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激趣法

来源 :科学导报·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ah_z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语有:“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认识到:只有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精彩导入
  课前导入,把学生从下课的兴奋状态中引入课堂学习中来,而精彩的导入,能够使这个过程缩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采用如下方法:
  (1)故事导入。一则精彩的故事,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很快从下课的兴奋状态进入故事,从而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如我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我给学生讲述了《远东朝鲜战争》的内容,学生们被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感人肺腑的思想品质所感染,很快地进入了情节,进入课文学习。同时,我还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题目,让他们做好准备,在上课时绘声绘色的演讲,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兴趣。
  (2)设疑导入。抓住学生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也会很快的进入课堂学习。如在教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学生就课题提问:鲁提辖为什么打镇关西?鲁提辖怎样打镇关西?打得怎么样?自己提问,更能增强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3)动画导入。MTV集视频展示、动画放映、音乐播放于一体,让学生多感官接受信息,现代科技的强大吸引力使学生兴趣大增。如我在教授《听潮》时,先播放著名歌唱家邓丽君的《海韵》,澎湃的大海、汹涌的海潮吸引了学生,也有助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降低课文难度。
  (4)诗词导入。诗歌、雅词、名言、以其精炼的语言、蕴涵的哲理、丰富的意境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适当的加以运用,一定会深深的吸引学生。如我在教授朱德《我的母亲》时,让学生背诵孟郊的《游子吟》,学生很快地沉浸在孟郊所创设的情景之中。随之转入课文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我经常让学生在课外搜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诗词、名言、美文。
  (5)情景导入。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事情发生,抓住这些事情,发掘出它们的深意,而进入课堂的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好的导入能让学生如沐春风般坐在课堂。
  二、激趣过程
  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成功。只有很好地激活了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显著,我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采用如下方法,以激活课堂。
  (1)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书的益处。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多书,书读多。我常常采用范读、听读、品读、默读、速读、赛读、背读、分角色读、分组读、自由读、反复读的方法,或选取几种,或整体反复,以激活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写。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很注意学生“写”方面的训练。经常采用改写(如将诗歌改为散文、将长篇改为短篇、将文言改为白话;将课文改为课本剧、同题改写、创境改写等)、续写(如续写开头、续写结尾等)、扩写(扩写故事、扩写情节、扩写细节等等)、仿写(仿写词语、仿写句子、仿写段落、仿写全文、仿照语言、仿照思路、仿照题材等等)的方式训练,学生在训练中走进了课文,加深了理解,锤炼了语言、锻炼了思维、提高了技巧、获得了能力、培养了兴趣。
  (3)说。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说”的练习,只有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大胆地说、尽情地说、反复地说,学生才能在“说”的过程中感受语言、运用语言、找出规律、得到提高。我常常让学生说重点、说难点、说疑点、说美点。让学生依据不同的课文,说它的语言特点、表现形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4)演。课堂教学的活跃,在于教师不断地增添日常教学的“花色品种”。让学生依据不同的内容,分角色进行表演,在表演中进入课文,在表演中创造发挥,从而使课堂活泼有趣。如我在教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学生们兴致勃勃,很是练习了一段时间,表演起来绘声绘色,极其精彩。与此同时,我还经常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影像资料供学生观看、供学生利用,以此来提高表演技巧。
  三、巧设结课
  如果说一节完整的语文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那么结课就是散文的高潮,当为精彩之笔;它既是本文教学的一个总结,又是课内向课外延伸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很注重这每节课的 5分钟。常常采用如下方式:
  (1)回顾型。学习完了一节课文,对这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本节课你所授课程的要点。让学生回忆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运用了哪些知识和能力。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整个体系有了清楚的了解,从而增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启示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名篇,给读者许多深刻的启示。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让学生谈谈读了本文后的感受,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如我在教授《观潮》时,问学生从本文得到了哪些启示,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自己的想法,阐述不同的观点。我一一给予肯定。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教学,又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又一高潮。
  (3)设疑型。一些经典名作往往是百读不厌的作品,其深意远非一节课能够完全理解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依据课文,设置疑点,启发思维,大胆想象,掘出深意。我教授《狼》这篇课文,结课时我让學生思考,假如顾野没有麦场,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呢?你又将如何设计情节呢?学生经这一问,投入极大的兴趣,纷纷发表看法,我借此让学生课下整理成文,收效很好。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思考,见笑于大方之家。我深信,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工作者观念的不断更新,现代科技不断运用于语文教学,语文课堂教学会越来越活跃,语文课会真正地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母语课。
其他文献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有效的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常规教学中的四大环节之一便是激情导课。可见,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这一环节不可或缺。导入的目的在于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习动机;能明确学习目的,集中注意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入得当,引到学生的心坎上,引在教材的要点处,才能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取得满
期刊
电场中的导体是应用金属电子论和电场的知识分析导体在电场中的视象,也是电场基本知识的一个应用。这部分知识应该说不难掌握,因都是定性分析相关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知是一个难点,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在运用时总是爱出错,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他们错误主要源于片面性思维,在解决问题时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极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一味只注意电荷的分布和运动情况,而不能自觉利用场强,电
期刊
摘 要: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图导、图解、图练”成为培养学生地图技能的重要方法手段。“图导、图解、图练”也是体现地理图像系统作用的重要途径。“图解”能使学生获得途中隐性信息,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图练”能使学生加深对地理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通过“图导、图解、图练”进行基本功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能够极大的提高课堂
期刊
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要求学生多读。“熟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脍炙人口的古训。它就道出了“读”的重要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阅读。  “读书”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读就是对某一篇文章,经精心揣摩研究,体会其味,理出文章的脉络,把捏作者的思路,透彻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广义的读就是指一切与眼中所见的文字、人、事、物有关的视觉与大脑中枢神经的反应,带有一定的思辨性。如读文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要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这点对我们的教学实效性和便利性非常重要。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可以利用的物理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简要总结如下。  随着信息化教学、网络教学的不断增多,好的实用的教学资源成为急需,学校曾花钱甚至是老师自己花钱买了大量的书籍、图册、光盘。很多老师根据教学问题制作和开发了一些很好的课件、课例,同时还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挖掘的物理教学素材,生活
期刊
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学习,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中单纯背诵、记忆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采取儿童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情优教。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掌握学习策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新课程标准提出:“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期刊
摘 要:如何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饶有兴趣、持之以恒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较好的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应从二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学习需要着手,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二是从外部诱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关键词: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外部诱因  学
期刊
摘 要:副词“还”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极高,本文主要从它的语义特征和语法分布两个方面对其展开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副词“还”;语义特征;语法分布  副词“还”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但是以往对它的研究并不是非常多,而且大都是单纯地从语义层面或语法层面进行分析,可是语义和语法这两个层面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制约的。 在某种特定的语法环境中体现出了什么样的特定语义,想要实现某一种
期刊
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我也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但终究还是“一定要把政治课质量提上去”的意识战胜了我,我深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要想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众所周知,初中生年龄小,知识浅薄,活泼好动,对于一些学科有所喜爱,也有所不喜,而他们大多是偏爱形象思维。为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先要学生了解政治课与其它学科的不同,都知道政治课有两难:其一,就是概念多,观点抽象,枯燥,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