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交易费用角度探讨了中国煤炭交易市场构建的必要性。通过对煤炭交易过程、传统交易方式与煤炭交易市场下交易费用分析比较,得出在煤炭交易市场下交易前、交易中以及交易后的环节以及费用均有所减少,存在交易市场构建的需求,而且市场构建有利于完善煤炭市场机制和功能,理论上具有必要性。
关键词:煤炭交易市场 必要性 交易费用
煤炭行业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能源行业,煤炭价格一直受到众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市场交易价格不透明,交易不公开,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行业大起大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现煤炭产品定价市场化,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煤炭市场的透明度,各地争相建立了煤炭交易市场。但是煤炭交易市场构建是否能够起到上述作用,本文将从交易费用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1 我国煤炭交易过程及成本分析
当前,煤炭交易基本上形成了以燃料公司、煤建公司、煤炭运销公司、煤炭交易市场、港口交易市场为主要载体,以煤炭供、运、需三方为交易主体,以原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交易客体的交易格局。
1.1 我国煤炭交易过程分析。近年来,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国各地区启动了煤炭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目前,山西太原、河北秦皇岛、辽宁大连、陕西西安、河南郑州、广东广州、广西贵港、山东济宁以及北京、天津等地区已经建成或正在筹划建设不同区域的煤炭交易中心。全国统一的煤炭交易中心选址也定于北京。煤炭期货市场也将有所发展。现阶段我国煤炭交易过程体系可分为三部分,即现货市场交易过程、远期市场交易过程、期货市场交易过程。
其中,现货市场交易是以煤炭实物交易为目的的交易。现货市场交易是我国目前主要的煤炭交易方式,并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三级市场体制:煤炭产地交易市场、集散地市场以及主耗煤地市场,煤矿在进行煤炭开采后,直接与需求方进行交易,或者经过中间商等最终进入到需求者手中。
中远期市场交易是通过签订中远期合约的方式,煤炭的交易双方在未来约定的某一个时期进行煤炭实物交割。煤炭市场的供需情况在中远期煤炭交易市场中能够通过煤炭定价得到准确反映,煤炭交易双方可以进行更加完善的信息沟通,对煤炭未来价格的分歧也会缩小。中远期市场交易过程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是煤炭交易发展的新兴模式。
期货市场交易 是指煤炭产品以“标准化合约”的形式完成价格风险转移或投机获利的交易方式。期货交易过程通过期货市场形成价格,可以发现未来的供求信息及价格,为交易方进行套期保值、预测价格,可以对价格过分波动造成的风险进行防范。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不断发展,煤炭期货市场交易过程会逐渐兴起,并成为现货市场交易过程的延伸和补充,承载起交易过程体系中信息流传递的重要作用。
1.2 我国煤炭交易过程成本分析
1.2.1 传统煤炭交易过程成本分析。传统煤炭产品交易方式下的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交易前准备成本、交易过程中的成本和交易后的保障成本这三类。
①交易前的信息成本。市场信息费是煤炭交易者在市场中支付的搜寻成本,这包括信息发布、收集、整理和比较的费用。搜集市场信息,寻找合适的交易对象以及交易的标的物,对交易最终结果的影响突出,对从事大规模煤炭买卖的商家而言更是尤为重要。有效的信息收集是信息完备的前提,而我国目前煤炭交易商多数是单个收集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预期收益值也可能不确定,而且搜寻交易对象的成本相较之下有些高昂,煤炭交易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信息的调节,并默默承受信息失误所带来的损失。
②交易中的成本。是指煤炭买卖双方在交易前发生的煤炭产权界定和煤炭转移所引发的费用。包括由讨价还价、交易合同订立、商品质量检验、商品交割和货款等业务所引发的费用。这些费用在煤炭产品交易的成本占主体。其构成如下:
a签订交易合同的成本。签订交易合同的成本指煤炭交易者在寻找到交易对象后,由于双方存在着对煤炭产品品质以及价格方面的矛盾,因此各自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市场和产品信息以及效用标准,同交易对象进行讨价还价、签订合同并公证合同这些业务所引发的成本。目前,我国煤炭交易市场主体仍然是通过单独谈判的方式,对交易的时间、数量、价格、货款支付等等问题进行商榷并最终达成一致。这种面对面交易,往往需要双方支付高昂的谈判成本,并且还损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b运输成本。运输是煤炭交易的主要环节。我国煤炭的交易多以大规模交易为主,运输量大,运输周期长。由于运量大,造成煤炭运输过程中超重现象严重,加之石油价格上涨、运输环节中税费项目的增加等原因,使得煤炭的运输成本不断增加。尤其是在每年冬季储煤用煤高峰期内,煤炭交易次数增加也增加了交易费用。
③交易后的成本。这里主要指煤炭交易后因质量、数量问题解决争议的费用。由于煤炭是一次性消费能源,煤炭几乎不会退货。但由于煤炭是散堆装货物,亏吨、混杂、被盗的情况在运输过程中不能避免,而且由于使用采样设备不规范,形成很大检测误差。交易后成本随着商品煤质量争议的存在而存在。
从以上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煤炭产品交易成本较为高昂,过高的交易费用阻碍了煤炭交易进一步的发展需求。
1.2.2 煤炭交易市场下的煤炭交易成本分析。我国现有的煤炭交易市场主要采用电子商务形式,通过电子交易平台,对煤炭进行即期的现货交易以及中远期的订货交易。在新型交易市场下,煤炭交易成本如下:
①煤炭交易信息成本。由于煤炭生产消费不均衡,煤炭企业分布范围广,与耗煤企业的紧密联系受空间位置影响,企业信息沟通效率低、速度慢、成本高。通过交易市场网站搜索引擎、分类目录或滚动信息,交易者可以快速找到所需的煤炭标的物。但网络传输的信息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仅靠文字描述难以确定煤炭的品质。因此,电子商务下对煤炭的质量鉴定仍存在一定的成本。
②煤炭运输流通成本。电子商务这种模式的出现,减少了煤炭的流通环节,使得煤炭在交易过程中流通更为有序,集约化的流通趋势,整体上降低了煤炭的交易成本。
③煤炭交易订约成本。煤炭供需企业在网上进行采购或销售,下订单购买煤炭(签订合约)的成本明显降低,标准化的网络操作程序使交易过程更为简便快捷。另外电子商务下订立合同的成本优势是在议价行为上,网络上煤炭采购商进行比价的信息成本很低,从而降低采购商的议价成本。煤炭供应商也可以根据市场上其余供应商的报价来合理安排自己的报价,以提高竞争力。
④煤炭交易监督成本。电子商务出现之前,由于交易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使得煤炭交易存在一定的隐密性,交易履行的监督成本由交易双方承担。在电子商务实施后,对煤炭交易监督的成本则转由第三方服务机构承担,这里包括煤炭质量、数量鉴定成本,合同履行程度的监督成本等。
⑤参与市场缴纳的费用。在煤炭交易市场下,煤炭供需企业只有成为会员才可以享受市场提供的各种服务,如发布供需信息、广告等,因此,市场将会收取一定的会员费、广告费;引入托管银行作为交易双方资金流转的平台,市场也会对成功的交易收取相应的手续费。
从上述分析看到,煤炭交易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仍然存在一定交易成本。而从交易费用方面来说,煤炭交易市场是否具有构建的必要性取决于其交易成本与传统交易模式相比是否得到降低。建立煤炭交易市场之后,虽然要交纳一定的会员费用以及交易手续费,但是,较传统交易方式来说,交易之前的信息搜寻成本、谈判、签约以及交易监督成本都下降了。因此,构建煤炭交易市场,对于交易费用的降低是有积极作用的。
参考文献:
[1]丁日佳,仝金正,吴慧香.煤炭物流交易模式选择模型[J].煤炭学报,2007,32(7):781-784.
[2]雷蕾.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研究[D].北京大学图书馆.2008.
[3]郑彤.电力市场交易模式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11):103-
105.
关键词:煤炭交易市场 必要性 交易费用
煤炭行业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能源行业,煤炭价格一直受到众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市场交易价格不透明,交易不公开,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行业大起大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现煤炭产品定价市场化,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煤炭市场的透明度,各地争相建立了煤炭交易市场。但是煤炭交易市场构建是否能够起到上述作用,本文将从交易费用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1 我国煤炭交易过程及成本分析
当前,煤炭交易基本上形成了以燃料公司、煤建公司、煤炭运销公司、煤炭交易市场、港口交易市场为主要载体,以煤炭供、运、需三方为交易主体,以原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交易客体的交易格局。
1.1 我国煤炭交易过程分析。近年来,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国各地区启动了煤炭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目前,山西太原、河北秦皇岛、辽宁大连、陕西西安、河南郑州、广东广州、广西贵港、山东济宁以及北京、天津等地区已经建成或正在筹划建设不同区域的煤炭交易中心。全国统一的煤炭交易中心选址也定于北京。煤炭期货市场也将有所发展。现阶段我国煤炭交易过程体系可分为三部分,即现货市场交易过程、远期市场交易过程、期货市场交易过程。
其中,现货市场交易是以煤炭实物交易为目的的交易。现货市场交易是我国目前主要的煤炭交易方式,并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三级市场体制:煤炭产地交易市场、集散地市场以及主耗煤地市场,煤矿在进行煤炭开采后,直接与需求方进行交易,或者经过中间商等最终进入到需求者手中。
中远期市场交易是通过签订中远期合约的方式,煤炭的交易双方在未来约定的某一个时期进行煤炭实物交割。煤炭市场的供需情况在中远期煤炭交易市场中能够通过煤炭定价得到准确反映,煤炭交易双方可以进行更加完善的信息沟通,对煤炭未来价格的分歧也会缩小。中远期市场交易过程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是煤炭交易发展的新兴模式。
期货市场交易 是指煤炭产品以“标准化合约”的形式完成价格风险转移或投机获利的交易方式。期货交易过程通过期货市场形成价格,可以发现未来的供求信息及价格,为交易方进行套期保值、预测价格,可以对价格过分波动造成的风险进行防范。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不断发展,煤炭期货市场交易过程会逐渐兴起,并成为现货市场交易过程的延伸和补充,承载起交易过程体系中信息流传递的重要作用。
1.2 我国煤炭交易过程成本分析
1.2.1 传统煤炭交易过程成本分析。传统煤炭产品交易方式下的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交易前准备成本、交易过程中的成本和交易后的保障成本这三类。
①交易前的信息成本。市场信息费是煤炭交易者在市场中支付的搜寻成本,这包括信息发布、收集、整理和比较的费用。搜集市场信息,寻找合适的交易对象以及交易的标的物,对交易最终结果的影响突出,对从事大规模煤炭买卖的商家而言更是尤为重要。有效的信息收集是信息完备的前提,而我国目前煤炭交易商多数是单个收集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预期收益值也可能不确定,而且搜寻交易对象的成本相较之下有些高昂,煤炭交易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信息的调节,并默默承受信息失误所带来的损失。
②交易中的成本。是指煤炭买卖双方在交易前发生的煤炭产权界定和煤炭转移所引发的费用。包括由讨价还价、交易合同订立、商品质量检验、商品交割和货款等业务所引发的费用。这些费用在煤炭产品交易的成本占主体。其构成如下:
a签订交易合同的成本。签订交易合同的成本指煤炭交易者在寻找到交易对象后,由于双方存在着对煤炭产品品质以及价格方面的矛盾,因此各自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市场和产品信息以及效用标准,同交易对象进行讨价还价、签订合同并公证合同这些业务所引发的成本。目前,我国煤炭交易市场主体仍然是通过单独谈判的方式,对交易的时间、数量、价格、货款支付等等问题进行商榷并最终达成一致。这种面对面交易,往往需要双方支付高昂的谈判成本,并且还损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b运输成本。运输是煤炭交易的主要环节。我国煤炭的交易多以大规模交易为主,运输量大,运输周期长。由于运量大,造成煤炭运输过程中超重现象严重,加之石油价格上涨、运输环节中税费项目的增加等原因,使得煤炭的运输成本不断增加。尤其是在每年冬季储煤用煤高峰期内,煤炭交易次数增加也增加了交易费用。
③交易后的成本。这里主要指煤炭交易后因质量、数量问题解决争议的费用。由于煤炭是一次性消费能源,煤炭几乎不会退货。但由于煤炭是散堆装货物,亏吨、混杂、被盗的情况在运输过程中不能避免,而且由于使用采样设备不规范,形成很大检测误差。交易后成本随着商品煤质量争议的存在而存在。
从以上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煤炭产品交易成本较为高昂,过高的交易费用阻碍了煤炭交易进一步的发展需求。
1.2.2 煤炭交易市场下的煤炭交易成本分析。我国现有的煤炭交易市场主要采用电子商务形式,通过电子交易平台,对煤炭进行即期的现货交易以及中远期的订货交易。在新型交易市场下,煤炭交易成本如下:
①煤炭交易信息成本。由于煤炭生产消费不均衡,煤炭企业分布范围广,与耗煤企业的紧密联系受空间位置影响,企业信息沟通效率低、速度慢、成本高。通过交易市场网站搜索引擎、分类目录或滚动信息,交易者可以快速找到所需的煤炭标的物。但网络传输的信息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仅靠文字描述难以确定煤炭的品质。因此,电子商务下对煤炭的质量鉴定仍存在一定的成本。
②煤炭运输流通成本。电子商务这种模式的出现,减少了煤炭的流通环节,使得煤炭在交易过程中流通更为有序,集约化的流通趋势,整体上降低了煤炭的交易成本。
③煤炭交易订约成本。煤炭供需企业在网上进行采购或销售,下订单购买煤炭(签订合约)的成本明显降低,标准化的网络操作程序使交易过程更为简便快捷。另外电子商务下订立合同的成本优势是在议价行为上,网络上煤炭采购商进行比价的信息成本很低,从而降低采购商的议价成本。煤炭供应商也可以根据市场上其余供应商的报价来合理安排自己的报价,以提高竞争力。
④煤炭交易监督成本。电子商务出现之前,由于交易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使得煤炭交易存在一定的隐密性,交易履行的监督成本由交易双方承担。在电子商务实施后,对煤炭交易监督的成本则转由第三方服务机构承担,这里包括煤炭质量、数量鉴定成本,合同履行程度的监督成本等。
⑤参与市场缴纳的费用。在煤炭交易市场下,煤炭供需企业只有成为会员才可以享受市场提供的各种服务,如发布供需信息、广告等,因此,市场将会收取一定的会员费、广告费;引入托管银行作为交易双方资金流转的平台,市场也会对成功的交易收取相应的手续费。
从上述分析看到,煤炭交易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仍然存在一定交易成本。而从交易费用方面来说,煤炭交易市场是否具有构建的必要性取决于其交易成本与传统交易模式相比是否得到降低。建立煤炭交易市场之后,虽然要交纳一定的会员费用以及交易手续费,但是,较传统交易方式来说,交易之前的信息搜寻成本、谈判、签约以及交易监督成本都下降了。因此,构建煤炭交易市场,对于交易费用的降低是有积极作用的。
参考文献:
[1]丁日佳,仝金正,吴慧香.煤炭物流交易模式选择模型[J].煤炭学报,2007,32(7):781-784.
[2]雷蕾.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研究[D].北京大学图书馆.2008.
[3]郑彤.电力市场交易模式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11):103-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