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尘草木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urseasons2002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海峰,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国土资源文学班学员。散文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大地文学》《海外文摘》《当代人》《散文选刊》《辽河》等报刊。曾获第三届中华宝石文学奖新人奖、第六届中华宝石文学奖提名奖、首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等。
  一
  高高低低的草,爬满村头巷尾、墙头和庭院,连我家的房顶子上也长满了摇摇狗和酸塔,风一吹,轻轻地舞。杨树、柳树、榆树和槐树,都成了草的陪衬。草们更是盘踞着野地,恣肆,蔓延,郁郁葱葱。棒子苗旱得一颗火星就能点着,草们还是绿嗖嗖的。它们从不需要看人的脸色,想咋长就咋长,想长多高就长多高,此起彼伏,绵延不绝,俨然是土地的主人。草还和庄稼抢领地,和菜蔬争地盘,往往不等菜禾露脸,就迫不及待拱出地面,迎接阳光和风雨,开枝展叶,繁衍生息,大有兵贵神速的意味。
  彼时,除了趴着大队的石头院墙,听大喇叭播放刘兰芳的传统评书,坐一挂拉大粪拉庄稼的马车,听车把式“得、驾”地吆喝着,行进在庄稼和草木编织而成的田野上,也是件绝发开心的事,颠几个屁股蹾也不嫌疼,反而咧着嘴笑。而大多时候,我只能跟在母亲的屁股后头,步行着去地里,以帮着锄棒子、耪豆子、薅苗子、围山药的名,行玩耍之实。
  在锃光瓦亮的锄头或薅锄子面前,草们一副大丈夫威武不能屈的架势,倒下就倒下了,连轻蔑的一声“噗”也懒得发出来,径直从直立状或匍匐状横躺在新翻的泥土上。如果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那就大错特错了。在与人斗智斗勇的漫长岁月里,顽固的白草、尖草等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根须比一般野草要硬得多,直不楞登,从内到外透着一股倔强,像吃草尥蹶子的驴。它们有的是耐心和韧性,只要还挨着泥土,细小的根须就紧紧吸附着土粒,充分吸收有限的水分和营养,不消数日,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你的面前,像是从来没有倒下过。其实,这只是我的一点浅显的想象,草木们从远古一直绵延至今,有太多生存的密码和生长的细节是我所不懂,就像我不懂人类某些行为的密码和细节。我只是打心底里憎恨它们,嫌它们瘾得慌,让我和母亲汗流浃背,无功而返。钐麻、割黍子、割小麦割破手也就算了,拔两棵杂草居然还勒破我的手指头。而母亲明显从容得多,在一次次锄了长、长了锄的拉锯战中,她似乎有着永远使不完的劲儿。
  蒺藜官儿,也叫蒺藜猴子,羽状复生的绿叶,像一只只振翅欲飞的昆虫。蒺藜官儿一改其它野草昂首挺胸的姿态,枝枝蔓蔓贴着地面匍匐前进,四散五摇地扩张地盘,每隔一段距离,茎蔓上的宿根就安营扎寨,巩固领土,以黄花和果实,宣示着自己的领土主权。它有横行肆虐的资本。黄绿色的果实表皮粗糙,疙瘩拉垂,放射状分布的果瓣上长满长短不一的硬刺,既是防御性武器,也是进攻性武器。扎手、扎鞋、扎车胎,稳、准、狠,毫不客气。把母亲锄倒的野草抱到地圪塄上暴晒,让它们粉身成齑,我没少挨蒺藜猴子们的扎,钻心地痛,每次都要嘟嘟囔囔骂上几句。草们却毫不在乎,任由我怎么处置。显然,它们比我更具沉稳和淡定。
  我喜欢在地圪塄上找酸麦麦、欧李、巧瓜和米布袋吃。它们不光是野草和杂灌,还结大大小小的能吃的果子,自然在孩子们的心里占有重要的位置,远非其它杂草可比。阳光纯净,照耀大地,田野葱郁抑或斑斓,到处氤氲着草木的清香。结满小米粒的臭黄蒿,一墩子一墩子的芨芨草,缀满白色绒球的拉拉蔓,拖着长长的丝状芒尾的狼尾巴针,头顶紫绒花的刺儿菜,纷纷扬扬的龙须草,红艳艳的山丹花,紫花翩然的紫花地丁,白花细碎的蝇子花,五彩缤纷,赏心悦目。一棵摇摇狗在风中轻轻地摇,像极了可爱的小狗。一大片一大片的摇摇狗在你面前波浪般摇,那就是非壮观莫属了。在众多的野草中,粘惹子和二股叉深谙生存和繁衍的智慧。它们早就盯上了正一步步走近的你,乘你不备,淘气地刺一下你的手臂,扎一下你的脚踝,还偷偷地一拥而上粘在衣袖、裤腿和鞋袜上,和你开一个或黄或黑的玩笑,悄无声息地完成种子的传播。
  经常在野地玩耍,总是不经意间遇到一座座铺满杂草的坟头。想起那些去世的村人们,在一阵阵呜哩哇啦的吹打声中从村巷走向荒野,不免心生莫名的恐惧和凄凉。它们或單一,或俩仨,或连片,有的插着柳,有的苍松相伴,显示着家族的绵延和兴衰。生于斯老于斯,还是落叶归根?贫贱也好,富贵也罢,人生一世,兜兜转转,终是一抔黄土,入了草木的怀抱。沈从文在怀念二姐的文字中写道:“从北京第一次返回家乡上坟时,想不到(坟前土坎上)那株山桃树已成了两丈多高一株大树。”人生的旅途无常,经年辗转,美丽的山桃花却始终在他的心中绽放,任凭时光流淌,亲情依然如草木般长青。
  夏日的夜晚,后天爷从草尖上升起,澄澈,明亮,不徐不疾,淡然地望着我和我的村子。家人们围坐在小院里,扇着蒲扇乘凉。我们几个毛头孩子点燃了晒干的艾草腰子,满院转着跑,火星闪烁,青烟缭绕,持续不断的熏香为蚊子划上一道温柔的防线。村边呱呱的蛙鸣声,送来稻花的清香,沁人心脾。草青,草黄,枯荣自然。到了冬天,母亲把搂来的野草和棒秆子、葵花秆子、棒茬子、树枝子、树叶子传进炕洞,熊熊燃烧的火焰,就像那盏小小的煤油灯,温暖了一家人。
  如今,村外的泉水日渐羸弱,稻田成了棒子地。想起与草们相爱相杀的日子,跨过东风大桥,穿过“三北”防护区的杨树林子,走出村庄的我依然倍感温馨。水泥路连同了远方,年轻人纷纷奔向都市和城镇。那些愈发葳蕤的草们,许是春风得意了吧。
  二
  因了人类的长期驯化,有的草成了果腹的粮食,有的草成为可入口的野菜。每每消化着五谷和野菜的清香,我就对草们侵占庄稼地盘的行为少却一分怨怼。人类,远比野草复杂。
  打土仗、耍尿泥的童年时光里,我爱吃一种叫麻麻儿的野草。麻麻儿和人亲近,懂得孩子们的心思,特意生长在房前屋后,方便我们采摘。拔出细细的根,像是吃黍地点的白萝卜,捋吧捋吧上面沾的泥,就入了口,辣辣的,那叫一个爽。红辣泡的根也能吃,甜丝丝的。巷里的一群半大小子还找来葵花秆子,踮着脚尖捅土坯房顶子上的酸塔。木椽木檩木门窗的土坯房,大苒泥掺的是稻穰,顶子上铺的栈板是苇包。《诗经》里摇曳在河边的苍苍蒹葭,在这里体现出更为实用的生活价值。看着酸塔从瓦楞掉下来,我们几个急忙扔了手中的葵花秆子去抢,生怕慢了抢不到。掉在地上的,也赶紧捡起来像宝贝似的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翻着看,倒着看,看是否摔坏。那些肉乎乎的小瓣,哪舍得囫囵吞枣,一瓣一瓣地撇下来吃,酸甜酸甜的,如同美食。   其实,野地里能吃的野菜数不胜数。马齿子菜、叶菜、芥葱、野蒜、野葱、野韭菜、酸菠菠、扫帚苗子等,各自呈现出属于自己的风景,装点着生机勃勃的春天。虽然,现在除草剂的大量应用,使它们距离村庄越来越远。困难时期,地里没收成,生存的欲望使农人像尖草和白草一样坚韧,纷纷走出家门采摘野菜度日。涝藜菜、谷松败、甜茎菜、苦茎菜、卜卜英、猪耳朵、蘑菇、地呼啦菜,但凡稍微能吃的都采来糊口。榆钱、柳儿、槐花都捋了吃,连榆树皮都剥光了。采了吃,吃完再采,采了一茬又一茬。说起采野菜的往事,母亲不无感慨地说,人应该懂得感恩,那时候,是老天爷看着土地上的人们可怜,让那些采之不尽的野菜来拯救老百姓的。直到现在,父母依然生活节俭,舍不得浪费一米一蔬。QQ里的偷菜游戏风靡之时,俩人还在精心莳弄小院里的蔬菜和花草,乐此不疲。
  甜茎菜最常见,也是人们吃得最多的野菜。这东西皮实,下不下雨,它都会打探消息一样,先于庄稼冒出头来。若恰逢一场春雨的滋润,就会争先恐后地钻出地面,形成气候。时令就是信号,不用招呼,不需声张,挖野菜的人们商量好似的,准时出现在田野上,提篮拎袋,好生热闹。土松的,用手拔;土稍瓷的,用小铲子铲。两三片嫩叶,浅绿色镶着红边,一副娇羞的样子。用手捏住叶柄的根部轻轻一掼,细长的白根顺势被抽出泥土,嫩生生的,瞅着就喜人。要是不小心拔断叶子或根,白色的奶汁就会粘在手上,黏黏的,遇土而黑。汤水甜茎菜微苦、微甜,清凉败火。甜茎菜拌豆腐,旷以外多啜两骨略子黄糕。相较而言,苦茎菜的味道更苦,用老百姓的话说,越苦越下火。
  涝藜菜是野菜中的平民,村头巷尾、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彰显与人为邻、与民为善的生存理念。涝藜菜的植株和叶子生着一层绵里带沙的物质,摸在手里怪怪的。择其嫩头,晒干后储藏起来,待冬天没有鲜菜时取出来,焯水后凉调,或包莜面饺子吃。涝藜菜也是猪爱吃的野草。那年,我也开始念书,加上哥哥,家里多了一笔不小的开支。母亲从村西干砂河的集市上买回一头小猪崽,一头圆嘴头子的小黑猪崽,算是解决经济拮据的措施。放学后,擓着荆条筐去割涝藜菜,成了我和哥哥的必修课。母亲把涝藜菜拌在猪食里,小黑猪啪嗒啪嗒吃得很香。卖猪时,大黑猪嗷嗷地叫,哥哥嘤嘤地哭。
  卜卜英生着披针形的叶子,空心的莛上擎着朵朵鲜艳的黄花,像一个个小太阳照耀着绿色的草地,老远就吸引着人们找寻的目光。你若迟迟不来,它的黄花就化为白色的绒球,承担起繁衍生息的重任。风轻轻一吹,降落伞就以飞翔的姿态,载着小小的种子开启了浪漫的流浪之旅,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在这一点上,卜卜英比粘惹子和二股叉更具生存智慧。翌年春天,阳光、雨水和风相处融洽,卜卜英的种子一早就酝酿着破土而出,点亮春天的原野,继续守候你踏青、采青的目光。卜卜英的生存能力和適应能力极强,不讲条件,不挑环境。这也是黄花地丁这个物种能够遍及原野大地的根源所在。就像人,为了生活,不论城市还是乡村,不论上山下海、升空入地,工作、流浪、打工,四海为家。
  苦臧菜是野菜里的珍品,勿刀切,非手撅不鲜不嫩。焯水,过凉,加蒜末、酱油、盐等调料,油、醋稍多,白莛碧叶,色泽炫亮,味道清爽。经过冷水浸泡后的苦臧菜微苦,与小米粥是绝配,清香,甜润,回味无穷。炎炎夏日,寒冷冬天,不论何时,想起就流酣拉水。土质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苦臧菜远离河川区。它们藏身在深山密林草丛,一般人难以觅其踪迹,加上味道鲜美,自是不枉珍品的美誉。困难时期,汪曾祺曾在张家口的沙岭子吃过马齿子菜,也就是马齿苋。他还说:“北方野菜则主要的是苣荬菜。……洗净,去根,蘸甜面酱生吃。”苣荬菜也即甜茎菜,其实根是可以吃的。除了蘸酱生吃,还可包莜面饺子吃,凉调着吃。当年他若尝过这道清热解毒的汤水苦臧菜,定会心情爽朗,别有感受。前不久,我在大南山深处的岭南村,看到当地的农人正在培育人工种植的苦臧菜。植株瘦气,没有野生苦臧菜肥嫩,口感上也稍逊。日后驯化成功,当成为农人致富的有效途径。
  采摘野菜,尽量不能去触碰那些毒草,以免发生危险。席麻,碎花的叶子,大概长得像麻叶,所以起了麻叶荨麻的名字。它置身于草丛,看上去泯然众草矣。只要你随意一碰,完了,皮肤像被马蜂蜇了一样刺痛,霎时生出一片小红疙瘩,想挠,怕挠破;不挠,又刺痒得厉害。这时你会发现,它的茎叶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毛刺。席麻拥有庞大的家族,麻叶、窄叶、宽叶等诸多种类,稍不留意,就会重蹈覆辙。如果不小心被蜇到,也不必惊慌,就地取材,抓一把黄土在患处擦擦,一会儿就好了。我就曾被席麻蜇过,嘿嘿,当时人多,没好意思声张。农人经常下地干活而不被蜇,该是实践出真知的缘故吧。藜芦,看上去很漂亮,但含有大量毒素,如同神话故事里妩媚的女妖。卵形叶的叶尖朝着同一个方向旋转,像绿色的风葫芦。幼时的藜芦叶子很像芥葱的叶子,采来食用,难免中毒。相似的,鸭头的茎叶含有大量的生物碱,嫩叶则长得极像苦臧菜,误采误食极易中毒,甚至引发生命危险。耗子阎王的蒴果,表皮上生有坚硬的针刺,据说能刺住耗子,并予以麻醉。翠雀,蓝色或蓝紫色的花,宛若美丽的彩蝶,姿态优雅,掩饰着全身的毒素。你若动了“有花堪折直须折”的心思,必然会受到惩罚。
  好在,大自然总是在取舍之间维系着生命和生态的平衡,好多野菜或有毒的野草经过加工处理,成为以毒攻毒、治病救人的药材,治疗肉体,疗愈灵魂。
  三
  隔着大孔玻璃窗,凭栏远望,前面的楼群遮住了我的视线。
  我只能经由楼隙瞭见分隔开来的大南山,巍峨,绵延,苍苍莽莽。如若阳光灿烂,还能清晰地瞭见山顶的铁塔。草木是大山的皮肤,色泽的深浅,反映出季节的变化,时间的流淌让大山以不同的颜色出现在我的面前。尽管看不到全貌,但我知道,大南山仍然完整地横亘在不远处的远方,以翠屏的名义,也以遮蔽的姿态。挡住的,还有县城集中供热的大烟囱,白气飘飘,日夜不停。东面的楼隙是一所学校,砖红色的校舍,深绿和浅绿相隔的塑胶操场异常醒目。每天早晨,“东方红,太阳升”的乐曲准时响起,钟声悠扬,校园愈显宁静。恍惚中,老觉着那是一片真的绿地,散发着青草的气息,也散发着青春的气息。西面的楼隙是南北向的柏油路,来往的车辆只在我的视线里出现三五秒后,就决绝地消失了。西南方的另一片楼群正在一天天长高,也正在一天天挡住夕阳和落月。   所幸,还有眼皮子底下的绿。不过,草坪上修剪整齐的草们,呆板,单调,体质羸弱,不成规模,远没有野地的草有活力,有气势。为数不多的开着橘黄色花朵的萱草,咋看也比不过峁梁上那些白花花的坡鱼子。我一直没想明白,是操场太规矩,还是草坪太做作。当踢足球的那群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就像在如茵的草地上飞,激情昂扬。我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只不过我那时是在野地上疯玩,在场面上疯跑,摘野果,拧柳哨,撇米蛋,烧青麦穗,吹大屁股草叶,拣杨树叶子拉勾,捉迷藏,爬高高的稻草垛。
  从平房搬到楼房后,我很不习惯,总感觉钢筋水泥的建筑物不透气、憋得慌,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悬空着,心里极不踏实。每天上了楼就不想再下去,下了楼就想多在小区院子里待一会儿,吹吹清风,闻闻草香。这个时候,就会不由自主想起村里宽敞的院子,鸡叫、羊叫、狗叫和猪叫,想起清香的稻花和艾蒿。实在想得不行,我就瞅那阻断的青山、操场和草坪。虽然支离破碎,但我能感受到它们的完整和青葱。
  我渐渐地适应在小区的院子里散步,看老头老太太们推着幼儿车漫步、乘凉。草坪上的草绿了,连翘、榆叶梅、山桃花渐次开花了,黄的,粉的,红的,花团锦簇。人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留住短暂的春天,也留住易逝的青春和美丽。一高一低两个小女孩踩着轮滑从我的身后“呲溜”滑过,轻盈如风,彩灯闪烁。那样子,比我小时候在稻地里划自制滑冰船酷多了。迎面走来一家三口,年轻的爸爸和妈妈一左一右拉着小女孩的手。小女孩稚嫩的声音传到我的耳边:“爸爸,你是一条河。”我正寻思,这孩子咋这么淘气。小女孩接着说:“爸爸,你是一条鱼。”我与他们擦肩而过,年轻爸爸和妈妈的脸上漾着幸福的笑容。耳后又传来小女孩的声音:“爸爸,你是一棵草。”我顿时汗颜,睿智呢,我这么大的时候还在溅泥泡。小女孩三四岁的样子,胖嘟嘟的脸,清澈的眸子,脑后梳一个小圪抓子,像一簇小草。只顾着听声,我竟没好好看清楚她可爱的模样。回首,目送他们的背影走向草坪甬道的深处,我不禁莞尔。以前那么讨厌草,恨不得把地里的草用镰刀砍光,一把火把它们烧成灰烬。现在却喜欢上了草,老想着往长草的地方跑,看庄稼茂盛,看野花绚烂,看蜂蝶翩飞,看林木葳蕤,看喜鹊和麻雀在草木间飞起又落下。
  我是喝村边无名泉眼的水长大的。泉水清澈,潺潺流淌,映照着小鱼、小虾和青草,匯入不远处黄碾泉子奔涌而成的清流,依次流过头碾、二碾和三碾,流向村庄,流成我的黄河。碾房水声隆隆,袅袅地飘出菜籽油和麻糁的香气。放下水桶,站在泉沿儿望,稻田一片金黄。就像摇摇狗是谷子的祖先,野黍是黍子的祖先一样,稻本为野稻,人工驯化而来。太多的兽呀、畜呀、禽呀、植物呀,不都是人类驯化而来吗?尽管早就会背诵“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诗句,但许多年后,当我了解到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发现了栽培黍和栽培谷的灰化样品,并在世界稻作起源地的江西万年,有幸与出土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相遇,才真正明白人类的成长与草木的荣枯密切相关,生生不息。
  夜里醒来,月华满屋。摁亮手机,微信里的红色数字已不再躁动。轻轻地下床,分开如水的窗纱,月光泛滥,一拥而入,身上、床上、地板上,到处都是,我的心顷刻变得沉静。柏油路边的氙气灯也已入眠。高大的楼房像黑圪桩子矗立着,草坪上的树木斑斑驳驳,紫叶李、油松、洋槐,皆褪去白日里的鲜亮,变得影影绰绰,不可捉摸。月亮落在西边的楼顶上,无声地向大地释放着它的禅意。东窗透出昏黄的灯光,仿佛,只要一伸手,那人就能够着月亮。脉脉地,不知从何时起,我竟把后天爷称为了月亮。大地上的好多事物,都习惯在静默中生长和嬗变。太多的细节,封藏在阳光和月色中,就像草木的叶脉和年轮。
  生长楼房的地方,本是草地。如此,当是月亮落在草尖上。哦,对了,是后天爷落在草尖上。
  责任编辑   杨   枥
其他文献
2020年12月15日,由作家出版社举办的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丛书新书发布会在京召开。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宋向伟,《國家温度》的作者蒋巍,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编辑室主任、丛书责编史佳丽等出席了新书发布会。  该套丛书在中国作协启动“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之后立项,并被中宣部确定为2020年度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该丛书由10部报告文学组成,包括蒋巍的《国家温度》、吴克敬的《耕梦索洛湾》
期刊
秦楚玉,1976年生,陕西省山阳县人,曾在多个报刊发表散文和小说作品。  1  这是秦岭深处的一个村庄。地图上无名。疏疏朗朗寂静地。十几户人家,一条河,是村子的主角儿。  河水不大,是小姑娘啊。唱呀跳呀,从秦岭里出来。平原人眼珠子一亮,呀,好纯亮的水。便知这水源处,一定有秦岭的村子。  有水,就有路。水往低处,从山到河,去向更阔大的海;人喜登高,秦岭的山高,和平原上的城,比高比大。村里的路,厮想山
期刊
时间:2020年10月18日  地点:河南省文学院二楼会议室  主办:河南省作家协会  承办:河南省儿童文学学会、洛阳市作家协会(以发言先后顺序为序)  孟宪明:我认为,研讨会对作家来说就像生一个孩子过满月一样,把亲戚朋友都请过来,把孩子抱过来让大家都看一看,很热闹。对一个作家来说,这是一个集中学习、集中展示自己的机会。我感觉宏蓓这本书,是值得讨论的。我是把这本书认真地看完了,我们现在说的儿童文学
期刊
李长菊,笔名东篱。作品散见《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杂志。散文《为麦子干杯》获2020年山东省“聚焦八大发展战略、助力九大改革攻坚行动”主题文学征文二等奖。  立冬之后,雪就像一位随时到访的客人,需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  每到冬天,母亲总是看着依然綠油油的菜园念叨着:小雪储白菜,大雪储菠菜。于是,小雪这个节气,就好像一个坎,一个白菜必须离开土地的坎。所有的白菜,似乎也都在等一场雪,一场改变它们站
期刊
1  1980年的某个傍晚,一架雪白的飞机朝南流湖村乌黑的头上呼啸而来。  万才坐在门槛上,指着天空跟他的弟弟说,万钢,你看,它又来了。来了就来了,关我屁事。万钢表现出一副轻蔑的样子,进屋放下书包就开始做作业。这让万才非常沮丧。万才跑进西边房间拿起弹弓往外冲,脚在光滑的地皮上打了个滑,把万钢屁股下面的凳子拌翻了。万钢倒栽通,四脚朝天。  饭桶,万才死饭桶。万钢生气了,骂万才。  不把你弹下来,我就
期刊
12月26日上午,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河南省摄影家协会等承办的“大决战——河南省脱贫攻坚优秀摄影作品展”洛阳巡展在洛阳市美术馆开幕。“大决战”已先后在开封等8个地市进行了巡展。  此次展出的181幅作品中有洛阳的50幅作品。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洛阳摄影人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不计报酬,甘于奉献,深入到全市9县(市)6区,深入到田间地头,大山深处,积极投入这场公益活动中,
期刊
艾弗里是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拜这所赐,他的生活也普通得不像样子,每天朝九晚五,回到家以后吃饭,处理工作后续,偶尔会看看书,然后睡觉。  一天,艾弗里正在刷牙,有感于毫无生机的一天又这么过去,他不禁想道:“要是不用睡觉就好了,这样我一天至少能多出七个小时,这七个小时要是全部用来阅读,我会成为一个气质截然不同的人;要是全部用来学习和工作,我不久就能得到提拔;要是全部用来写作,我很快就会著作等身。像现在
期刊
青玉案·初春  一雷惊破长空雁,  落红处、玲珑衍。  五色晕渲香缅远。  一方青糯,三千残点,  怎及初开艳?  纤毫题破薛涛笺,  欲敛娇羞渐开面。  遍写春思空自遣。  烛浮清影,偶有香变,  几度风清浅。  如梦令·元宵  琪花欺柳,明月偷镀锦绣。  剌剌卷斑驳,星汉可曾不朽?  饮酒,饮酒,梦醒春桃盈袖。  咏白海棠  潇潇秋雨唤秋门,傲骨听风难寄盆。  红绿千色愁煞眼,冰肌一抹俏断魂。
期刊
洛阳人爱喝汤,这种习俗,有人说始于明清,有人说始于唐宋。反正是人云亦云,终究是无所考证的。  在洛阳的城里,人们对“喝汤”的“汤”字,是有明显特指的。它既不同于乡下人早晚时用小米熬制的稀饭,亦不同于广东人餐前必有的、加了各种补品的高汤。而是每日心心念念都想喝上一碗的各种或荤或素的早餐。  有人说,洛阳有八大汤品:羊肉汤、牛肉汤、驴肉汤、豆腐汤、丸子汤、不翻湯、杂肝汤和胡辣汤,其实是有些夸大的嫌疑。
期刊
春之章  雷声打了个滚 繁花便都开了  衣带渐宽的是水  水瘦了 终不悔  你是春  我在水里沉着 等待着  猫在给春天挠痒痒  镜子盘起了发髻 诗人  戒掉了  治疗荒芜的阿莫西林  青鸟殷勤  小舟轻快  白云早出晚归  每一个清晨  思念都要翻个身  昨晚它睡得很沉  清晨的薄雾  穿着乡愁的姑娘在跳舞  美死了刚睡醒的小河  夏之章  蝉翼 比蝉更诗意  江水涤荡了屈原的躯体  把他的灵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