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学中应注重开发“创作潜意识”

来源 :教师·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da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迅速提升,儿童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绘画技能,更注重的是培养儿童的艺术审美感悟力和创造性思维,而“写生和创作”则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一剂良药,当然写生和创作只是儿童美术教育的一部分,坚持开发“创作潜意识”教学理念应贯穿于儿童美术教育的整个过程,这对培养儿童的艺术审美感悟力和创造性思维都会产生重要作用。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艺术审美;开发创作潜意识
  
  一、 概念界定
  
  儿童的写生并不同于成人意义的写生,通过儿童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并将其画下来,这一过程包含了更多的主观因素。因为儿童认识的限制及绘画方法的贫乏,他的写生作品也许和客观事物相去甚远,儿童对形的概念和固有色的概念没有建立,他画的客观事物的形和色都经过了“创作潜意识”主观创作。
  如果说绘画创作就是把自己的感受用一定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那么从广义上讲,儿童从提笔画出他们思维中的一些图形时,创作就开始了。我们这里所指的创作并非是少数“天才儿童”才能享有的特权,应该是儿童自然而有趣的活动。这种“创作潜意识”可以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也可以来源于阅读、想象、模仿等。
  
  二、 儿童美术教育的职能
  
  儿童美术教育的重点应在“创作潜意识”的启迪,而不是单纯技能的传授。儿童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高审美能力、艺术欣赏水平和生活品位,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美的感悟力,以及培养对艺术的持久兴趣,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以后未必会从事专业的美术活动。事实上,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兴趣能陪伴人一生,技能却随时有可能被丢掉。美术教育应该送给学生的,是那些在他们离开学校以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够享用的东西,而不是那些只有从事美术职业的人才有机会派上用场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对艺术教育作评价时,要将考查重点从结果转移到过程上来。儿童美术创作和写生教学正是从儿童兴趣出发,并能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创造力。
  
  三、儿童“创作潜意识”教育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意义
  
  过早、过多地强调临摹以及传授技法,是违背儿童早期美术教育基本规律的做法,是对早期儿童美术教育本质的背离。但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儿童的自我表现,让儿童随心所欲,而不注重适当传授基本的美术知识、绘画技能,似乎都有些片面。 儿童美术教育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儿童艺术教育“零点计划”主任茄德纳博士所认定的“教师的任务基本上是为自然出现的那些发展提供支持,对来自儿童的积极性作出赞许和同情的反应。然后,在童年中期和后期就需要给予更多的积极干预:在学习某种艺术技能和技术时应给予更多的训练指导。”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是,学生从接受美术教育开始,教师便按照现成的美术教材,从简笔画开始教授, 太阳怎么画、房子怎么画,教师示范给学生,于是学生画得千篇一律,这种教法往往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失去了对绘画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近年来也有不少教育者在提倡解放儿童天性,提倡自由绘画,如果只强调自我表现,没有基础技法的逐步积累,那么到了儿童三四年级以后,随着儿童逐步成熟,以及其他方面信息的暗示,儿童意识到自己技法的不足,感觉自己描绘的事物与客观实际相差甚远。早期儿童画得最多的是记忆画,画平时记住的印象或对外界刺激的感应,对形的要求不高。高年级的儿童由于自我认识的加强,开始不满意自己的绘画水平,作画重点逐步转向写生。而惯于画记忆画的儿童,却往往缺少观察能力和写生技巧,出现绘画能力断层的现象,于是产生儿童绘画的抑制期。其实儿童此时已经具有一定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写实能力,开始时他们仍是受老师的影响习惯地画他们记住的印象,但他们面对实物会有所感应,这样表现出的画面有了实物的特点,而循序渐进的创作写生教学如果能够早期开展,引导儿童对客观事物的观察, 经过不断训练,他们早期具备的空间知觉能力得到发展,并在儿童观察方法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增加对儿童绘画在构思、构图、表现手法色彩等方面的“创作潜意识”的干预和指导,就能根据物象特征画速写,写实能力随年龄增长迅速提高,让儿童顺利渡过抑制期。
  
  四、儿童美术教育的干预者对“创作潜意识”的实施方法
  
  1.家长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者,在儿童启蒙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已经说过儿童几乎都喜欢自由的涂画,父母提供给孩子纸和笔供他乱画,便是家长为儿童美术教育提供的最初舞台。当他随意涂涂抹抹,受到大人的赞许,也许就是家长对孩子“创作潜意识”的开发,一颗热爱艺术的心也许已经在不经意间萌芽。大人对较小的幼儿往往是宽容的,于是儿童在自由自发的涂画中成长,然后父母选择让儿童参加正规的美术学习。随着孩子开始正规学习,父母似乎对孩子有了更高的期望,而对于一些缺乏美术知识的家长来说,把画的像不像、画面是否整洁作为评价儿童绘画好坏的标准,会打击儿童绘画的积极性。
  在这个阶段家长可以充当“创作潜意识”的第一个实施准备者,多带孩子观察身边事物、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生活用品、交通工具。这个阶段孩子的绘画以记忆内容的涂鸦为主,不需要技法,也是最无拘无束的阶段,而观察是形成记忆的基础, 儿童的绘画正是对观察内容的主观创作,它来源于对客观物体的观察却经过了再创作,虽然这种来源于写生式的观察创作也许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毕加索说:“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但我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孩子绘画不同于成人绘画,即审美价值的最大特点就是天真、自由、浪漫,极富稚趣。只有鼓励孩子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由自在地画画,画内心的感受和天性,才会显示出儿童画的美学特征和“创作潜意识”。
  2.教师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应是“开发者”而非“教导者”。 教师在儿童美术教育的写生和创作中可以从诸多方面给予“创作潜意识”干预和援助。当然儿童的创作写生教学只是美术教育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协调好写生创作绘画和其他绘画形式的关系,充分发挥写生创作教学在观察方法、绘画热情、创造性思维、对美感受力方面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并在学生写生创作过程中在方法上给与循序渐进的指导,让儿童的“创作潜意识”得到更广泛的开发。
  在儿童早期美术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选择适合儿童和儿童感兴趣的题材,然后确定适当的表现方法,创作过程中儿童在表现对象遇到困难时,通过交流方式启发儿童,鼓励儿童敢于表达,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潜意识”。告诉他们不应只局限模仿对象,写生允许儿童添加、移动或重新组合造型,甚至添加想像的成分,一幅好的作品必然是儿童“创作潜意识”的尽情发挥。这种“创作潜意识”的教学应穿插于儿童美术教育的各个阶段,从而积累观察方法,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积累表现方法、造型能力,特别是激发和保持热情的主观创作能力。
  
  五、结束语
  
  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循序渐进的写生创作教学,如果能尽早在儿童教育的各阶段实施,并给与恰当的援助和指导,必然给儿童美术教育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一切都离不开儿童“创作潜意识”的开发。
其他文献
2008年10月10日,郴州11个县(市、区)的100多名高中学校校长、副校长参加了由市课改办举办的高中新课改经验交流会。会议为各校交流课改经验与解决课改问题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通过互相学习,提高了我们解决课改问题的能力和课改的领导力。”这是交流活动中听校长们说得最多的话。  随着第五学段模块的实施,郴州高中新课程已进入了第二学年选修课和必修课并行阶段。通过一年多的实践,郴州高中课改走过了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为配合高血压的普查,2002年5月份,我院对本市的公安人员共计2 426人进行了全面体检和实验室检查.
期刊
英语句子通常长且结构复杂,而汉语则相反。翻译时既要从英汉差异出发,理解和处理好长句翻译在结构形式上的差异,又要做到不忽视原文文体、风貌特征,并忠实于原文。长句汉译时
一、引入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醇是链烃的羟基衍生物,其结构特点是羟基与链烃基直接相连接。  二、过程  板书:一、酚  概念:分子中的羟基与苯环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有机物。  板书:二、苯酚  1.苯酚的结构 分子式:C6H6O 结构简式:■  2.苯酚的物理性质  (实验1)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闻一闻苯酚的气味。  (实验2)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逐渐加入苯酚晶体,不断振荡试管。  (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的主动性。
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它承载着教育教学的思想和观念,体现了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和学生的身心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
针对电厂在保护整定时依据一些教材提供的笼统的计算方法,并未就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存在局限性;在电力系统方面,调度下达的电压指标因系统电源点主变分接头位置影响电厂6k
2000年7月至2003年5月我们收治腺性膀胱炎患者16例,予经尿道汽化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应该由每个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建构“探究课堂”成为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