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领域中隐喻词语的认知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onsu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隐喻不仅是一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因此隐喻也广泛地出现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与计算机相关的隐喻词语既涉及计算机本身,也出现在与计算机有关的网络中。通过分析计算机及其网络的词语,可以发现隐喻不仅在人类对计算机科学的认知、理解和推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会反过来激发、促进计算机隐喻性词语的生成,极大地丰富汉语的词汇系统。
  关键词: 计算机 网络 隐喻性词语
  
  一、隐喻性计算机词语产生的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当人们要认识和描写以前的事物,而原有的语言符号不能表达新概念时,人们往往依赖已知的概念及表达方式以加深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想象和联想,看到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从一个易于理解的源域(source domain)概念映射到一个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概念。本文正是以此为理论基础对本论题进行考察。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语言是联系思维和外部世界的现实中介,“主体的认识成果和意识内容只有借助于语言才能获得持久的存在形式”,①人们认识的成果必须以语言的形式展现出来。语言中,词汇对社会生活的变化最为敏感,概念的形成依靠语言中的词,因而人们的认知成果更多地通过词汇表现出来。
  当代西方人本哲学家认为,人类最初的思维方式是神话思维、隐喻思维等非逻辑思维。对于这种非逻辑的东西,人们常常运用隐喻化语言来体现。在当代科学认识活动中,主体实际上必须应用一种形式化的演绎方法,用不反映事物终极事实的隐喻性词语对认识客体的本来状态进行假设,创造性地提出语言模型,采取新的认识方法来把握客体。这种思维方式就表现为科学语言的隐喻特征。与其它认知科学一样,科学家们在探索计算机领域时,用已知的概念来认知未知的概念,以具体喻抽象,以通俗喻科学,创造出了大量的隐喻性计算机词语,这是隐喻所具有的认知功能的充分体现。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把通过隐喻方式创造出来的计算机及网络词语称为隐喻性计算机词语。通过研究这些词语,我们发现,隐喻不仅在计算机领域普遍存在,而且体现了我们对计算机的认识。
  
  二、计算机隐喻性词语分析
  
  1.计算机是人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习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从行为动机、情感特征,以及行为方式来理解和认识人体以外的东西”。②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一个物体或抽象概念,人们会把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是有生命的。这种拟人化的过程也是一种隐喻,称为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通过人们在谈论计算机时常有的如下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得出“计算机是人”这一隐喻概念。
  (1)我们知道HTPC的关闭模式是将电脑由运行转为睡眠模式(即进入待机模式)。(《微型计算机》,2006年第2期)
  (2)难道电脑中毒了?(《微型计算机》,2006年第9期)
  (3)病毒和木马经常利用操作系统漏洞直接导致电脑死机。(《微型计算机》,2006年第9期)
  在以上的这些例子中,计算机被赋予了人的特性。一方面,计算机是一个系统,由不同的部件构成,每一部件都有自己的作用,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健康的身体取决于人体各器官的相互协调,缺一不可。因而,我们把计算机当成人一样来理解,计算机可以“睡眠”,能因感染“病毒”而发出“死”的行为。
  类似拟人化的计算机隐喻词语还有“传染、入侵、记忆、对话框、程序语言、发送、读取、破解、主板(motherboard)、子板(daughterboard)、子窗口(childwindow)”等。每一个这样的隐喻都是由人类自身的特征这一源域到计算机这一目标域的投射。
  2.计算机是容器
  本体隐喻中最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这种隐喻的物质基础是:人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和位置,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以皮肤作为界面,有体内和体外之分,因此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人们将这种概念投射到人体以外的其他物体上,甚至将一些抽象、无形的事件、活动也看作一个容器。当人们把这种概念投射到计算机这一具体事物上,那么计算机也被当成了容器。如:
  (1)“勇气”号的病因是电脑存储器中的数据堆积过多,耗尽了存储器的存储空间。(《京华时报》,2004)
  (2)如果对方没有处理供热投诉,热线信息将长时间保存在电脑中,相关部门将根据信息及时进行追踪处理。(《新京报》,2006)
  (3)面对这一“流氓”行径,小孙无可奈何,只得请人清空计算机,重装系统。(《湖南日报》,2006)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到:人们将“人本身就是容器”的概念映射到计算机上,计算机被概念化为容器。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转移到另一领域,而这一映射过程的基础是两个领域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不完全是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相似的特征,也因认知主体在不同概念之间辨认或创造的共享特征和联系。隐喻思维方式使人们看到了计算机和容器概念之间的联系,参照容器经验域来理解计算机,对容器中的物质人们可以发出存放、清除、查找的行为,同样人们也可以对计算机中的信息资料进行存储、清空、寻找。
  
  三、网络领域中隐喻性词语分析
  
  计算机网络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建立起来的,因此网络中的隐喻语言现象也是计算机用语隐喻所包含的内容之一。文中提到的网络隐喻专指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各个领域,并为人们所关注的互联网中存在的隐喻现象。
  1.互联网是生物系统
  传统上,我们把互联网视为一种交流的媒介,现在我们把互联网当成一个与生物体系非常相似的信息环境。以这个新的角度看待互联网,我们发现在这个虚拟的生物系统中,有许多生物不断地生长、消亡。计算机有不同的“种群”: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掌上电脑,等等,所有这些计算机都要遭遇“病毒”(病毒程序)的“入侵”。为了避免“感染”病毒,计算机被注射疫苗——安装防御病毒程序,这些程序能够“查杀”病毒。此外,在互联网中还有其他生物存在,如“蠕虫”(可自我复制的互联网病毒),它们在互联网这个信息平台上不断地自我繁殖,从一个生命机体(计算机设备)传播到另一个。如果“蠕虫”太多,将会阻碍互联网上信息的传播。在互联网这个生物系统中,还存在着许多的“臭虫(bugs)”(系统、设备或程序中的一种错误或故障),电脑黑客开发这些“臭虫”去攻击互联网中的电脑设备。“蜘蛛”(一种网站搜索程序)是这个信息交流平台的另一个重要的生命机体,它不断地在互联网上“爬行”,搜索信息。在“蜘蛛”这一种搜索程序的帮助下,我们能够使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查询我们需要的信息。
  除了以上我们提到的“病毒”“入侵”“蠕虫”“臭虫”“蜘蛛”等词语外,还有一些隐喻性的网络词语能够反映出“计算机是生物系统”这一隐喻概念,如“地鼠”(一种互联网搜索引擎)、“千年虫”、“网络蚂蚁”(下载软件)、“网络蚊子”(下载软件),等等。这些熟悉的词语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与互联网相关的许多抽象概念。
  2.互联网是社会
  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的环境中,存在着几乎与我们现实社会相对应的每一个事物。互联网上有“网上超市”“网络商场”“网络银行”,人们可以“网络购物”从事“电子商务”;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人们可以就读“网络大学”;还有“网恋”“网络爱情”“网络中介”“网络警察”,等等。我们几乎可以把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任何事物概念,甚至包括现实社会所遵行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抽象概念都投射到互联网中。近年来“信息高速公路”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以下是从报刊中摘取的有关互联网报道的新闻内容:
其他文献
口蹄疫(food-and-mouth disease,FMD)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引起的偶蹄动物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FMDV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
摘 要: 目前,中专学校越来越重视技能训练课的教学。本文作者认为上好电子技能训练课必须把握九大原则:安全第一原则、趣味性原则、由浅入深的原则、注意财产安全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巡回指导原则、充分准备原则、操作规范原则、强化训练原则。  关键词: 中专 电子技能训练 原则    引言    由于我国民众传统认识的局限,家长们会优先考虑把自己的孩子送往普通高中就读,除非学习成绩太差否则肯定  不选择
摘 要: 从1979年许国璋先生翻译奥斯汀的《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至今,语用学在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本文从语用学的来源、内容及形成入手,讨论了语用学的研究面,着重论述了语用学研究在中国的出现、形成及发展,指出了这一过程中的成果与不足,探讨了语用学研究在中国的前景。  关键词: 语用学 研究面 问题 未来    1.引言    1938年,莫里
以EST片段为基础,电子延伸获得新的编码基因,通过RT-PCR技术克隆得到相关基因的cDNA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其相关生物信息学性质,为进一步探讨相关基因的功能奠定基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es, AIVs)属于正黏病毒科中的A型流感病毒属。1996年H5N1亚型高致病性AIVs(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HPAIVs)首次在我
摘 要: 中英两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可避免地与别的语言发生接触。而借词就是语言接触的最有力证据。本文简要介绍了两种语言借词的情况,就此作一对比,并从三个方面论证二者借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借词 英汉对比 差异    借词是“直接从外语引进的词,或者通过翻译或模仿一个概念,取自另一种语言的词”。对比分析英汉借词的差异,将促进对比语言学的发展。    1.英语借词    英语自产生距今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