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典型人物报道的如实与可信

来源 :中国地市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生活中真实可信的典型人物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并能在引导舆论、鼓舞人心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的新闻史上,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一系列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就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仍然被人们广为传颂。
其他文献
对于全媒体发展的探索,我个人认为,国内并不落后于国外,甚至可以说,大家是处于同一个探索起跑线上。甚至国内很多发达地区在这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全媒体的理念、规划思考等方面甚至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株洲日报》组织了全方位的报道,重点推出了“祖国好·株洲红——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报道。特别报道共分株洲解放、难忘人物、重点工程、重
“新闻散文化”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关于新闻散文式写作,在我国新闻界其实起步很早,历史也由来已久。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连载、现场短新闻、民生新闻等一系列新闻体裁也相继出
中国地市报研究会21年了。21年来,这个拥有300多家集体会员的中国地市报界的群团组织,为自己的会员、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扎扎实实的事情和开创性的工作。
2011年2月11日“春节记者走基层”专栏无疑是《江城日报》近期报道中的一个亮点。对比《人民日报》、《吉林日报》等纸媒的同类报道,本报的这一组稿件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说,我们
传统意义上,品牌是一个名称、标记、符号或某个图案设计,是一个企业商品或服务的个性体现。而现代意义上的品牌则更多地体现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其核心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给企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所以“新”是新闻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其本质属性。无论新闻的概念、范畴如何演变,这“新”字是变不得、也变不了的,对这一点有确切认识和充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和报业创新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既有难得的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近年来,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普洱市委机关报——《普洱
受众心理学认为,受众对新闻都有着求异求奇的心理需求。这和他们在欣赏叙事性文艺作品时多喜欢情节性故事性(即戏剧性)强的作品的心理需求是一样的。为了迎合这种需求,有的媒体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举世震惊、举国伤恸。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以几乎完全天候的优势迅速占领了新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