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醇诚真戏骨,酒仙老爷子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yuan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年:自幼学会喝酒


  1930年2月,朱旭出生在沈阳一个旧官吏家庭,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他的父亲在县府做文书,收入微薄,难以养家糊口,于是辞职考入由张学良经办的第6期讲武堂,后来成为东北军的军官。
  朱旭1岁的时候家乡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全家随军离开沈阳。因为家里孩子多,母亲照顾不过来,朱旭就由军队里的一名老伙夫看护。老伙夫晚饭后总有一场牌局,如果朱旭不睡觉,牌局就要受影响。所以老伙夫每天吃完晚饭都给朱旭灌上一盅酒,朱旭就安安静静地入睡了。久而久之,朱旭就上瘾了,有了喝酒的习惯,最终成为酒龄80多年的资深“酒仙”。
  1949年5月,朱旭进入华北大学,在华大三部戏剧科学习戏剧,毕业后进入华大文工二团工作。他刚调到二团时,被分配到舞台工作队的灯光组做电工。其实这是个误会造成的,起因是在华北大学上学的时候,一天晚上宿舍的电灯坏了,怎么都不亮,朱旭胆子大,七捅八捅的,电灯居然亮了,于是他被认为是懂电的行家,以至于被分配到二团的时候当了电工。
  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剧团排演《吃惊病》。这是一出独幕小戏,里面有个美国大兵。演员队伍里没有大个子的,导演夏淳发现灯光组的朱旭不但个子高,鼻梁也挺高,大眼睛,大嘴巴,化上装肯定像外国人,于是让朱旭出演。这个人物只有几句台词,没想到却被朱旭演得颇为生动,引起了剧团各位领导的注意。
  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朱旭从灯光组调到演员队伍中,正式开始了他所热爱的事业。

舞台:表演松弛自然


  朱旭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先后塑造过数十个性格独特、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烙印。早期他演出的话剧作品包括《女店员》《悭吝人》《三块钱国币》《蔡文姬》《骆驼祥子》等,饰演的多为小人物,表演风趣幽默、细腻传神。其后,他在创作巅峰时期出演了《推销员之死》《红白喜事》《哗变》《芭巴拉少校》《屠夫》等多部经典作品。
  从人艺离休后,朱旭并没有彻底离开舞台。他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时事、热心公益事业,在“非典”时期和汶川地震后积极捐款,并投身《北街南院》《生·活》的排演中,用自己参演的艺术作品鼓舞人心。
  2012年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时,82岁的朱旭再一次登上北京人艺的舞台,扮演《甲子园》中的姚半仙。这是他的最后一个话剧角色,至此,他在自己最爱的舞台上站了整整一个甲子。
  很多人想象不到,如今是无数人心目中“老戏骨”代名词的朱旭,早年竟患有严重的口吃,导致单位开会时都不敢让他发言。那时的朱旭觉得自尊心很受伤,甚至怀疑自己不适合做演员,但最终,他在导演和同事的鼓励下下定决心,以勤补拙,终于找到了克服口吃的妙计—不打草稿,想到便说。他试着将这种感觉带到排戏中,逐渐掌握了要领,最终得以在舞台上把台词说得又顺畅又漂亮。
  在克服口吃的过程中,朱旭也逐渐找到了一个正确的艺术创作方法—松弛。通过松弛来把话说清楚,通过松弛去拉近和角色间的距离。正因如此,他的表演方式在人艺、在全中国都是“异数”:特别自然和生活化,一点也不装腔作势。

影视:必须真的交流


  舞台之外,朱旭通过电影、电视与观众结下了深厚的缘分。1984年,54岁的朱旭开始涉足影视领域,从此便成了银幕和荧屏上的常青树。他先后参演了电影《红衣少女》《清凉寺的钟声》《我们天上见》《变脸》及电视剧《末代皇帝》《大地之子》《似水年华》等。
  1 9 8 4年,他在电视剧《末代皇帝》中扮演老年溥仪,而青年溥仪的扮演者是当时还是新人的陈道明。前面20集都是陈道明演,当皇上吃喝玩乐享受完了,最后成为改造犯,就该朱旭上了。朱旭的第一次亮相一句台词都没有,光靠背影就让人感受到角色身上承载了太多的故事,观众立刻就接受了这个前20集没有出现的“新”溥仪。

  《變脸》是朱旭十分重要的一部电影代表作,他凭借片中的“变脸王”一角拿下了东京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影片开头,有一段朱旭在街头表演变脸的情节。拍这场戏时,剧组所有人都来了,想看个新鲜,因为在场的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变的。但任凭别人怎么问,朱旭都守口如瓶:“这是人家的绝招,我不能说。”
  对朱旭来说,最难的除了“变脸”之外,还有要与一只猴子一块儿演戏。刚开始那只猴子怎么都不肯接近朱旭,后来朱旭经常给猴子买好吃的,慢慢取得了猴子的信任。有一场戏拍了整整一夜,猴子已经困得睁不开眼睛了,别人都没办法,结果朱旭给它喝茶,茶里放上糖,猴子一喝就有精神了。

  后来朱旭总结:和小动物、小孩一起演戏,必须得和他们真的交流才行。

生活:一生随和豁达


  谈到朱旭,很多人都会亲切地称他一声“老爷子”。据朱旭透露,这个称号来自当年拍摄《末代皇帝》时自己饰演的溥仪在宫中的称谓。而在现实中,这个称呼则是对朱旭随和形象的最好概括:和他交谈,你能从他的谈吐中感受到他的诙谐与豁达,以及岁月与阅历给他留下的印记。
  舞台之下的朱旭有四大乐趣:下围棋、放风筝、拉胡琴、喝酒。他唱京戏,在台上唱过大段《劝千岁》,台下也不忘发掘戏曲人才,如今的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王蓉蓉,便是由他领进戏曲艺术大门的;当年他曾向梅兰芳的琴师姜凤山老先生学琴,后来曾在话剧《名优之死》中以娴熟的弓法技惊四座;在北京人艺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他还露过一手表演相声的绝活……在话剧与影视之外的朱旭,同样是那么风采卓然。
  朱旭的妻子宋凤仪同样是北京人艺的优秀演员,曾塑造过《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小井胡同》中的春喜等鲜活的人物形象。二人自1957年结婚以来,携手走过了近60年风风雨雨,一直恩爱有加,是大家心目中的“模范夫妻”。宋凤仪于2015年离世,她曾将朱旭的人生、艺术之路写成一本《老爷子朱旭》。二人育有两个儿子,不幸都患有先天性耳聋,但朱旭和妻子用心将他们抚养成才,后来一个成为北京人艺的美工,另一个则成了摄像师。

链接:濮存昕忆朱旭


  朱旭在给演员讲课的时候,经常对大家说的一句话就是“念词别只念词,要念意;演戏别只演戏,要演人”。濮存昕第一次听到觉得很新奇,后来才慢慢理解,认为“朱旭老师在教学时使用的很多谚语式的表述都非常精到”。
  据濮存昕介绍,朱旭总是随身带着一个抄台词的本子。他经常把一些台词变成口语化的形式,本子上写的都是他改动过的台词。如果改动得多,他就把整段台词都写出来。濮存昕觉得“朱旭和于是之先生这代人的共同点就是始终在寻找着自己,自己的台词,不是剧作家写的台词,而是一定要弄成自己能说的台词。演员的二度创作是他们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也是对角色生命的尊重,他们始终以塑造出好的角色为己任”。演员这个职业,在表达真善美的同时,也在弘扬人性中的美,濮存昕觉得,朱旭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棒。
  在剧院里,没有任何一个老前辈能像朱旭那样对年轻人那么关怀。濮存昕说,过去他们经常被朱旭老师召集到他家聚餐,立春吃春饼,冬天涮羊肉,朱旭对一些刚来剧院的年轻演员也一视同仁。每到这个时候,濮存昕就感慨“他喜欢的不只是自己家的孩子,他是真心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朱旭幽默开心了一辈子,任何忧虑都会自我化解。以前在剧院开会发言的时候,他从来不讲套话,总是将自己的一些经历和经验分享给大家。
其他文献
量尺寸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要做的事。桌子有多宽,天花板够不够高,孩子长个儿了没有,画框挂得正不正……都让人好想有把卷尺在口袋里。可一掏口袋,随身带的只有手机。  手机就手机吧。一个工程师团队推出了Arrim One,这是个可以连接到智能手机上的小型激光发射器,外壳为铝制,内芯一体,仅重35克,尺寸为5厘米×3厘米×1.5厘米。它能测量直线、圆和角度,并把结果显示在你手机上的增强现实(AR)视图中。制造
期刊
在澳大利亞悉尼市,有这样一家奇特的超市:超市内的商品都没有价签,超市内也没有收银员,顾客可以随意拿取货架上的任一商品,想付多少钱就付多少钱,即使一分钱不付也可以拿着商品走人。  这家超市的店主叫罗尼·肯,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妇人。罗尼·肯退休前曾是国家粮食署的官员,她非常清楚,虽然澳大利亚物产丰富、粮食充足,但大多数居民存在着惊人的浪费,平均每个家庭一年要倒掉半吨食物,全国每年的粮食浪费达200亿澳
期刊
韩讯是深圳市公安局的民警,也是微信公众号“终结诈骗”的粉丝和作者之一。  “反诈骗,关注这个就够了!”这个由深圳市诸多反诈骗志愿者推动建立的公益性质的公众号口气不小。创立3年来,“终结诈骗”已拥有60万订阅用户,国内90多个地市级的公安反诈骗中心与之建立了紧密的信息共享和协作关系。  韩讯2018年8月发布的《豆瓣网友“独钓寒江雪”的案件破了!终结诈骗独家还原嗅探盗刷全过程》等微信文章,阅读量均达
期刊
2018年9月14日6时(北京时间),第28届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美国哈佛大学桑德斯剧院举行。搞笑诺贝尔奖始于1991年,旨在表彰有趣的科研成果。此次共颁发了10个奖项。这些研究看上去十分好笑,却也引人深思。医学奖:用过山车加速肾结石脱落  每年因肾结石看急诊的差不多有30万人,病人们通常要做的就是等待结石排出,而这是一个漫长且痛苦的過程。两位获奖者听说过很多有关人们在蹦极或是坐过山车时排出结石
期刊
在西班牙语中,海鲜饭的发音是“巴埃亚”,实际上是一种浅口的双耳平底锅的名字,这种锅的深度通常不超过5厘米。海鲜饭的原产地为西班牙第三大城市巴伦西亚,其稻米文化历史悠久。几百年来,海鲜与大米、鸡肉、兔肉、蜗牛、绿扁豆等各种食材组合,演绎出种种风靡全球的美食。  海鲜饭能扬名世界,要感谢大航海家哥伦布。15世纪,哥伦布在航海时曾遇到一次大风暴,被迫逃到了一个小岛上,当地渔民用海鲜和米饭做了一锅大杂烩招
期刊
去电影院的时候,细心的人会发现大部分电影院的座椅都是红色的。这种设计是为了美观,还是有什么科学原理呢?  其实,把电影院的座椅设计成红色是为了改善观影体验。人类的眼睛在白天和晚上对所见物体的处理是不同的。白天光线非常亮,眼睛是用锥形细胞来处理视觉画面;到了晚上光线昏暗,就变成用杆状细胞来处理画面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白天人的眼睛对黄色最为敏感;到了晚上光线昏暗的时候,眼睛就变成对绿色最为敏感,刺眼的
期刊
机器智能离不开数据,那么大量的数据和现在大家所说的大数据是不是一回事呢?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毫无疑问,大数据的数据量自然是非常大的,但是光是量大还不是我们所说的大数据。比如过去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量也很大,但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这两者的差别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大数据具有多维度性质,而不同维度之间有着天然的(而非人为的)联系。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看一个实
期刊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是位非常聪明、机智的演员,在她几十年的从艺生涯中,曾多次救场。  1951年,新凤霞以同行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为素材,排演了《艺海深仇》,连演100多场。剧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天桥恶霸阎五要霸占戏曲演员陈凤英做姨太太,陈凤英宁死不从。正当陈凤英准备上吊的紧急关头,妹妹陈小凤从睡梦中醒来,救下了要走上绝路的姐姐。新凤霞演陈凤英,当时仅有8岁的张淑桂演妹妹陈小凤—张淑桂后来成长为评
期刊
说到江南吃食,常见人皱眉嫌甜。汪曾祺老爷子辩云:“苏州菜只是淡,无锡菜才是甜。”身为无锡人,我对这一点是要点头的。苏州菜尚清淡,如丝衣仕女,甜也只在點心上,无锡则是一直甜到各种菜里的,其来源就不大清爽了。逯耀东考证说,上海菜浓油赤酱,来自安徽;又爱咸,是来自宁波。无锡菜有许多是师法上海的,但又显著地比上海的甜,可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我小时候吃惯了无锡菜,“身在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对甜
期刊
南北朝以前,中国人还没有学会炒菜,加工菜肴只有这么几种方式:一是腌制;二是烧烤;三是切成丝或者片,蘸着调料生吃;四是放到滚水里面猛煮。  煮曾经是我们最主要的做菜方式,无论肉、鱼还是蔬菜,都可以放到锅里煮。问题是过去的锅很原始,早先都是三条腿,叫作“鼎”或者“鬲”,用青铜铸成。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火不能太猛,烧的时间也不能太长,不然鼎或者鬲的那三条腿就会软化。稀里哗啦翻倒在地,一锅肉就没法吃了。所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