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一、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基础。好奇心和爱提问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既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课堂上,经常提出超出课堂内容的学生,往往比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有更大的潜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当即就有学生提问:“不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这个提问直接使学生自己发现,原来要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使学生自己学会寻找条件解决问题,这比单纯的计算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学生质疑后,我们应该肯定学生的提问行为,如果一个人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相反,如果恐惧错误,没有学生质疑,会放慢前进的脚步。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创新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来创新。
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提问学生,如何计算一年的天数,看谁的方法最多,比谁的方法最好。本来只是一道乏味的计算题,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比一比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创造”出来好多的计算方法,除了按季度,按上半年、下半年等我预设的方法之外,还出现了“30×12之后移多补少”的方法,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虽然只能用语言描述的公式加以辅助,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法,但计算的思想,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很好了,这为提高计算速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给予思考时间,放手创新活动
曾经观摩过这样一堂数学课,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课上,老师并没有急于要求学生计算围出的长方形花圃的面积,而是拿出一堆小棒,代替木条,让学生分小组在课桌上围一围,并且将围好后图形的长、宽、面积做好记录。刚开始,学生都是随意地围,有先摆好两条长,然后再把剩下的小棒摆成宽,发现错了,再改一改,或者移一移,几次操作后,学生发现了其中“长和宽的和是周长的一半”这个规律,通过充分地讨论和交流,小组达成一致意见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长/米\
一、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基础。好奇心和爱提问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既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课堂上,经常提出超出课堂内容的学生,往往比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有更大的潜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当即就有学生提问:“不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这个提问直接使学生自己发现,原来要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使学生自己学会寻找条件解决问题,这比单纯的计算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学生质疑后,我们应该肯定学生的提问行为,如果一个人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相反,如果恐惧错误,没有学生质疑,会放慢前进的脚步。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创新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来创新。
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提问学生,如何计算一年的天数,看谁的方法最多,比谁的方法最好。本来只是一道乏味的计算题,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比一比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创造”出来好多的计算方法,除了按季度,按上半年、下半年等我预设的方法之外,还出现了“30×12之后移多补少”的方法,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虽然只能用语言描述的公式加以辅助,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法,但计算的思想,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很好了,这为提高计算速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给予思考时间,放手创新活动
曾经观摩过这样一堂数学课,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课上,老师并没有急于要求学生计算围出的长方形花圃的面积,而是拿出一堆小棒,代替木条,让学生分小组在课桌上围一围,并且将围好后图形的长、宽、面积做好记录。刚开始,学生都是随意地围,有先摆好两条长,然后再把剩下的小棒摆成宽,发现错了,再改一改,或者移一移,几次操作后,学生发现了其中“长和宽的和是周长的一半”这个规律,通过充分地讨论和交流,小组达成一致意见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长/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