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jhurfd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国历史上,家教是促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对基层社会治理起着有益的作用。如今,吸收借鉴古代家教在传承主流价值观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更好地发挥家教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意义。
  传承家训:主流价值观的通俗化。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家庭内部施教,最主要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家训大都是训主结合个人成长生活经历对人伦亲情、世道人心、社会变化做的深入阐述,说理透彻明了,读来亲切可感。历史上的很多家训,不仅对训主一家一时产生了影响,且还泽被后世。
  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誉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家训专著,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看出,文人士大夫著训立说的主要用意和家教的基本内容,也为后世家训树立了样本。清人王钺曾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整体看来,《颜氏家训》体现了进德修业的理念、知行结合的家教方法、重教崇化的价值诉求,对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遵行家礼:主流价值观的日用化。古人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把学礼、尊礼看作人立身处世的重要依托。家礼是传统中国人优良教养的载体,我们常说一个人教养好,是与家庭范围内遵礼行礼分不开的。家礼的内容不单涉及家庭成员行为处世的言行要求,还对家庭生活中的冠、婚、丧、祭等事宜的具体开展、实施做出了仪式化的要求,说明了相关的程式和具体操作规仪,这也是家礼中最主要的内容。古人制定家礼,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落实“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和“纪纲人道之始终”,即夯实人伦亲情。古人认为要使人伦亲情和谐有序,就需从家庭生活中的点滴言谈举止入手,通过时常练习行为规仪,方能做到临事自然应对。对整个社会而言,千千万万家庭遵行家礼,有助于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起到化民成俗的作用。
  古代家禮文献中,朱熹所著的《朱子家礼》久负盛名,将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礼教做了全面总结和说明,是家礼教育的集大成,影响早已超出家庭。
  制定家规:主流价值观的规约化。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是古人制度化的家教方式,是硬性的伦理规范。在古代,制定家规的人多半是文人士大夫、饱学之士、士绅乡贤,他们大都是社会的精英,也都受过主流价值观的教育熏陶,他们在制定家规时,自然都遵循传统的纲常伦理,将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家规的制定当中,这使得“家法必遵国宪,方为大公”成了家规的显著特点。实际上,这种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的做法,也起到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的作用。家规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违反家规的言行做出惩戒性的规定,以教育家庭成员改过迁善,起到警示作用。“不孝不悌者,众执于祠,切责之,痛责之。”家规影响所及是细致入微的,有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不能企及的作用,较为直接地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下潜到千家万户。
  历史上,有“江南第一家”之称的义门郑氏,其《郑氏家规》被视为古代家规典范。该家规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制定了具体的惩戒措施,即便是一家之长,违背规定也不能例外。该家规还特地要求入仕为官的子弟“须奉公勤政,毋蹈贪黩”,规定了义学的设置等相关事项,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正因此,郑氏一门在家规的约束下,取得了突出的治家成效,屡屡受到表彰,其家规也影响深远,为后来的家规提供了或直接或间接的借鉴。
  (摘自王永祥《家教传承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历史经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家训专著,因清人王钺的推崇而得以广泛流传。
  B.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一般在训主家庭内部施教,其他家庭不可抄袭。
  C.古代家礼既有对个体行为处世的言行要求,也包括了一些重大事宜仪式化的要求。
  D.为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家规的制定者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家训、家礼、家规三个角度阐述了古代家教内容与主流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B.文章第二段围绕家训的内涵探讨了家训对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促进作用问题。
  C.文章论述中以《颜氏家训》《朱子家礼》《郑氏家规》的巨大影响为论据,具有说服力。
  D.文章从历史出发,旨在为当前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显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训、家礼、家规不仅对古人治家有帮助,对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也起了有益的作用。
  B.遵行家礼既是个人教养的体现,也有助于夯实人伦亲情,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
  C.家规大都是由家族中受过主流价值观教育熏陶的精英人物制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D.家规能直接对违反家规的言行做出惩戒,因而对家庭成员的作用比法律、道德更大。
  二
  在人类文学艺术的宝库里,喜剧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俄国思想家巴赫金就说过:“一切真正伟大的东西,都应包含有笑的因素。”
  当前,喜剧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形态。电视娱乐化浪潮此起彼伏,不少电视栏目以“快乐”“欢乐”“喜剧”冠名,综艺娱乐节目成为全国各大卫视比拼实力的主战场。喜剧电影日趋繁荣,近年更有电视、电影联姻诞生的“综艺喜剧电影”。在戏剧演出市场,喜剧颇受观众青睐。此外,各地方言喜剧市场红火、风格各异的喜剧脱口秀的流行、喜剧小品的持续实践与探索,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喜剧艺术奏响了这个时代的喜剧大合唱。
  不过,当下的喜剧发展也是问题丛生。各种搞笑、逗乐、嬉闹,都被视为喜剧,将喜剧等同于娱乐,喜剧成了一个容纳所有娱乐形式的大箩筐,搞笑的东西都往里装。当今时代,喜剧的处境非常尴尬,有些所谓“喜剧”,实际是闹剧而已,甚至为了逗乐而陷入低俗愚乐。喜剧被扭曲、被矮化,喜剧因戴上了名缰利锁而失魂。何谓喜剧之魂?乐观自信、理性超脱、自由狂欢的喜剧精神乃是喜剧之魂。   伟大的喜剧艺术作品一定是喜剧精神高扬的作品。以戏剧为例,中外戏剧史上,真正优秀的戏剧作品,要么悲剧精神强烈,要么喜剧精神鲜明。而优秀的正剧也并非悲喜调和、不悲不喜,而是悲喜交融、有喜有悲。而当代不少所谓的“喜剧”作品,则多是不喜不悲、平淡寡味的平庸之作。
  数年前,哲学家俞吾金曾断言,一个“以喜剧美学为主导性审美原则的时代已经悄然来臨”。当今时代,人们需要通过喜剧的笑声来稀释沉重、抵抗孤独、化解焦虑。喜剧是嘲讽愚陋、抨击邪恶、褒美贬丑、祛邪扶正的艺术。喜剧就是以理性的精神、敏锐的眼光、智慧的头脑、批判的视角审视纷繁复杂的现实人生,让人对自己的存在及其周围的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能够以“轻松、幽默和爽朗”的乐观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
  一部喜剧艺术史证明,那些贴近现实人生、传达民众心声、针砭时弊、鞭挞邪恶、追求真理、维护正义、充分高扬起喜剧精神的作品,是老百姓乐于接受的。可是,多年来,已经很难看到这种精心构思、发人深思的喜剧作品了。有追求轻松效果、浅薄庸俗的滑稽笑剧,却缺少从心灵深处汲取的智慧;有对历史的随意篡改和戏说,却失去了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和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勇气;有“巨无霸”式的大制作,却没有灵魂的大震撼。
  当代的喜剧精神内涵容易被一种肤浅的现世观念和欲望的快乐原则所取代。如果将喜剧等同于平庸浅薄的逗乐、搞笑,那将是喜剧的矮化和异化,是喜剧的悲剧。真正的喜剧是理性和智慧的产物。果戈理曾指出,真正喜剧的笑,“不是那种由轻松的效果、浅薄的俏皮话和滑稽的双关语引起的笑,也不是那种让社会上的俗众开心的笑……而是那种像通了电流一样,使人精神焕发的笑,它是情不自禁、毫无拘束、突然间直接从被智慧的强烈闪光触动的心灵里爆发出来的,是由平静的愉悦产生的,只有具备很高的智慧才会发出这种笑”。当代民众所热爱的喜剧正是那种贴近民间、直面现实、嘲讽邪恶与丑陋、维护真理与正义的喜剧。只有这样的喜剧才会是出自智慧的心灵,并能产生犀利的嘲笑和沉思的微笑。
  (摘自胡德才《平庸浅薄的逗乐是“喜剧”的悲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国各大卫视的综艺娱乐节目都以“快乐”“喜剧”等冠名,进行着实力的大比拼。
  B.剧作家过度追求名利,视各种搞笑、逗乐、嬉闹为喜剧,使喜剧陷入了低俗愚乐。
  C.使人对自己、对环境保持清醒认识并能乐观地面对生活考验,是喜剧应有的功能。
  D.真正的喜剧不追求轻松和滑稽,而应针砭时弊、鞭挞邪恶、追求真理、维护正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层层深入地论证了平庸浅薄的逗乐是“喜剧”的悲剧。
  B.文章第二段陈述电视娱乐化现象,深刻地揭示了当今喜剧文化被严重扭曲的现状。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指出喜剧艺术作品应当高扬喜剧精神。
  D.文章引果戈理的话解释何为真正喜剧的笑,表明真正的喜剧是理性和智慧的产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喜剧文化作为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形态,促使综艺喜剧电影、各地方言喜剧等喜剧艺术共同奏响了这个时代的喜剧大合唱。
  B.人们看喜剧多是要稀释沉重、抵抗孤独、化解焦虑,但喜剧不能止于逗乐,还须嘲讽愚陋、抨击邪恶、褒美贬丑、祛邪扶正。
  C.若缺乏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和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勇气,即使巨无霸式的喜剧大制作,也会因没有灵魂而无法被广大观众认可。
  D.只有高扬起喜剧精神,不让其内涵被肤浅的现世观念和欲望的快乐原则所取代,喜剧才能产生一种可以令观众精神焕发的笑。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