里发生的一切。对于影迷签名或合影的要求,陈瑞都一一满足。你甚至无法将眼前这个一身休闲装的美丽女人与“老板”或是“明星”这样的字眼联系起来,大方得体的笑容永远标志性地挂在脸上,让人感到轻松惬意,目光中流露出的真诚与童真更时时感染你。
  
  机缘巧合参演《孔子》
  
  采访顺理成章地从《孔子》的热映开始,“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的电影中最棒的之一,不管是剧情还是故事背景,抑或是演员们的演技,都很棒。”自信满满的陈瑞向来如此,做事做到最好才是目标方向。能够参演这样一部明星云集的大制作电影,对于像陈瑞这样的女孩子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幸运总是垂青有准备之人。“我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我把每一个机会都看成是一种恩赐。与发哥、周迅这样的大牌明星合作,真的非常开心。更要感谢胡玫导演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02级表演专业的陈瑞,演艺事业并非顺风顺水。演员这种高风险的职业,章子怡似的神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即便像陈坤、黄晓明、周迅这样的大牌明星,也都是在毕业后摸索数年,才逐渐走上正轨的。回忆起那段日子,陈瑞说:“这段过程一般都是痛苦而漫长的,前景比较模糊,目标遥遥无期,容易令人纠结在坚持与放弃的两端。”
  陈瑞在《望族》中就跟导演胡玫有过合作。此次《孔子》在筹备期间导演又找到了她,邀请她出演孔子女儿一角,因为导演觉得她跟发哥长得有一些神似的地方。碰到好的角色,能不能完美诠释就要看演员的演技了,对陈瑞来说,这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我觉得这个角色和我生活中几乎扯不上什么关系,因为时代和环境不同,所以人物的想法和性格也会不一样。这个角色是个把家庭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人,那个时代女人的地位相对是比较卑微的,凡事都要讲规矩,拘泥于细节的那种。而生活中的我却是比较随性和开朗,大大咧咧的。”
  每一个角色都是一种不同的人生写照,可能是人物层次不同,也可能是人物的年代不同,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特点。作为演员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体验,挑战自我,勇敢地去接受不同的考验,这就是一个好演员应具备的素质。孔子和儒家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对于一个新人,出演这样的历史题材,陈瑞坦陈压力很大。“刚开始是有压力的,毕竟我太希望能够把这个角色演好了,还原孔娆的点点滴滴。”
  谈到与发哥合作的感受,陈瑞表示,“大家在一起的时候都很融洽随和。发哥在片场常常会指导我们一些技巧,尤其是后辈。更重要的是他常常训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演员。我自己也很崇拜他”。陈瑞的好脾气在圈子里是公认的,每个与她接触过的人都可以和她成为朋友,甚至连发嫂也是,她用她特有的亲和力感染着大家。
  
  在演员与老板中穿行
  
  对于陈瑞身边的人来说,北京修身堂的老板也许是他们更为熟悉的TITLE。陈瑞的办公地点坐落于北京最为繁华的国贸附近,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白领如云,这似乎在表明着这位年轻女老总于商场上的成功。
  一个偶然的机会为陈瑞迎来了自己的另一重身份——修身堂内地合伙人、股东之一。在修身堂工作的经历,使陈瑞懂得了如何与人相处,更积累了很多做人做事的经验。“周围的人会对你的影响很大,张玉珊和杨小娟都是真正做事的人,所以这两年里我可以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进步,尤其是心态上的。以前我是一个特别直接的人,脾气不好,尽管是好心却经常得罪人。现在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都会考虑一下再行动。”修身堂的工作经历,使陈瑞不仅收获了另一份成功,更收获了谦虚、淡定和永不放弃的人生态度。
  谈到如何看待自己的双重身份时,陈瑞说:“我是学表演的,演戏是为了让自己学有所用,这也是现在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我可以在戏里去体会生活中遇不到的生活。我把演戏当第一职业。至于经商,那是我的副业。”
  作为女人,陈瑞拥有了成功的事业、坦荡的星途。对于感情,陈瑞坦陈目前还没有男朋友。“我觉得感情的事是从古至今最难说清的事儿,不要太过强求,一切顺其自然,缘分到了,自然会有一段顺风顺水的感情,我是这么理解的。对未来的另一半我希望是一个能跟我有共同话题,能相互扶持守望的人就好。”
  射手座的陈瑞,似乎具备了这个星座所能赋予女人的最大能量。她喜欢空间开阔的运动,喜欢富于想象力地活着。因此,做演员成了她的首选;她天生多才多艺,又具备出众的管理能力,因此,当老板成了她的副业。令很多人羡慕不已的两种职业,在她身上竟然神奇般地合二为一。谈到对未来的规划时,陈瑞说:“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多拍戏,多拍好戏,磨砺自己。”这个身兼多重身份的女人,不但没有感到疲惫,反而已经准备好插上翅膀,飞向梦的彼岸。
其他文献
如果我爱一个人,我会用全力去爱,也要她这样爱我。若她不再爱我,我会选择离开。事业金钱我都可以不要,我要一个人真正爱我!  冬日的暖阳温情脉脉地倚在碧空,全无异象。  要好的一位朋友忽然在走廊拉住我:“告诉你一个吓人的消息。”这不是个八卦的主儿,这样的开言方式比较罕见。“R离婚了!”我被惊着了,但仍镇定地翻了翻眼,顺便转了转脑子,想找出这新闻背后的真相。“为什么?”“据说是外遇!”  我有点怀疑这消
期刊
“冰女”群体诞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隐蔽在家中或职场,是被人们忽略的群体。  被称为“冰女”是因为她们不相信真、善、美,压抑了人性中最初最纯最真的情感诉求——爱的诉求。  她们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对亲情淡漠,对爱情怀疑,对友情功利。    我是一个人长大的  人物:叶重(化名),26岁,自由写手  她在经济实力雄厚的家庭中长大,两个哥哥明争暗斗,爸、妈冷战不断,这个以金钱主导一切的家庭没有带给叶
期刊
网上晒幸福    一位准妈妈散步到小区内的幼儿园活动场,双手抱着超级大肚子,面对着镜头幸福微笑。原来,她是要把孕照发到网上,去晒自己的幸福快乐。  网络的发达,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公众的焦点,博客、空间、论坛,都是80后准妈妈幸福的晒台。她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把自己的孕味照上传,没等宝宝出世,就迫不及待地和大家一起分享喜悦。那诱人的大肚肚,秀的就是美丽,晒的满是幸福。    个性和品位    一些8
期刊
三十而立,正值80后们陆续走到结婚生子的年龄时,他们赶上了超高房价和生活高消费的快节奏年代,生活负担已经重重地压在他们肩上。在生育问题上,他们内心便开始产生了生与不生和选择孩奴还是丁克的纠结。个性张扬的80后们,正在原本传统的生育世界刮起一场革命风暴。    丁克与被丁克    “三个人的世界太拥挤,两个人刚刚好!”“一生如白驹过隙,何必给自己徒加烦恼。”丁克实在无需用滔滔不绝的长词来解释自己的选
期刊
旧日深闺无人识,而今秀场处处见。孩子像一张白纸,母亲就是在这张白纸上挥毫泼墨的人。很多80后妈妈渲染这张白纸的方式,就是大胆地将时髦的宝宝们推到聚光灯前尽情展现。    宝宝靓照    在QQ空间与博客中,80后妈妈不会错过任何晒宝宝的机会。宝宝生活照、明星照甚至“艳照”,一股脑儿地被80后妈妈们放到了网络上,大晒特晒。梦梦为自家宝宝制作的QQ动感影集十分用心,还加上了温馨的背景音乐和幽默的旁白。
期刊
曾经的新新人类,如今也已三十而立;曾经的黄毛丫头,如今也已纵横职场;曾经的花季雨季,如今也已生儿育女。唯一不变的是80后女性崇尚时尚、前卫、个性的风范。有人担心,“80后”不会教育好孩子;有人戏称,“80后”的任务就是制造“08后”。“80后”妈妈宣言:“我是辣妈我做主!”    天长地久宝宝    2009年9月9日,三九重逢,天长地久,被民间认为千年一遇的吉日。很多80后准妈妈们选择这天让宝宝
期刊
25岁那年,在自己不太白但无比光滑的脸上发现了第一道皱纹。瞬间花容失色,仿佛灾难突然降临。一口气儿买了数千元的膏膏、霜霜、水水,不厌其烦,一层层糊到脸上。躺在美容院的床上,一遍一遍问美容师:现在开始保养还不算晚吧?皱纹能消失吧?无比渴望能从美容师那里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女人,终究是会害怕衰老——无人能免俗。  知道了什么叫假性皱纹,知道了要在什么时候做水疗补水,知道了要吃什么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为
期刊
自古以来,国人就非常重视起名。作为改革开放年代出生、成长的一代人,80后妈妈颠覆传统,观念开放、前卫,热衷于追求个性化。在给自己孩子起名字的问题上,她们的“无厘头”和“搞笑”神经也在无限发挥。    取名之争    爸爸姓许,妈妈姓钱,于是他们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就成了“许多钱”。且不说夫妻二人的满意度,朋友们首先对这个名字赞不绝口:“这名字意头好,有个性,过目难忘!”  钱先生与妻子郑女士为几个月后
期刊
别以为剩女都是因为条件不好“剩下”的,要不要借你一双慧眼,看清楚在家里憋屈着多少媚颜如花、前凸后翘的潮女浪妹?我那大学同学、昔日班花今日残花刘俏俏就是剩女,属于虽剩犹胜的。  俏俏长得像蜗居里的郭海藻。用编剧六六的话说,这小三的长相一定要男人一见想保护,大婆一见想欺负,很楚楚可怜的那种。俏俏完全符合上镜条件。  俏俏的初恋是在我们宿舍全体女生艳羡的目光下,完成了大一预备大二开始大三高潮大四结束四步
期刊
现在的年,越来越冷清,除夕前还有点忙碌要准备些东西,除夕开始就会一路寂寞,不知道有什么好热闹的。  小时候的年,却是热闹的,村子里每年过年时会请戏班子来唱一出出大戏,一般请的都是唱越剧或沪剧的,唱的都是些烂熟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初一开锣,一直唱到十五元宵。  那时候戏台一搭好,戏班子一到,还没开锣时,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奉着父母之命把家里的椅子凳子搬到场地前占位子。不消一刻钟,那各种各样的椅凳可以把场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