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台县平桥镇中学,浙江天台317203)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学生才敢质疑,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有了“疑难”就要想方设法解决,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释疑。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便指日可待,并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质疑方法;自主释疑
质疑是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先导,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是十分重要的。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是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学习。作为历史与社会课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不断质疑,同时教师要更认真对待、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力求营造有利于教学的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他们敢于质疑。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教态要自然、热情大方、和蔼可亲;教学语言要有感染力,以情动人,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不仅要照顾到经常质疑的同学,而且要消除那些很少提问或不提问的学生的紧张情绪,使这部分学生敢于质疑。
2.要多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大胆思考,各抒己见,允许学生当时质疑,可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解,随时陈述自己的疑惑或见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点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质疑、释疑的场所。
3.激励勇气,引导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及时地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发言,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认可,对自己充满信心,即使学生提的问题毫无价值,也不能轻率地予以否定,还要制止有些人的讥笑。而对于善问者,当然要及时表扬,使其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质疑。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里就有一个方法问题。教师要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乐于质疑,从中能享受到质疑的乐趣,而不是把它看作是苦差事,要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1.抓住课题、标题质疑。教材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课题、标题很多,抓住课题、标题质疑,往往可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在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为什么说北京既古老又年轻”标题出现后,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题后,说一说,哪些景物表现了北京的古老,哪些景物表现了北京的年轻。这样从课题入手解剖,层层推进,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内容。
2.用插图质疑。利用课本插图、图表和各种图片中所含各种地理信息设疑,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如七年级上册插图5-5楼兰遗址,在二千年以前,这里是绿树环绕,水流清澈的绿洲,可现在为什么荒无人烟了呢?促进学生思索楼兰衰亡的原因。
3.用假设质疑。提出某些不存在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这些现象存在的话会产生什么后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众多人口”一目时,提问:假设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全国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会产生什么后果?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开放的思索,许多学生大胆设想,畅所欲言,学生通过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印象深,记忆牢,认识也深刻。
4.用情境质疑。通过小品、诗歌、歌曲、录像和实地考察等手段,制造一定的环境氛围,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未来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在《长江之歌》那动人旋律的回荡声中,再向学生提问长江发源在哪里?长江之水流向何方?长江源流有什么特点?
5.用故事质疑。讲故事质疑,学生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加深对相关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石油宝库”一目,讲伊拉克战争的故事,美国控制牛东地区,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目的是什么?然后讲解波斯湾地区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带来的变化。
6.抓住实际生活的联系点质疑。现在学生的知识面相对都比较宽,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与实际生活发生联系,引导他们质疑,以辨别是非或补充知识。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热闹的山谷”,卢卡索的旅游业给当地人带来财富也给他们带来了忧患,要求学生谈谈发展天台山旅游中存在哪些类似的问题?你能想出哪些解决的措施?你能做些什么?
三、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释疑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有了“疑难”就要想方设法解决。如何解决?
1.坚持开展小组合作活动,鼓励组内自主释疑。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都坚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课堂上我把学生的质疑与小组讨论合并起来,学生读了课文后提出了很多问题,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解答,不能解答的问题全班交流。这样一来通过小组讨论过滤掉了一些浅显的问题,而把一些有难度的问题相对集中起来,全班交流。既充分利用了时间,培养了学生质疑、释疑、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重点,突破了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北京既古老又年轻”的问题,就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主动质疑问难,让学生在质疑和释疑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2.鼓励学生提问,师生互动释疑。
尽管教师在上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解决了一些浅显的问题,但学生还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对于学生的问题,多数可以采取让同学们自己在相互讨论中解答,也可以通过教师作些补充和归纳加以明晰。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1月、7月平均气温的教学。展示:《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海南和漠河1月景观对比图》指导学生从等温线的特点和图上的颜色来观察各地的气温,鼓励学生结合旅游等亲身体验和所见所闻,阅读分析地图,并提出问题。学生小组活动讨论后提到的问题:1.7月份秦岭——淮河分界线的大致温度是多少?2.分析青藏高原和漠河温度低的原因是否一样?3.吐鲁番为何是夏季全国温度最高的地方?学生都一一做了解答。
总之,教师要解放思想,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同时不要使学生的质疑问难流于形式走过场,只有这样,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才会真正提高。
(责任编辑:李雪虹)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学生才敢质疑,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有了“疑难”就要想方设法解决,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释疑。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便指日可待,并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质疑方法;自主释疑
质疑是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先导,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是十分重要的。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是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学习。作为历史与社会课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不断质疑,同时教师要更认真对待、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力求营造有利于教学的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他们敢于质疑。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教态要自然、热情大方、和蔼可亲;教学语言要有感染力,以情动人,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不仅要照顾到经常质疑的同学,而且要消除那些很少提问或不提问的学生的紧张情绪,使这部分学生敢于质疑。
2.要多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大胆思考,各抒己见,允许学生当时质疑,可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解,随时陈述自己的疑惑或见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点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质疑、释疑的场所。
3.激励勇气,引导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及时地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发言,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认可,对自己充满信心,即使学生提的问题毫无价值,也不能轻率地予以否定,还要制止有些人的讥笑。而对于善问者,当然要及时表扬,使其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质疑。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里就有一个方法问题。教师要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乐于质疑,从中能享受到质疑的乐趣,而不是把它看作是苦差事,要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1.抓住课题、标题质疑。教材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课题、标题很多,抓住课题、标题质疑,往往可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在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为什么说北京既古老又年轻”标题出现后,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题后,说一说,哪些景物表现了北京的古老,哪些景物表现了北京的年轻。这样从课题入手解剖,层层推进,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内容。
2.用插图质疑。利用课本插图、图表和各种图片中所含各种地理信息设疑,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如七年级上册插图5-5楼兰遗址,在二千年以前,这里是绿树环绕,水流清澈的绿洲,可现在为什么荒无人烟了呢?促进学生思索楼兰衰亡的原因。
3.用假设质疑。提出某些不存在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这些现象存在的话会产生什么后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众多人口”一目时,提问:假设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全国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会产生什么后果?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开放的思索,许多学生大胆设想,畅所欲言,学生通过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印象深,记忆牢,认识也深刻。
4.用情境质疑。通过小品、诗歌、歌曲、录像和实地考察等手段,制造一定的环境氛围,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未来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在《长江之歌》那动人旋律的回荡声中,再向学生提问长江发源在哪里?长江之水流向何方?长江源流有什么特点?
5.用故事质疑。讲故事质疑,学生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加深对相关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石油宝库”一目,讲伊拉克战争的故事,美国控制牛东地区,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目的是什么?然后讲解波斯湾地区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带来的变化。
6.抓住实际生活的联系点质疑。现在学生的知识面相对都比较宽,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与实际生活发生联系,引导他们质疑,以辨别是非或补充知识。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热闹的山谷”,卢卡索的旅游业给当地人带来财富也给他们带来了忧患,要求学生谈谈发展天台山旅游中存在哪些类似的问题?你能想出哪些解决的措施?你能做些什么?
三、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释疑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有了“疑难”就要想方设法解决。如何解决?
1.坚持开展小组合作活动,鼓励组内自主释疑。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都坚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课堂上我把学生的质疑与小组讨论合并起来,学生读了课文后提出了很多问题,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解答,不能解答的问题全班交流。这样一来通过小组讨论过滤掉了一些浅显的问题,而把一些有难度的问题相对集中起来,全班交流。既充分利用了时间,培养了学生质疑、释疑、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重点,突破了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北京既古老又年轻”的问题,就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主动质疑问难,让学生在质疑和释疑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2.鼓励学生提问,师生互动释疑。
尽管教师在上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解决了一些浅显的问题,但学生还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对于学生的问题,多数可以采取让同学们自己在相互讨论中解答,也可以通过教师作些补充和归纳加以明晰。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1月、7月平均气温的教学。展示:《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海南和漠河1月景观对比图》指导学生从等温线的特点和图上的颜色来观察各地的气温,鼓励学生结合旅游等亲身体验和所见所闻,阅读分析地图,并提出问题。学生小组活动讨论后提到的问题:1.7月份秦岭——淮河分界线的大致温度是多少?2.分析青藏高原和漠河温度低的原因是否一样?3.吐鲁番为何是夏季全国温度最高的地方?学生都一一做了解答。
总之,教师要解放思想,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同时不要使学生的质疑问难流于形式走过场,只有这样,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才会真正提高。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