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2 cm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病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ing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直径≤2 cm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为指导个体化治疗及随访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诊治的475例直径≤2 cm乳腺癌患者,收集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曲线法和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

结果

发病年龄≤40岁(P=0.000)、腋窝淋巴结转移(P=0.000)、组织学分级为3级(P=0.013)与5年无病生存率呈负相关;发病年龄≤40岁(P=0.000)、腋窝淋巴结转移(P=0.000)、组织学分级为3级(P=0.012)、雌激素受体(ER)阴性(P=0.035)与5年总生存率呈负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40岁(HR=3.249,95%CI:1.514~6.974,P=0.002)、腋窝淋巴结转移(HR=3.177,95%CI:1.695~5.953,P=0.000)是直径≤2 cm乳腺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年龄≤40岁(HR=5.006,95%CI:2.013~12.449,P=0.001)、腋窝淋巴结转移(HR=4.461,95%CI:1.948~10.218,P=0.000)、ER阴性(HR=2.612,95%CI:1.092~6.246,P=0.031)是影响直径≤2 cm乳腺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发病年龄≤40岁、腋窝淋巴结转移、ER阴性是影响直径≤2 cm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对于这部分患者应加强综合治疗和随访。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两种细胞间黏附分子EpCAM及E–cadher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PV 6000非生物素法检测EpCAM及E–cadherin在9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24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中的表达。结果(1)EpCAM在24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病例均呈一致胞膜表达,在9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均有胞质表达100%(91/91),其中36.3%(33/91)同
期刊
期刊
目的寻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肺腺癌的组织学特征。方法按照2011年国际肺癌研究学会、美国胸科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发布的肺腺癌国际多学科新分类的标准,对72例手术切除肺腺癌标本进行组织结构分类。同时还按照肺腺癌细胞形态的特点进行分类。分析不同类别与EGFR基因的突变的关系。结果72例肺腺癌患者突变率为35/72(48.6%)。突变类型以19del和L858R为主,两者合计共占总突变例
目的分析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与雌激素受体(ER)表达的相关性,探讨其在ER阳性乳腺癌中的作用。方法用Western blot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乳腺癌细胞MCF7、SKBR3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中Runx3蛋白和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13例乳腺癌组织中ER和Runx3蛋白表达,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MCF7、SKBR3
目的探讨类表皮生长因子域7(EGFL7)对内皮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以人微血管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构建EGFL7过表达载体,转染入细胞。应用即时定量PCR法检测EGFL7 mRNA表达水平及Western blot检测EGFL7蛋白表达水平。分别采用划痕实验法、Matrigel法观察EGFL7对内皮细胞迁移及血管生成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内皮细胞转染EGFL7过表达载体和空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