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来源 :民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LD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有所疑才会有所思,有所思才会有所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可从标题、重点词语和语句子、对比等处引导学生质疑,尽可能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氛围,使他们在阅读中善思会问,质疑解难。
  关键词: 语文课堂;质疑;释疑;主动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108-01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言: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我们有些老师习惯于自己生疑,让学生去思考。于是,教师煞费苦心地备问题、苦口婆心地问问题,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这样的语文课表面看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已经打了折扣。因此,只有将生疑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质疑释疑,教师只是在何处质疑及如何释疑上加以引导,才能将思和疑真正融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哪些地方质疑释疑?又如何质疑释疑呢?
  一 在文章醒目标题处质疑释疑
  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阅读一篇文章的风向标,它在阅读教学中起到导向作用,它或暗示主题,或点明对象,或渲染气氛,或交代背景。对文章的醒目标题进行质疑释疑,就抓住了阅读的关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质疑:同学们看一下标题,你能从中品出哪些信息呢?
  生1: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罗布泊。
  生2:从“消逝的仙湖”,可以看出罗布泊以前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
  生3:我想,这个题目还向我们传达出:课文要讲述的是罗布泊的发展变化,原来的仙湖现在消逝了。
  生4:我认为,从“消逝的仙湖”还能品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对美丽的仙湖消逝的惋惜之情。
  师:你们品味的非常好,能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品出其中的情味,面对题目你产生了那些疑问?
  这时学生就踊跃发言,提出“昔日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现在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呢?”从“生命的绿洲”到“生命的禁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恶果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疑问从课文中去解决。
  二 在词语、句子语境义上质疑释疑
  词语、句子是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单位,我们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各段落联系起来,形成文章内容的连贯的整体印象。如果对部分词语、句子的语境义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往往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引导学生对词语、句子的语境义进行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如《背影》一文,其中有这么一句:“唉,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对“聪明”一词的语境义进行质疑释疑,学生就知道了“聪明”在文中并没有“智力发达”的意思,它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当年自以为是不理解父爱的深深自责,为下文写“背影”作了情感的伏笔,增添了感染的力度。)如讲授《济南和冬天》一课时,可提问:“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可引导学生从比喻句、拟人句进行理解,“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这个比喻句让学生体会 “妙”在雪光、雪色;拟人句 “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可让学生体会“妙”在雪态,其动人的形态不言而喻。
  三 在对比鲜明处质疑释疑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它在增强表达效果、突出文章主题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文章对比鲜明处 质疑释疑 ,不仅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而且有助于在借鉴的基础上提高写作水平。《变色龙》一文对比手法运用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共有七次“变色”的杰出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哪句话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前后态度截然不同 的原因?”学生能够找 “狗的主人是谁”这句话,因狗的主人变化而一再 “变色”,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狡诈多变、媚上欺下的丑恶嘴脸,深刻揭露了沙皇反动统治的黑暗。我们初中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愚公移山》中 “愚公”与 “智叟”的对比;《有的人》中鲁迅与反动统治者的对比;《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如果能够就这些对比鲜明之处引导学生积极质疑释疑,在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迁移等方面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本命年的回想》文中有这么两句话:“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教师可以提出:既然“舍不得吃”,却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两者是否矛盾?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会明白:“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俭约、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了其它,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它们是统一的。这种写法使人感到真实可爱,富于情趣。学生弄懂了这两个句子,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 在行文 “空白”处质疑释疑
  所谓 “空白”,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文学创作讲究 “空白” 艺术,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在笔墨未染处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意蕴,从而达到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教师 引导学生在 “空白” 处质疑释疑,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技巧的理解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都德的《最后一课》的结尾是这样说的: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里以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和无声的手势结局”,就是 “空白”艺术的运用。对这一 “空白”处质疑释疑,我们可以知道,这样结束全篇,深刻地揭示了韩麦尔内心的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复杂心情,使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更加高大、感人,发散出意境无穷的艺术魅力。
  总之,学而有疑,疑而生思,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才能有效促使学生增强能力、提高素养,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人。
其他文献
南方机械厂跨入了千万元税利大户.一时间,报纸、电台、电视台的采访纷纭而至.rn但记者们寻了半天,才寻到这个厂.他们站在矮小破旧的厂门前,怎么也不敢相信:这就是千万元税利
本文简述了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并从土木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新材料、新设备、新的结构技术和施工技术的应用、环境工程、信息、能源等方面论述了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
博鳌亚洲论坛2007年年会于4月20~22日在海南博鳌举行.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各界人士围绕“亚洲制胜全球经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探讨.
在关于当今社会经济学问题起源的讨论中,20世纪70年代越来越受到关注。20世纪70年代被看做是基本结构变革的开始。这一变化标志着古典工业社会的结束,同时也威胁到社会自由主
随着当今社会的自然环境愈发恶劣,风景园林借助其可以提升生态效益、改善自然环境的优点,逐渐被社会各界所认可.与此同时,人民群众逐渐意识到环境破坏是引发各种灾难的重要因
“土地”与“书桌”,本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但读过冯振东先生发表于大型文学期刊《十月》的报告文学《土地与书桌》后,我们就能明白这两者之间不仅有深邃的内在联系,而
期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千百年前人们对于住所的美好想象,而在现代社会,居者有其屋并非只是空想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迅猛发展,关心有没有地方住这一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公共道路事业是运输事业发展的基础,是运输事业发展的载体,因此公共道路的路基和路面的安全和质量问题是确保交通运输业畅通的重要保证.将从公
2007年9月16日,龙湾别墅会所里热闹非凡,不时传来媒体记者照相机的“咔咔”声,闪光灯也此起彼伏.原来,会所里的多功能厅在举办“艺墅世界,原创中国--《艺墅世界》首发式暨中
摘 要 习近平扶贫思想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指针,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了扶贫的人民主体性;坚持实事求是,强调了扶贫的精准性;坚持唯物辩证方法论,强调了扶贫的规律性。  关键词 习近平 扶贫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简介:陈敏,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7级研究生;刘会柏,楚雄师范学院政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