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攀:找到向世界证明自己的方式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s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残奥会之旅,19岁的眉山小伙黄文攀就让世界叹然一惊。
  北京时间9月17日,黄文攀在里约残奥会男子SM3级15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中,以2分40秒19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为中国团再夺1枚金牌。而在本届残奥会上,黄文攀五次打破世界纪录,五次斩获金牌,这也让他成为了迄今获得金牌最多的四川选手。
  “在水里我能行动自如,岸上我不能,游泳让我的生命更有意义。”黄文攀说。
  黄文攀这番话的背后,其实有着一个堪比“阿甘”一样的励志故事:3岁时的他患上“后天性脑瘫”,面对周遭不友好的眼光,他以叛逆且出格的举动来维护自尊……直到被“扔”进泳池,才找到了向这个世界证明自己的正确方式。他的梦想终于实现,而他的残缺人生也终得圆满。
  陷困厄
  黄文攀出生在眉山市洪雅县高庙镇,这里山清水秀,当地特产高庙白酒,更是小有名气。
  3岁那年,黄文攀的命运发生了巨变。原本健康的他,长着长着,却发现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踮着脚走路,一瘸一拐。父母遂带着他四处求医,结果确诊为“后天性脑瘫”——具体症状为下肢肌肉萎缩。从此黄文攀被贴上了“脑瘫儿”的标签,这种标签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非常残忍,老师不喜欢他,同学排斥他,他只能用叛逆来对抗这些异样的眼光,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他开始像家乡的白酒一样,火辣、躁动。
  打架、迟到、旷课,烧烂前桌同学的衣服……这些在小学、中学时代,你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顽皮事情,他都做过。“不知道给他收拾了多少烂摊子。”母亲李锡冰说。
  “有一次一个同学喊他‘拐子’,他一拳头把人家门牙打掉了。还有一次几个同学欺负他,把他按在地上,尿在他身上。”这两件事让母亲不仅心疼儿子,更意识到让儿子摆脱自卑的重要性。她给儿子说:“如果你一事无成,一直这样混下去,别人就会永远都看不起你,排斥你。”
  李锡冰上山干农活,都把黄文攀带着,那时候黄文攀肌肉萎缩已经比较严重,上山都是手脚并用地爬着走。“下雪的时候,地上滑,爬上去又滚下来,摔得很惨。心里痛,但还是没有帮他,就是要让他知道生活的艰难。”
  谋生路
  转眼,黄文攀就读完了小学、中学。家境不好、身体残疾,儿子以后怎么生活?以后找条什么出路?这些都是父母反复思考的问题。
  此时的黄文攀,腰部以下,已经几乎没有知觉,轮椅成了他的伴侣。为了让黄文攀日后能有一技之长谋生,父母把他送去了当地职业技术学校读书,在这里黄文攀开始接触乒乓球运动。2010年,14岁的黄文攀遇到了人生中一次重大选择,老师问他,“愿不愿意当一名运动员?”黄文攀说,自己可以试试,就这样,他稀里糊涂地进了训练队。
  最开始,黄文攀并没有想过要学游泳,因为他曾亲眼看到自己的哥哥被水淹死,所以他对水有恐惧,别说下水游泳,就连靠近水池都会吓得直哆嗦。但当教练问及谁想学游泳时,黄文攀却第一个站了出来:“我不能一直害怕它,只要学会了游泳,就能战胜它。”就这样,他走上了游泳的道路。
  “那时候训练很艰苦。”黄文攀说,刚开始的训练对他的身体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一要克服心理障碍,二是要努力学习各种技能,一天训练下来,他的手连碗筷都拿不稳,浑身酸痛难忍。
  在水里,他既无法站稳,腰也动不了,只能完全依靠两只手臂的力量。由于水感不好,黄文攀一下水便失去重心。教练唐体芳便托着他的下半身,让他练习漂浮、划水、换气。“一个普通的漂浮动作,他都要练习很长时间。他所要付出的辛苦和努力,比健全的运动员多得多。”
  “没想过放弃。”面对高强度的训练,黄文攀内心却无比坚定,他知道,这是证明自己能行的机会,只有自己不断地努力训练,不断地超越自我,才能证明自己虽然身有残疾,却不比正常人差。为此,他十分刻苦,在完成教练安排的训练外,还主动加大难度,在游泳池来回游1万多米,50米长的泳道,每天要来回近130次,直到身体疲软、手脚酸痛才肯上岸。
  被退队
  在残疾人运动会中,“S”是自由泳、仰泳、蝶泳的标志,按肢体不同残疾程度分为S1~S10十个级别,数值越小残疾程度越高。
  黄文攀的双腿和腰椎没有任何感觉,左手的动作也很僵硬,只有右手比较好。黄文攀实际上主要靠着一只右手完成比赛。
  2010年,黄文攀在省残运会中,获得一枚银牌。对于学习游泳不到两年的他来说,这是巨大的肯定和激励。
  但年轻,让黄文攀不久就付出了刻骨铭心的代价。
  此时,黄文攀已进入省队训练。因为训练和生活上的琐事,脾气直冲的黄文攀,先后与省队教练和生活老师发生了顶撞和冲突,被责令回家调整。“消息从省里传到市里,从市里再传到县里,我真是觉得丢脸丢到家了,埋着头去省游泳馆把他接回来了。”气不过的教练唐体芳,还把黄文攀打了一顿,他想不通,训练再苦,黄文攀都受得了;但受点小刺激,这个娃娃就要翻天。
  最让黄文攀受不了的,还不是恩师的怒责,回到家不久,一些难听的话就传进了黄文攀的耳朵,“每当想起家里的情况和家里人的付出,自己却一事无成,心里很愧疚”。黄文攀低下头,主动找到唐体芳,道歉认错。在唐体芳的帮助下,黄文攀重回省队。
  经历了“被退队”的黄文攀,异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在平时的训练中,他更努力刻苦,更注重技术性、流线性、整体性和划水效率、频率的完美结合,黄文攀在水中越来越游刃有余,比赛成绩也是飞速提高。
  2013年,黄文攀获全国残运会游泳锦标赛1枚金牌、2014年在省残运会游泳锦标赛6夺金牌。在收获成绩的同时,黄文攀也获得了更多人的尊重和喜爱,因为在水中灵活无比,他还被喜欢他的网友和粉丝们,送上了一个“水中飞鱼”的美名。
  终化蝶
  2016年9月10日,黄文攀在巴西拿下人生第一枚金牌,这也是眉山市历史上首枚残奥会金牌。当时黄文攀的父母还在洪雅深山里水电站工作,从别人口里获知消息后,他们才专程请假回家。
  9月14日,通过电视,黄文攀父母第一次看到了黄文攀夺冠的场景。9月15日中秋,身在巴西的黄文攀通过视频向父母和四川的各位父老乡亲问了好。眉山市残联和洪雅县残联等,也向黄文攀送去了节日的祝福。
  “除了混合泳,其他项目拿金牌都是意料之中的事。”一说起拿金牌的感受,黄文攀脸上便露出了自信的笑容。“混合游按蝶泳、仰泳、蛙泳、自由泳顺序进行。第一阶段的蝶泳,我落后整整5米,后来靠着其他泳式赶了上来,最后以超出第二名1秒的成绩险胜,我都觉得不可思议。”
  黄文攀说,自己可能会在9月30日回乡。为儿子准备点什么接风呢?黄父实话实说道,“他不挑食,回来了我们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嘛。”黄父老实少言,对于儿子取得的成绩,他除了高兴,就是感谢,“感谢社会各界多年来对黄文攀的帮助,也希望儿子再接再厉,拿更多的金牌来回报大家对他的爱。”黄家人透露,黄文攀爷爷5月份去世,当时黄文攀在北京备战残奥会,也没能回去看上一眼。
  “他现在没有那么自卑了,变得更加自信和懂事,也很努力。他在大家的帮助下,走上了体育的道路,经过教练的训练、管教,终于找到了向这个世界证明自己的正确方式。这是最让我们高兴的事。”黄母说。
  在残奥会之后,记者和黄文攀有过一段简短的对话。当记者问黄文攀的梦想是什么时?他回答:“奥运会上拿金牌。”“训练那么艰苦,没想过放弃吗?”“很艰苦很枯燥,但是为了梦想一切都不算什么。”
  游泳让黄文攀找到了生活的新方向。“我虽然在岸上不能自由行动,但在水里我却能做到,我要感激游泳,是游泳让我的生命更有意义。”虽然终得圆梦,黄文攀的追梦之旅却并未结束,他将向下一个目标扎实地迈进……
其他文献
每天傍晚时分,海南大学校园里就会出现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相携着从家属区走向图书馆,20多年寒暑不易,节日不休。  他们是海南大学年过八旬的退休教授周伟民和唐玲玲夫妇,《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的作者,这本打磨了26年的著述,成为南海维权强有力的史料佐证,即将出版的六卷本《海南通史》,更是耗费他们后半生的精雕著作。  26年磨一剑:《南海天书》捍主权  周伟民和唐玲玲教授,一位84岁
朱德发,1934年生于蓬莱,虽然已远离家乡几十载,但至今仍保留着浓浓的乡音。他讲话的时候,语速快慢有变,娓娓道来,把枯燥的理论研究讲得生动有趣。他将人生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科研与教学,已届耄耋之年,依旧在给博士生上课。他说:“上课是教师的天职。”至今,他还坚持履行这份职责,孜孜不倦。  缘起“五四文学”研究  1964年,朱德发大学本科毕业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9月24日,齐鲁书香节暨2016山东书展在山东书城开幕。作为开幕当日首场重磅活动,上午10时,山东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季羡林评传》首发暨《季羡林作品全集》编纂启动仪式在众多读者翘首期盼下隆重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长、印度莲花奖和印度总统奖获得者黄宝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良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著名印度学专家、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季羡林评传》作者郁龙
当那张熟悉的面孔出现在公众面前,历史再次被景海鹏刷新——中国首位第三次飞天的航天员来了。  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景海鹏足够幸运。“神七”飞天,他与翟志刚、刘伯明漂亮地完成了首次太空出舱行走任务;“神九”飞天,身为指令长的他和刘旺、刘洋珠联璧合,让世界目睹了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的精彩;今天,再一次被任命为“神十一”航天员乘组指令长的他,将和战友陈冬完成在太空驻留一个月的挑战。  “梦想成真的感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