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我有幸参加了赴德国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的职业教育学习活动。对德国的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如何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精华,助力于我国职业教育进行了深刻思考。
■一、德国职业教育现状
1、职业教育体制从根本上激发了学习源动力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举世闻名,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称为校企结合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综合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获得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即他具有了双重身份:在企业是学徒工,在学校是学生,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企业和学校。双元制教学方法的特点是:(1)互通式的教育形式 (2)企业的广泛参与(3)同生产紧密结合(4)培训与考核相分离(5)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制度。
2、用项目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项目教学法,易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也可以培养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使工作结果更趋近完美要求。在最后的毕业设计中,教授将所有学员根据个人特点划分成工作小组,安排毕业设计项目,设计项目有机械手、电梯、物流生产线等。我组选的是机械手,首先进行了分工,I/O分配落实一人,硬件组态,变量表,符号表制作一人,运行程序框架制作二人,WCC虚拟面板制作一人,做好后,小组再对所做程序计划做进一步修改,最终,在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机械手成功运行,圆满完成设计项目,受到专家的好评。通过这次短短的两周培训,学员可以灵活的运用梯形图,语句表,功能图三种编程语言编程,并用WCC软件做出虚拟操作面板。
3、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和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学生质量。
德国被比喻为“西欧盘石”,形容他们做事非常古板,表现在工作中就是极其认真、极其踏实,教学中每位教师都会严格按照教学任务,保证每一个学员都能够按要求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而且不能有任何的不符合要求的地方,一次在课上我们编制PLC程序时,中国学员们为能够保持高的工作效率把动作部件的曲线运动变成直线运动,但在德国教授的眼中这是不允许的,必须按要求完成任务。德国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在学习的过程中考试非常严格,如果考试不及格就必须重修,所以他们的学校没有班级界线,一同入学的学生毕业的时间也可能相差4、5年之多,所以他们每天上8节课,中午休息一个小时,只是简单的吃一些面包解决中午饭问题,没有操场一类的活动场所,相比较中国学生的学习环境就太宽松了。
4、良好教学环境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我们培训的机械电气楼墙壁上和楼道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各类电气技术宣传画、由学生自己实习制作的电路照片、各种电路装置模型,使大家一进楼道就可以被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宣传画所吸引,营作科学研究的氛围,也可以使同学们提前了解自己今后的工作内容,产生成就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内每样陈列的物品都是有用的,都可以给学生教育和影响。
■二、对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
对比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和吸收德国职业教育经验,不断提高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
1、教师综合能力培养是教学水平提高的前提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不只是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技能基础,还要具备使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能力,德国教师在教学中将枯燥的文字叙述内容,变成形象的图画内容,将图画内容变换成生动的动画内容,用语言和版书控制课程节奏,教学效果非常好,因此,教师能力的提升是教学水平的关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简笔画,操作技能,粉笔字,硬笔书法等方面的系列培训,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建立创改小组,依托现有的教学设备,专项培养几个基础好的教师骨干,再由骨干教师带领若干创改小组,对教学设备进行改进,设立教学设备、教学创新项目,这样的学习过程针对性强,效果好。三是通过校外实习基地提升教师实践水平。在企业可以利用我们已经建成的校外实习基地,由教师互轮上岗,进行下企实习,学习企业文化,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建立企业人脉。
2、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管理”的关键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也可以学习借鉴德国教学氛转的营造方法,多在墙壁上和楼道中加强宣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加强学生职业能力教育、职业思想教育、名人人生教育等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增强社会竞争力。
3、企业的需要是“课改”的方向
职业教育就是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如何与企业更好地对接,是职业教育的难点,通过德国职业教育的方法研究,我认为在我国可能通过以下方法实现。一是建立多点、多行业小型实训基地,加强精英学生培养,提高品牌效应。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找一些适合学校教学特点企业,建立多点、多行业小型实训基地来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提高现场工作能力,加强优秀学生的培养。二是探索 “请进来”的方式,“请进来”就是把企业中适合学校加工的产品请进来,尝试承揽加工精度要求不高,技术含量不太高的教学仪器、企业外协产品等等;也可以引进企业的生产线到学校加工生产,通过不断的探索完善,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责任编辑:祝峰)
■一、德国职业教育现状
1、职业教育体制从根本上激发了学习源动力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举世闻名,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称为校企结合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综合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获得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即他具有了双重身份:在企业是学徒工,在学校是学生,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企业和学校。双元制教学方法的特点是:(1)互通式的教育形式 (2)企业的广泛参与(3)同生产紧密结合(4)培训与考核相分离(5)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制度。
2、用项目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项目教学法,易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也可以培养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使工作结果更趋近完美要求。在最后的毕业设计中,教授将所有学员根据个人特点划分成工作小组,安排毕业设计项目,设计项目有机械手、电梯、物流生产线等。我组选的是机械手,首先进行了分工,I/O分配落实一人,硬件组态,变量表,符号表制作一人,运行程序框架制作二人,WCC虚拟面板制作一人,做好后,小组再对所做程序计划做进一步修改,最终,在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机械手成功运行,圆满完成设计项目,受到专家的好评。通过这次短短的两周培训,学员可以灵活的运用梯形图,语句表,功能图三种编程语言编程,并用WCC软件做出虚拟操作面板。
3、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和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学生质量。
德国被比喻为“西欧盘石”,形容他们做事非常古板,表现在工作中就是极其认真、极其踏实,教学中每位教师都会严格按照教学任务,保证每一个学员都能够按要求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而且不能有任何的不符合要求的地方,一次在课上我们编制PLC程序时,中国学员们为能够保持高的工作效率把动作部件的曲线运动变成直线运动,但在德国教授的眼中这是不允许的,必须按要求完成任务。德国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在学习的过程中考试非常严格,如果考试不及格就必须重修,所以他们的学校没有班级界线,一同入学的学生毕业的时间也可能相差4、5年之多,所以他们每天上8节课,中午休息一个小时,只是简单的吃一些面包解决中午饭问题,没有操场一类的活动场所,相比较中国学生的学习环境就太宽松了。
4、良好教学环境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我们培训的机械电气楼墙壁上和楼道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各类电气技术宣传画、由学生自己实习制作的电路照片、各种电路装置模型,使大家一进楼道就可以被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宣传画所吸引,营作科学研究的氛围,也可以使同学们提前了解自己今后的工作内容,产生成就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内每样陈列的物品都是有用的,都可以给学生教育和影响。
■二、对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
对比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和吸收德国职业教育经验,不断提高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
1、教师综合能力培养是教学水平提高的前提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不只是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技能基础,还要具备使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能力,德国教师在教学中将枯燥的文字叙述内容,变成形象的图画内容,将图画内容变换成生动的动画内容,用语言和版书控制课程节奏,教学效果非常好,因此,教师能力的提升是教学水平的关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简笔画,操作技能,粉笔字,硬笔书法等方面的系列培训,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建立创改小组,依托现有的教学设备,专项培养几个基础好的教师骨干,再由骨干教师带领若干创改小组,对教学设备进行改进,设立教学设备、教学创新项目,这样的学习过程针对性强,效果好。三是通过校外实习基地提升教师实践水平。在企业可以利用我们已经建成的校外实习基地,由教师互轮上岗,进行下企实习,学习企业文化,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建立企业人脉。
2、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管理”的关键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也可以学习借鉴德国教学氛转的营造方法,多在墙壁上和楼道中加强宣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加强学生职业能力教育、职业思想教育、名人人生教育等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增强社会竞争力。
3、企业的需要是“课改”的方向
职业教育就是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如何与企业更好地对接,是职业教育的难点,通过德国职业教育的方法研究,我认为在我国可能通过以下方法实现。一是建立多点、多行业小型实训基地,加强精英学生培养,提高品牌效应。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找一些适合学校教学特点企业,建立多点、多行业小型实训基地来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提高现场工作能力,加强优秀学生的培养。二是探索 “请进来”的方式,“请进来”就是把企业中适合学校加工的产品请进来,尝试承揽加工精度要求不高,技术含量不太高的教学仪器、企业外协产品等等;也可以引进企业的生产线到学校加工生产,通过不断的探索完善,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责任编辑: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