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学费问题涉及每一个大学生及其家庭,是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过高的学费会使部分学生无力支付,过低的学费又使学校财力不足而无法保证质量。今年上半年,我区召开了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费标准调整听证会,拟将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费进行调整。我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现行的学费标准是2000年制定的,时隔十五年后,学费是否会调整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我区拟调整高校学费标准的原因分析
从2000年起,我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现行学费标准一直未调整,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条件的改善,高校办学成本日益提高,现行的学费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不相适应,我区拟调整学费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高校学费标准调整出现“政策松动”。我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现行学费标准是2000年制定的。2001--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每年下发通知,强调“高校的学费和住宿费的标准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上,不得提高”。2007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要求“今后5年各级各类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相关标准”。因此从2000年以来,按照国家政策要求,我区普通本科高校学费标准一直未作调整。到2014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2014年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教办〔2014〕6号)要求:各地要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因地制宜建立健全高等学校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合理的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在调整高校收费标准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经济承受能力等,认真履行成本监审、听证、公示等程序,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的规定。至此高校学费标准调整的限制政策才出现放松,各地区纷纷对十多年未变的学费标准进行调整。
二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大幅上涨。2000-2015年,我区的地区生产总值由1539.12亿元上升为1803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提高了近7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6502元上升为71903元,提高了6.54倍;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由95.03亿元上升为1964.4亿元,增加了近20倍。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涨了44.7%,其中教育用品及服务价格指数累计上涨了83.4%。
三是高校办学成本显著提高。根据相关部门对我区部分本科高校2012-2014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监审结果,我区近3年普通本科高校平均年生均教育成本达到18440元。而2000年我区普通本科高校平均年生均教育成本仅为14000元。从学费占教育成本的比重来看,2000年生均学费为3500元,占当年生均教育成本的比重为25%,占目前生均教育成本的比重仍然是19%。按相关文件要求,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可以达到25%。
四是高校累积了较大规模的债务。进入新世纪以来,自治区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财政对高校的经费保障能力显著提升。2006年我区开始实行“生均定额﹢专项补助经费”的高等教育拨款方式改革,当年高校生均定额为3500元,而到2015年时年初预算生均定额标准已达到7900元。但需要说明的是,这10多年时间也是我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最快时期,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任务十分紧迫。为了抢抓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区高校纷纷加大建设力度,普遍进行了新校区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在用好管好财政资金的同时,也累积了一定规模的债务。根据自治区财政厅《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清理核实情况表》,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区16所本科高校债务余额高达61.9亿元。
五是教育经费需求进一步增加。按照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以及“十三五”期间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我区高等院校需要在教育教学环境、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从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数据看,我区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辅助及行政用房、生均图书册数、生均仪器设备值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我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 经费刚性需求依然较大。
六是居民家庭负担能力增强。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区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2000—2014年,我区农村牧区家庭户均收入(元/户·年,下同)由6114元增至29928元,增幅为3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2倍;城镇家庭户均收入由14361元增至79380元,增幅为4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6倍。我区公办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学生学费标准为每年每生3500元,该学费标准占农村牧区家庭户均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57.2%下降为2014年的11.7%,占城镇家庭户均收入的比重由24.4%下降为4.4%,学费支出占户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七是我区学费标准相对偏低。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一般专业学费标准为例,中国农业大学5000元,北京师范大学4800-5400元,东北大学4800-5500元;与区外同类高校相比,河北大学4500-5000元,新疆医科大学5000元,云南农业大学3400-4500元。我区学费不仅低于教育部直属高校,且低于区外同类高校。
二、高校调整学费标准可能造成的影响分析
从对财政支出影响看,如果学费调整,将增加地方财政的压力。一方面,由于学费调高,贫困学生的贷款人数可能有所增加,生源地财政所承担的贴息数额也可能随之增加,地方财政压力将会逐步增大,对其他民生领域的投入形成挤压效应;另一方面,学费调整后,高校必然会相应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及设施,而学费调整增量部分财力有限,无法全面满足上述需求,不足部分仍需由财政承担,会进一步增加财政教育支出压力。 从对学校的招生影响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学费上调会使高校内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招生两极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部分专业出现招生难问题。同时,学费上调会使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面临“考得上、读不起”的困境,即使能够办理助学贷款,考虑到未来的就业和还款压力,一些学生及家长会认为上大学不合算,导致高校生源流失。
从对学生的就业影响看,学费增加后,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教育成本会进一步上升,就业时对工资报酬的期望值会进一步提高。但是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社会平均工资上涨压力加大,毕业生可选择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减少,会增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压力。
从对贫困学生的影响看,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高校中特困生、贫困生所占比例高达20%。对这一类群体而言,高等教育学费在家庭收入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学费上涨会进一步加剧这些学生家庭的负担,助长学生的自卑心理,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三、积极做好应对学费调整的相关措施
(一)稳步增加财政高等教育投入
进一步明确高等院校教育经费投资主体,逐步完善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通过制度创新,强化各级政府对高等院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确保财政在教育事业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政府财政教育拨款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确保高校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增加。
(二)不断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
各高校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奖、助、补、免、贷”政策。一是认真执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高校要积极配合金融机构落实国家生源地贷款政策,简化贷款手续,做好服务工作,协助学生办理生源地贷款,做到应贷尽贷,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二是积极筹集社会奖、助学金。通过拓宽学生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渠道,增加奖、助学金发放金额和发放人数。三是进一步完善资助机制,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水平,推动高校建立严格的督导和审计制度,确保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政策落实到位。四是扩展学生勤工助学途径。各高校积极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贫困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学校的部分事务,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用以维持基本生活费。五是积极做好学生临时困难补助工作。高校要对特困学生进行不定期的专项无偿补助,主要用于解决贫困学生的临时性困难。
(三)加强高校收费行为监管
高等院校要按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要求,把学费收入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同时,按照《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要求,加大对收费标准、经费筹集、经费支出等信息的公开,提高透明度。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高校收费行为监管,严格经费使用,特别应严格监管高校学费增收的去向。出台相应措施,保证增收的学费主要用于改善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良好的教学环境、优质的资源配置。公办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学生学费标准调整实施后,密切关注跟踪调整政策实施情况,及时开展政策评估,不断完善改革措施,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四)完善高校成本核算制度
完善高校收费调整的成本核算制度,政府相关部门在核算高等教育成本时,必须严格控制成本核算范围,认真审核成本资料,确保教育成本核算更加科学、合理。
(五)不断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及高校办学质量
适应学费调整的需要,高校应加强深入调研市场需求,找准办学定位,以产业结构转型人才需要为导向,结合优势学科,将学科研究成果与教学相融合,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拓展专业应用面,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确保学生具备适合经济社会和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六)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
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借助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解读收费调整的合法性、合理性,为学费调整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大力支持社会和舆论监督,对于群众反映和媒体报道的合理诉求,要快速反馈,主动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回应社会关切。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家长参与到收费调整监督工作中,使高校收费调整更加科学、民主、公开、透明。同时,要加大对教育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让贫困学生能够了解相关优惠政策和资助条件,正确引导其合理申请和获得资助,提早预防学费调整将会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莉莉
一、我区拟调整高校学费标准的原因分析
从2000年起,我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现行学费标准一直未调整,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条件的改善,高校办学成本日益提高,现行的学费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不相适应,我区拟调整学费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高校学费标准调整出现“政策松动”。我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现行学费标准是2000年制定的。2001--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每年下发通知,强调“高校的学费和住宿费的标准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上,不得提高”。2007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要求“今后5年各级各类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相关标准”。因此从2000年以来,按照国家政策要求,我区普通本科高校学费标准一直未作调整。到2014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2014年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教办〔2014〕6号)要求:各地要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因地制宜建立健全高等学校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合理的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在调整高校收费标准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经济承受能力等,认真履行成本监审、听证、公示等程序,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的规定。至此高校学费标准调整的限制政策才出现放松,各地区纷纷对十多年未变的学费标准进行调整。
二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大幅上涨。2000-2015年,我区的地区生产总值由1539.12亿元上升为1803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提高了近7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6502元上升为71903元,提高了6.54倍;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由95.03亿元上升为1964.4亿元,增加了近20倍。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涨了44.7%,其中教育用品及服务价格指数累计上涨了83.4%。
三是高校办学成本显著提高。根据相关部门对我区部分本科高校2012-2014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监审结果,我区近3年普通本科高校平均年生均教育成本达到18440元。而2000年我区普通本科高校平均年生均教育成本仅为14000元。从学费占教育成本的比重来看,2000年生均学费为3500元,占当年生均教育成本的比重为25%,占目前生均教育成本的比重仍然是19%。按相关文件要求,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可以达到25%。
四是高校累积了较大规模的债务。进入新世纪以来,自治区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财政对高校的经费保障能力显著提升。2006年我区开始实行“生均定额﹢专项补助经费”的高等教育拨款方式改革,当年高校生均定额为3500元,而到2015年时年初预算生均定额标准已达到7900元。但需要说明的是,这10多年时间也是我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最快时期,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任务十分紧迫。为了抢抓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区高校纷纷加大建设力度,普遍进行了新校区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在用好管好财政资金的同时,也累积了一定规模的债务。根据自治区财政厅《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清理核实情况表》,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区16所本科高校债务余额高达61.9亿元。
五是教育经费需求进一步增加。按照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以及“十三五”期间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我区高等院校需要在教育教学环境、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从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数据看,我区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辅助及行政用房、生均图书册数、生均仪器设备值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我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 经费刚性需求依然较大。
六是居民家庭负担能力增强。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区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2000—2014年,我区农村牧区家庭户均收入(元/户·年,下同)由6114元增至29928元,增幅为3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2倍;城镇家庭户均收入由14361元增至79380元,增幅为4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6倍。我区公办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学生学费标准为每年每生3500元,该学费标准占农村牧区家庭户均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57.2%下降为2014年的11.7%,占城镇家庭户均收入的比重由24.4%下降为4.4%,学费支出占户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七是我区学费标准相对偏低。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一般专业学费标准为例,中国农业大学5000元,北京师范大学4800-5400元,东北大学4800-5500元;与区外同类高校相比,河北大学4500-5000元,新疆医科大学5000元,云南农业大学3400-4500元。我区学费不仅低于教育部直属高校,且低于区外同类高校。
二、高校调整学费标准可能造成的影响分析
从对财政支出影响看,如果学费调整,将增加地方财政的压力。一方面,由于学费调高,贫困学生的贷款人数可能有所增加,生源地财政所承担的贴息数额也可能随之增加,地方财政压力将会逐步增大,对其他民生领域的投入形成挤压效应;另一方面,学费调整后,高校必然会相应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及设施,而学费调整增量部分财力有限,无法全面满足上述需求,不足部分仍需由财政承担,会进一步增加财政教育支出压力。 从对学校的招生影响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学费上调会使高校内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招生两极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部分专业出现招生难问题。同时,学费上调会使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面临“考得上、读不起”的困境,即使能够办理助学贷款,考虑到未来的就业和还款压力,一些学生及家长会认为上大学不合算,导致高校生源流失。
从对学生的就业影响看,学费增加后,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教育成本会进一步上升,就业时对工资报酬的期望值会进一步提高。但是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社会平均工资上涨压力加大,毕业生可选择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减少,会增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压力。
从对贫困学生的影响看,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高校中特困生、贫困生所占比例高达20%。对这一类群体而言,高等教育学费在家庭收入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学费上涨会进一步加剧这些学生家庭的负担,助长学生的自卑心理,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三、积极做好应对学费调整的相关措施
(一)稳步增加财政高等教育投入
进一步明确高等院校教育经费投资主体,逐步完善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通过制度创新,强化各级政府对高等院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确保财政在教育事业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政府财政教育拨款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确保高校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增加。
(二)不断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
各高校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奖、助、补、免、贷”政策。一是认真执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高校要积极配合金融机构落实国家生源地贷款政策,简化贷款手续,做好服务工作,协助学生办理生源地贷款,做到应贷尽贷,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二是积极筹集社会奖、助学金。通过拓宽学生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渠道,增加奖、助学金发放金额和发放人数。三是进一步完善资助机制,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水平,推动高校建立严格的督导和审计制度,确保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政策落实到位。四是扩展学生勤工助学途径。各高校积极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贫困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学校的部分事务,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用以维持基本生活费。五是积极做好学生临时困难补助工作。高校要对特困学生进行不定期的专项无偿补助,主要用于解决贫困学生的临时性困难。
(三)加强高校收费行为监管
高等院校要按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要求,把学费收入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同时,按照《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要求,加大对收费标准、经费筹集、经费支出等信息的公开,提高透明度。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高校收费行为监管,严格经费使用,特别应严格监管高校学费增收的去向。出台相应措施,保证增收的学费主要用于改善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良好的教学环境、优质的资源配置。公办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学生学费标准调整实施后,密切关注跟踪调整政策实施情况,及时开展政策评估,不断完善改革措施,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四)完善高校成本核算制度
完善高校收费调整的成本核算制度,政府相关部门在核算高等教育成本时,必须严格控制成本核算范围,认真审核成本资料,确保教育成本核算更加科学、合理。
(五)不断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及高校办学质量
适应学费调整的需要,高校应加强深入调研市场需求,找准办学定位,以产业结构转型人才需要为导向,结合优势学科,将学科研究成果与教学相融合,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拓展专业应用面,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确保学生具备适合经济社会和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六)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
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借助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解读收费调整的合法性、合理性,为学费调整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大力支持社会和舆论监督,对于群众反映和媒体报道的合理诉求,要快速反馈,主动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回应社会关切。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家长参与到收费调整监督工作中,使高校收费调整更加科学、民主、公开、透明。同时,要加大对教育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让贫困学生能够了解相关优惠政策和资助条件,正确引导其合理申请和获得资助,提早预防学费调整将会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