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毓秀 人文厚重

来源 :文化月刊·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t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浑源,钟灵毓秀、人文厚重。这里不仅有蜚声海内外的恒山胜景,更有经过历史岁月沉淀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浑源,始置于西汉,定名于唐,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大同盆地东南边缘,因浑河发源于县境内,故名浑源。早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居住在浑源境内的人类就已创造了彩陶文化。浑源山脉属恒山山脉,境内形成40座山、8道梁,岭、寨、崖、岩10多处。悠久的历史,俊秀的山川,给浑源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如果说自然、人文景观代表了北岳恒山文化的形与骨,那么,独特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构成了其血与肉。古韵悠远的恒宗民间道乐、风格独特的传统铸钟技艺、耐人回味的浑源凉粉,以此为代表的非遗项目构成了一道亮丽独特、内涵深厚的文化景观。
  
  古韵悠远的恒宗民间道乐
  
  恒山西衔雁门,东延燕云,它是我国北方地区道教活动的圣地,自五帝之一的颛项始,恒山就封为北岳,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此后就开始有道家的活动,但真正意义上的道教活动则在东汉中期。距《后汉书》载,于吉在恒山喜得天书,并创立了太平道。南北朝以后,恒山道教兴盛,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北魏被太武帝尊为“天师”的寇谦之在平城集道士120人,每日进行祈诵,所诵曲调就是道教音乐的先声。全真教大弟子、第六代掌教尹志平在恒山收浑源籍道长刘道宁为弟子。元定宗元年(1246)在燕京长春宫招设普天大醮盛会,刘道宁谱写了“巴人曲”“会仙”“随应”
  “总曲”等道曲,为道教音乐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张三丰在恒山修道16年,在恒山谱写了著名的“悠悠道歌”。浓厚的宗教氛围,加上宗教活动频繁,古老的浑源恒宗民间道乐在此基础上不断升华,加之晋北地区自古便为多民族交流融合之地,形成了多样、纷繁的文化形态、艺术形态。浑源恒宗民间道乐便吸收了古老的古吹乐和法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浑源恒宗民间道乐是我国北方道教音乐的一支,属于天师派(正一道),其演奏人员主要是恒山在家道士,县城关道巷村的焦氏家族人组成,组织的道教活动世代传承,距今已有300多年。现传承人焦理忠是正一道的第二十二代传承人,他12岁向长辈学艺,勤学苦练,30多年来,在道乐演奏中才艺出众,是各项法事活动的组织者。焦氏几代人所演奏的音乐主要为“赞叹”“器乐曲”,有“套曲”和“配曲”之分。传统的曲调有上调、本调、凡调,谱系为“工尺谱”记谱并一直沿用至今。“赞叹”是唱经的音乐,主要有《洞玄赞》、《开通赞》、《光明赞》、《返魂香》、《一盏灯》等,它具有很强的旋律性,并以笙、管伴奏,发声方法与晋北道情的演唱发声方法相同。“器乐曲”是道乐中的演奏部分。“套曲”有《干支》、《柳妖精》、《一提经》、《山坡羊》等6套。“套曲”要求“正套”必须大工大尺,严格按字谱拍板演奏,风格庄重典雅。演奏时主要乐器有笙、笛、箫、管子、二胡、琵琶、三弦、法锣、鼓、铙、钹、云锣、铜磬、木鱼、法铃、铛等。从演奏的古曲中也反映出了浑源恒宗民间道乐的历史风貌。浑源恒宗民间道乐建立于北魏,在斋醮法事仪式中制定了“诵戒新法”和“乐章”,已经有了唱诵经典和部分乐器演奏,被认为是浑源恒宗民间道乐的发端。从唐宋到明代以后,浑源恒宗民间道乐与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相结合,成为固定的法事仪式在斋醮活动中被传承下来,演奏内容相当丰富。几百年来,每逢北岳恒山组织的大型道教法事活动,浑源恒宗民间道乐是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演奏内容。
  浑源恒宗民间道乐世代传承,是我国北方地区道乐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乐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历史产物,对研究古代民间音乐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风格独特的传统铸钟技艺
  
  浑源传统铸钟造型美观、工艺精湛,是民间铸造工艺品中的一朵奇葩。浑源传统铸钟技艺在明清时期十分兴盛,它是浑源年代最长、最具影响力、最有价值的传统手工技艺。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浑源县城三公里处的神溪村牛家铸钟。几百年来,牛家祖祖辈辈代代相传,延续至今。牛氏家族铸钟时完全采用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序和传统手工制法,工艺技巧应用祖传秘方,多年来在造钟技艺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们铸造的大钟因造型庄重典雅、古朴大方、声音宏亮悠远以及动静结合、优于铜钟的艺术特征而闻名,技术工艺在全国同行中独领风骚。传统铸钟制作流程为6个工序:1.选料,优质松土,上好白口铁。2.将松土碾碎用筛子过滤,然后加水搅拌到一定的湿度,水量的多少要根据模子的大小来定。3.做模型,将和好的泥手工堆积成型,晾干。4.套模型,因为模型有内、外两层,将内、外模型分隔并套在一起,中间可用细沙子做隔离。5.夯土,夯结实。6.进行浇铸成型。铸造匠人将原料放在一个简陋的炼铁炉里进行冶炼,冶炼之后将橘红色的铁水倒在一个半葫芦状的容器里,接着把它抬到已制好的沙土模具前,倒人模具上的小口中进行浇铸。牛氏几代人曾为华北各大寺院造过大钟。现北岳恒山主殿、五台山台北顶使用的大钟,就是牛氏家族前辈铸造的,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铸钟远及全国各地,深得宗教界的好评。传统铸钟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艺术价值,对于民间传统技术交流,研究古代铸造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目前,该项目正在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耐人回味的浑源凉粉
  
  浑源传统凉粉制作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逢立夏之日家家户户做凉粉吃早已成为当地的一种民俗,又因凉粉有着降压减肥的作用和防暑祛火的功效,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喜爱吃的食物之一。“浑源凉粉”是用纯正土豆淀粉熬制而成,以“白、细、软、筋、香”而名扬四方。银光闪闪,晶莹透明。拿起来滑溜溜,夹起来筋颤颤,吃起来凉丝丝。切好的凉粉装入碗中,舀上两勺香脆的莲花豆(蚕豆),浇上漂着葱花的盐醋水,抓上翠嫩的香菜末,挖上红亮的辣椒油,吃起来真叫一个地道,令人回味无穷。浑源凉粉制作最有名气的是李氏家族,已祖传六代,现传承人李瑞从事凉粉制作近40年,有着绝好的制作技艺,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制作凉粉时完全运用最传统的制作方法,基本流程为:1.挑选当地优质马铃薯淀粉为原料。2.在粉面中加入食用明矾。3.用冷水将准备好的淀粉混和,淀粉和凉水的比例为1:7,具体软硬度也可根据情况适当调节。4.用大火煮,同时用特制的俗称“六道棍”不停地搅拌。5.待凉粉熟了的时候出锅。6.将出锅的凉粉迅速涂到瓮上,晾凉即可。7.把晾好的凉粉切成细条,加入味道独特的豆腐干、莲花豆以及醋、盐水、辣椒油等佐料就可食用。他制作的凉粉不仅在工艺上出名,调料的配置也一直沿用祖传秘方,使得调制好的凉粉香辣可口,风味独特,堪称北岳一绝。为了把传统凉粉做得更有特色,让家乡凉粉走出浑源,传承人李瑞通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研制出一套现代工艺流程的凉粉制作方法,始终保持传统风味不变,成功解决了凉粉的保鲜包装和添加明矾对人体有害的两大难题,这种创新成果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专家的认可。几百年来,浑源凉粉一直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并逐渐走出地域限制。当地名谚:“连吃带喝,解饥解渴”,形容浑源凉粉;名谚“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赞美莲花豆。这一民间传统特色小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体现了地域特色,在研究古代地方传统饮食技艺方面具有比较高的价值。
  
  得当有力的保护措施
  
  在与记者的交流中,浑源县文广新局杨林局长告诉我们,早在2009年7月,县政府就下发了《关于浑源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通知》,共确立了12项非遗保护项目。2010年,又具体出台了北岳道乐、浑源铸钟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确定从2011年起,筹资185万元,对非遗名录项目进行保护和传承。
  从2011年开始到2015年,将组织四个非遗项目传承人,遵循“传、帮、带”原则,培训一批年轻艺人,并进行推广和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这些项目。同时还将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艺术交流,力争使其成为一种文化品牌走向全国。
  “我们将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将保护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在杨林坚定的目光中,我们读出了浑源非遗保护灿烂的前景。
  
  (本文图片均由程天佑提供)
其他文献
端午就是这样的一个民族传统节日,端午的原始意义是避邪驱疫,但在六朝开始就有祭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这一传说的加入,表明人们已不满足于端午节俗原始解释。人们通过对端午节俗的补充与再解释,表达对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物的崇敬,以传承一种爱国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南北分立的南北朝时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要保存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习俗是重要内容,端午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尤其重要,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之后又一部文化领域的重要法律,其颁布实施对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入依法保护的新阶段,也标志着中国社会在文化自觉和文化发展理念方面的重大推进。  这部凝结当代文化实践经验、体现当代文化认识成果的文化法律,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地位,增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完整性,必将对
期刊
一    在中国2000多个县中,知名度最高的恐要数山西洪洞了。洪洞所以芳名远播,首先是因了一位天姿掩蔼的青楼女子那段凄婉衷凉的吟唱:“苏三离了洪洞县……”京剧是国粹,喜好者兴发时自会哼几句《玉堂春》,不好者偶尔打开电视机、收音机,眼睛或耳朵里说不定也会蹦进个苏三来,于是,“洪洞”便深嵌在国人记忆的屏幕上。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好奇的洋人竞也学唱京剧,《玉堂春》遂成了他们的首选剧目。前些年
期刊
2011年4月7日至11日,四月山花灿漫,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歌手以及专家学者齐聚四川绵阳。天地之广,自然之音。原生态民歌是这次盛典的关键词。  10年前,没有“原生态”这个概念。2001年,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开播《魅力12》栏目,原生态民歌带着泥土的芬芳走进公众视野。2006年,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赛设立原生态唱法,叫好声一片。时隔五年,首届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再次将原生态民歌推向全国。中国原生态
期刊
有一种艺术,是完整的戏剧,比莎士比亚早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2100年;是纯粹民间具有“摇滚”精神的音乐,但却比猫王早2150年,这种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这就是皮影戏。  在山东省南部山区的枣庄市邢山顶村,有一位老人至今仍保持经常性的演出活动,他成为山东最后的皮影艺人。    半山腰上的老艺人    那是一个建立在半山坡的小院,周围全是田地,还没有进入小院,就听到院内传出朗朗的
期刊
这本摄影集太厚重,双手捧住掂量一下,有两三公斤重。封面上,一位老人手托年画线版呵呵地笑着,美丽在瞬间定格为历史的永恒。“解除了心灵的防御与装饰,敞开人性中至善至美的本相。这就是我心中的民间艺术家,美的人,美的作品,美的分享!”笑意微微,欣喜在摄影集作者刘明珂睿智的双眸里缓缓流泻。  刘明珂曾做过山东潍坊市委宣传部长,任职期间政绩斐然,在百姓中颇有口碑。繁忙工作之余,他拿起了相机,亲力亲为,通过为当
期刊
2011年4月12日,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公布,到2014年前的申遗工作时间表也基本确定。2012年9月,申遗文本将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审;2013年8月前完成全部申遗准备工作并接受国际专家现场评估考察;2014年提交世界遗产大会审查……中国大运河申遗,迎来了自2009年正式启动以来的第二次大提速。  在这个3200多公里,涉及8个省、直辖市,35个城市,规模巨大的遗产沿岸,散落着
期刊
兔丰六月,一白贪狼水星飞临到正东震宫,二黑巨门星土飞到东南巽宫。三碧禄存木星飞到中宫,四绿木文昌星飞临到西北乾宫,五黄廉贞土星飞临到正西兑宫,六白武曲金星飞到东北艮宫,七赤破军金星飞临正南离宫,八白左辅土星飞临正北坎宫,九紫右弼火星飞到西南坤宫。    东南方  二黑巨门土星飞临东南方,东南方洛书原位是三碧木,与五月风水只相差一个宫,此月风水调整与上个月没有大变化。此宫属木,木克土,此星是病星,病
期刊
温馨提示    夏季运动要适量,不宜过大、过于剧烈,应以运动后少许出汗为宜,以免运动量过大、出汗过多损伤心阴。瑜伽、游泳、清晨慢跑都十分适合夏季的运动。  按中医的“五行”说,夏季是“火旺(夏主心,夏天心火很旺)、土相(脾胃处于‘盛’的地位)、木休(肝处于相对的休养状态)、水因(肾易亏)、金死(肺易虚)”。心火旺,易造成肺(金)虚;本是肾水克心火,而心火很旺时,就容易出现心火对肾水的反侮现象,故肾
期刊
钻木取火的最大价值是它的历史认识价值    《文化月刊·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应该选取对当代社会发展最具促进作用的项目。而像“钻木取火”这类对当代社会发展没有任何促进作用的传统习俗,是不是绝对不应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苑利:人们评断一件事时,常常会问:我做这件事究竟有什么价值?这里所说的“价值”,就是我们做某件事的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有意义,但这意义对当代社会而言有时是直接的,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