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模式”化教学之见解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yche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正在进行教育改革,推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创建了“三七三”教学模式。很多教师特别是语、数、外教师都参与到这场教学改革中,并且在学校的指导下积极行动,学校也为此提供了很好的教改平台。学校组织了较多的这种模式的示范课、观摩课,还督促各教研组进行这种模式的理论学习。教师改变了以往那种“主要角色”的面貌,还课堂以学生。我感觉到课堂上确实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合作学习的品质;锻炼了学生们的勇气、表达能力等,教师在课堂上比较轻松,主要负责者组织引导等。但是,感觉课堂只解决了表面、肤浅的知识学习,缺乏深度,也无时间“深化”。特别是理、化课,因为我校学生基础薄弱,又没有足够的学习资源,虽有课本,但课本编写简单,自主学习效果很不好,影响到后续教学进程,教学效率比较低。虽然我们的教育不一定是让学生学习“深层次”的知识,可没有深度会导致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或者愿望学习的学生的不到满足,长此以往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思维惰性。而那些学习能力较弱和基础薄弱的学生也限于死记硬背学习知识,未必真正理解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思维素质不高,“学困生”的转化收效甚微。这一点理科教师们已经深有感触了。
  地、市教育部门也组织了各类公开课,不管教学内容适不适合都要求用所谓模式教学,看形式,不看实质,否则不予评比。当然模式是教学改革的载体,但是套用了模式就是好课吗?课好不好关键在于学生有所获,思维是否得到冲击和洗礼。学生听课也是在学习,焉知学生没有因为听而得到思维启发从而去思考问题?实际上老师讲授知识时加入自己的“悟”比学生自己看课本或资料得到知识更高效一些,传统教学不就是主要通过讲授培养出那么多“名人”,而现在的教育又培养出多少真正有才华的“名人”?
  英国思想家怀特海说“教育培养人是个极其复杂的题目……对于这个问题只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那就是绝对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的模式。”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对象,怎么可能用同一模式来套呢?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世上也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从教育的本质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节课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班级、每个学校也是独一无二的。真正意义上的理想课堂应该是一师一模,一课一模,而不是某种模式的永久使用或长期使用,学生都喜欢新鲜的。优秀的教师都善于变化花样(方法和模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用一种模式上课,时间一长谁都会烦,只会造成课堂效率低下。那么希望通过一种模式的推广提高课堂效率只能是缘木求鱼,因而过不了多久学生会不买账。
  教育的本质是成长和解放,教育应该让人获得更多的自由而不是更多的精神枷锁,过分强调模式会让教师的思维变的固化、呆板,其个性被磨灭,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解放;没有教师教育的自主权,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曾说:“大家都用一个模式,会出现什么状况?”标准化的教师就无法张扬个性,个人的才华和潜能自然也就显示不出来,我们很多中青年教师很有才华,但是被框住了,潜能发挥不出来,因为一个模式定型后,就是死水一潭了。虽然学校有随着课改的深入,时机成熟时“去模化” 计划,但课改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漫长的推进模式化教学中,造成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消失殆尽,教师的又一轮“惰性”又怎么解决?
  改革是必须的,但人绝对不能用模式来培养,学校进行统一性的教学改革,其用意很明确: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和发展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摆脱慵懒,积极创新和思考。但是强调用一律模式是在强迫人人认同遵循同一观念与行为,并没有内化为教师自觉的行动,它本身就不符合教育规律,我们需要的视角是主动搞教学改革,改革建立在自己的爱好之上,这样的改革才能有勃勃生机,教师的发展才能有活力。我们应该探索适合每个人的教育,为发现每个人的潜能改革教学方式,我们老祖宗的“因材施教”永远不会过时,我们千万不能丢掉。学校领导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创造良好的改革平台,培养教师改革的兴趣,给教师以改革的动力,以实际行动和政策大力支持改革,鼓励改革。呵护改革。对教师选什么样的模式尽量少介入或不干预,除非教师的教育偏离了教育目标,违法乱纪,损害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权益。对模式多一些理性的学习和推介,否则反而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我国法律和法规已经赋予教师专业自主权,因而多创造机会让教师多参与培训学习,集“百家之长”,自主选择适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或方法更有利于教育教学。对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理念和做法值得教师们借鉴,作为教师必须要有改革的意识和行为,不断学习各种教学模式的精髓用于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探索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来。
  收稿日期:2013-08-18
其他文献
【摘 要】探究性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首要条件,同时改革旧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使创新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发挥,要求教师把握好最佳的教学方法,这样能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最佳。  【关键词】教学;探索;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通过义务
期刊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激发主观能动性  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在口算、笔算教学中,一开始就把学具引入课堂,使学生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我首先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小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还是一种“玩具”。当他们得知 这些学具可以帮助学好数学
期刊
【关键词】数学;生活;实际;经验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社会生活的鲜活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于教材以新的内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用数学知识较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
期刊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 。因此,作为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去学,以学为乐。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 运用教学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上教师的招式,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教育科学和艺术的具体反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点燃学生们兴趣的火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主动学
期刊
【摘 要】孩子们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激发起他们的兴趣,给他们自由表达的空间,再加之正确的引导,优美的语言就会出自他们的心中,精彩的文字就会出自他们的笔下。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低年级;写话;起步  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迈向写作之门的脚步刚刚抬起,怎样使他们喜欢写话,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写话训练呢?《语文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学生提出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给我们语文老师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研究的领域。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理论,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才能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实效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此,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如何选择较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正成为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活动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  【关键词】新课改;活动讨论法;思想品德;应用价值  尽管我国提倡教改已经很多年,但目前从小学到大学以至继续教育实行的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发展学生能力的要求,因此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国内外越来越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此契机下,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哪些教学方法是好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如何?本文想围绕这几个问题介绍一点情况,并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1.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们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方
期刊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一定的认识论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所采取的途径、手段和方式,以及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方式。它在学生获取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教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
期刊
汉语字词难度大、数量多,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积累。初中语文课是一门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在思想情操上受到良好熏陶的课程。祖国语言文字是思想情操的载体,词语教学没有落实好,尤其是词语作业不作适中处置,思想情操的熏陶必将受到影响。同时,无论是阅读、写作训练,还是听说训练均以词语训练为基础,没有掌握相当数量的词汇,要进行各种能力训练,收效都将会甚微。  1. 当前词语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