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话题句的合格条件》一文的几点商榷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657092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烈炯在《话题句的合格条件》(2002)一文中综述了前人对话题结构尤其是汉语话题结构的种种限制性条件,然后,把话题结构的合格条件归并为两大点:一是述题的句法条件,即述题必须独立成句,或者说述题本身必须合乎语法;二是话题的语义、语用条件,其中又包含两小点——a.话题定指或类指,b.话题表示对比、强调。这些限制性条件应该说考虑全面,既有句法方面的,也有语义和语用方面的,三个层面均已涉及,用这些限制性条件的确能解释很多话题句的合格与不合格现象。但我们认为,从作者的分析来看,静态考察可谓周密,动态考察却不够彻底。故我们想在以下几方面提出商榷:
  一、从语用层面上看,徐提出的句法方面的“条件一”较为苛刻,且难以把握好分寸。所谓“述题必须独立成句”或“合乎语法”,大概是把述题剥离开来进行静态鉴别,看它是否具有独立性或合法性。但我们不能忘了,话题句从更大程度上来说是一个语用范畴,离开语用环境看话题、看述题,很多语言现象显得不伦不类,难以接受,与传统的句法条件未必完全相符。先看作者文中的例子:
  1) *我认为
  2) *通县属于
  作者认为1)、2)作为述题不能独立成句或不合语法,故不能与前面的话题构成话题句。看下面的例句:
  3)他应该没钱,我认为。
  4)全国百强县之一,通县属于。
  在一定的语境中,我们不能否认3)、4)两个话题句合法性程度能够提高,且能够存在。故以“述题必须独立成句”来限制话题句有很大的局限性。看例句:
  5)a.通县属于北京。
  *b.北京,通县属于。
  6)a.乡下不如城里。
  *b.城里,乡下不如。
  袁毓林(1996)认为,5)、6)不能话题化在于“属于”“不如”不允许宾语悬空,徐烈炯也基本接受这一观点,只是稍加改造为述题不合语法。
  我们却认为以上两句的不能话题化在于话题太空泛,即外延太大,或者说指称不明确,实际上也就是定指不够。空泛的不明确的指称概念出现在话题位置联想语义难度很大,与述题的相关性难以建立。有人会问:难道“北京”“城里”这样的指称概念还不明确具体吗?我们认为,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概念是很具体的,作为话题,它们的接受程度很高,但在这两句话里,或者说在有些语境里,它们的指称是不具体明确的。我们只要将这两个话题稍加变动,让所指更具体明确,接受程度明显增强。看例句:
  7)a.通县属于北京辖县之一。
  b.?北京辖县之一,通县属于。
  8) a.乡下不如城里的医疗条件。
  b.?城里的医疗条件,乡下不如。
  徐认为,英语及物动词的宾语可以移到句首构成话题句,而汉语真正的及物动词却不允许宾语往前移构成话题句。通过以上分析和举例,我们认为,汉语及物动词宾语的话题化和英语应该一样,或许只是它们对语境的依赖程度有所差异,这里不作讨论。
  我们早就知道,合乎句法的句子不一定合乎语用,也可以反过来想想,合乎语用的句子是否都合乎通过静态考察建立起来的传统的句法呢?有些话题句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发。事实上,徐先生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他指出有些话题句由于句法原因接受程度较低,但如果话题对比性强,接受程度会提高。这里的“话题对比性强”纯属语用讨论的范围。
  二、徐在“余论”中指出,“宾语可以提到句首占据话题的位置,但往往要有语用和句法上的原因”。这种观察,我们认为不全正确。看例子:
  9)这本书他读过几遍。
  徐认为9)中这本书的话题化是“出于句法原因而并非出于语用原因,才把宾语放到话题位置”。我们认为,出于句法原因,或许觉得“他读过这本书几遍”后面显得太重,宾语应该前移,但宾语前移未必一定要移到话题位置,用“把”字句式不也能达到目的吗?看例10):
  10)他把这本书读过几遍。
  当然,有人认为“把”字后面的宾语也是话题位置,我们的看法是,话题既然是一个语用范畴,就并非是句法的必然,因为句法的选择可以多种多样,与9)、10)句式不同,而基本意义相同的句子还有11)、12)、13):
  11)他读过这本书,读了几遍。(拆开)
  12)他读这本书读过几遍。 (重动句式)
  13)这本书被他读过几遍。 (被字结构)
  徐的理由大概还有,“这本书他读过几遍”和“这本书他读过”相比较而言,前者缺少对比性,但话题的语用目的并不是唯一的“对比”,作者自己不是还提出话题的强调功能吗?何况“这本书他读过几遍”在一定的语境里,“这本书”同样具有较强的对比性,看下例:
  14)那本书他只读过一遍,这本书他读过几遍。
  三、徐在余论中还补充说明了一个语义条件(这条限制性条件徐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来了):不宜提取有定结构中的成分作句首话题。不过,徐随后又说明了这一语义限制并不绝对可靠,有待进一步研究,他认为不可靠是因为有下列例子存在:
  假定我们在编一套外国文学名著翻译丛书,想请每位译者写一篇介绍,许多译者都到了,但是,
  15)a.翻译这本书的人已经出国了。
  b. 这本书,翻译的人已经出国了。
  这个句子中“翻译这本书的人”也是有定结构,却允许提取“这本书”作话题。
  徐在举例以前叙述了句子可能出现的语境,由此,进一步表明话题是一个语用范畴。有些话题句单独存在似不符合语感,但在特定的语境中,是可以存在,可以被理解的,因为语境让话题与述题之间建立起了某种意义上的关联(屈承熹2000)。拿15)b来看,“这本书”作为话题在这里有很强的对比性——其他书的译者都来了,这本书的译者没有来。这其实正好吻合徐所概括出来的语用条件,如果始终贯彻这一条件,还可以解释下列话题句存在的可能性:
  16) a. 写这本书的人来了。
  *b. 这本书,写的人来了。
  黄居仁认为16)b不能存在的原因是从有定结构中提取了话题,徐也表示接受。而我们认为,若将16)b像15)b那样设置一个特定的语境,即在一个对比性很强的语境里,16)b这样的话题句不是没有接受的可能:
  假设把一套丛书的作者召集起来开会,结果只有一本书的作者来了,其他书的作者都未到,应该可以说,“这本书,写的人来了,其他的不一定能来”。
  余论:我们认为,对话题句合格条件的考察应该更多地关注它的语用,因为话题是属于语用层面的范畴,要考察话题与述题之间的语义联系,进而确定语义限制条件,一定要考察语境,这里的语境不单指下文的述题,而是更广阔的上下文或言语环境,语境会让话题与述题之间建立起各种语义联系,有些是单就话题句本身无法观察到的联系,这样的话题句在这样的语境中同样合法存在,若把它独立开来,可能不知所云。看例17):
  17)我的膝盖,今天会都没去开。
  17)这个句子从语境中独立出来,谁都不知道要讲什么,但在特定语境中,我们就有可能会把“我的膝盖”理解为话题,把“今天会都没去开”理解为述题。假设我们到一位同事家去,见他用手摸自己的膝盖,边摸边说:“我的膝盖,今天会都没去开。” 我们肯定会明白他是讲他的膝盖有毛病, 病得今天的会都去不了。正是这样的语境帮助我们建立起了话题与述题之间的语义联系。
  至于有些话题句独立开来后,接受程度较高,这是由于话题跟述题之间的语义联系较明显,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低。看例18):
  18) a. 这本书,翻译的人已经出国了。
   b. 这本书,翻译它的人已经出国了。
  很明显18)b对语言环境的依赖性就比18)a 要低, 因为18)b 中用“它”复指话题“这本书”,使得话题与述题之间建立了非常紧密的语义联系。
  所以我们要说,任何一个静态地、一刀切地给话题定一个句法上的或语义上的限制性条件是难以成功的,这是由话题句的语用性决定的。
  注重形式的生成句法学一直对话题句非常关注,为了解决句法限制的难题,有学者干脆提出话题基础生成的观点,这从语感上让人难以接受。我们赞同在句法上设置语用层的观点,语用层是句法的最高层,语用层的核心有各种语用特征,具有话题特征的语用核心负责核查与其特征相匹配的短语,核查过的短语要么移到话题核心的指示语位置,要么在原位置通过语音加重的形式表现出来,至于移位与否,可能与语用特征的强弱有关,而语用特征的强弱可能受语境的影响,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屈承熹.话题的表达形式与语用关系[J].现代中国语研究,2000,(1).
  [2]沈家煊.不对称与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3]徐烈炯.话题句的各格条件[A].话题与焦点新论[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袁毓林.话题化及相关的语法过程[J].中国语文,1996,(4).
  (石爱兵,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引言  “型男”“索女”是近几年在网络、报纸等媒体上比较盛行的一对新词,它们有时独用,有时对举,如:  (1)而刘烨和张震、吴彦祖两位型男合作,竟然也“自卑”许多,“他们实在太帅了,压力大啊。”(《青年报》2006年11月13日)  (2)索女绝非冰山美人,她们的一团火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火花四溅。(《新民晚报》2005年9月2日)  (3)与往年的百事新星大赛不同,此次活动以招募时尚模特为主,吸
一、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流的频繁和来华留学生的增多,对外汉语师资严重匮乏。1983年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率先设立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1993年7月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对外汉语”、“汉语言”等专业成为“中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
2015年5月9日至11日,由中国化学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承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近2200名
常用词“暴”和“曬(晒)”的词义演变不仅仅是新、旧词的替代或单纯的词义引申,而且与其形和音的演变密切相关,有时还涉及到方言和俗音的古今演变。近年在汉英语言的接触中产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