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细斑点型抗核抗体在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致密细斑点型抗核抗体(DFS)阳性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差异,探讨DFS阳性在儿童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2月9 613例行抗核抗体(ANA)常规检测的儿童,其中197例DFS阳性,根据临床诊断分为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组(39例)和非AID组(158例),同期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40例)。采用t检验比较AID组与非AID组体液免疫等临床指标的检出差异,并比较DFS阳性病例在不同临床科室分布、首发症状、累及部位等差异。

结果

9 613例儿童行自身抗体检测,ANA阳性2 654例(27.61%),其中斑点型检出最高,DFS阳性197例,在ANA阳性儿童中占7.42%;97例DFS阳性男童占ANA阳性男童的8.20%(97/1 183例);100例DFS阳性女童占ANA阳性女童的6.80%(100/1 471例),男女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NA检出阳性占比较高科室为肾脏科(27.88%)、风湿免疫科(24.83%);而DFS阳性患儿检出率较高的科室为消化科(13.25%)、感染科(11.76%)。DFS抗体阳性患儿中,AID为39例,其中器官特异性AID患儿38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检出最高为13例;在158例非AID患儿中DFS阳性较高的疾病为过敏性紫癜(HSP)(46例);AID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明显低于非AID组患儿;AID患儿血清IgM、C4水平明显低于非AID组及健康对照组儿童;DFS阳性患儿血清Ig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DFS抗体阳性患儿全部无特异性自身抗体。

结论

DFS抗体阳性对排除儿童系统性AID有重要意义,通过DFS及其他自身免疫抗体、体液免疫功能指标等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鉴别诊断儿童AID。

其他文献
凝血功能紊乱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主要发病机制,血栓弹力图(TEG)作为新的凝血功能检测平台,能够全面反映凝血因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相关因素的异常,在AIS的预测、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现围绕TEG主要参数、临床意义以及该技术在AIS诊疗中的价值综述如下。
癌症与适应免疫关系的研究正在向纵深发展,其标志之一是通过高通量分子生物信息学分析,来优选调控适应免疫的关键分子及其通路。癌症是一种非可控的炎症,适应免疫相关细胞是驱动可控性炎症向非可控性发展的主要成员,其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本文围绕这些适应免疫相关细胞呈非可控性生长(恶变)的深度测序数据库、生物信息学分析到的一些Toll样受体(TLRs)与趋化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找到一个既能改善偏瘫肢体的运动,又能缓解痉挛的方法,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重要课题之一。除中医、药物、康复训练等保守治疗外,手术治疗以临床疗效确切、恢复快等优点逐渐成为临床治疗主要手段。目前,关于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手术方式尚无统一标准。本文就该病的发病机制、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进行综述,并探讨不同手术方式的优缺点,为深入理解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手术治疗、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临床证据和帮助。
烟雾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且动脉瘤的破裂与出血性事件密切相关。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治疗方法的选择也未完全达成共识,新的干预方法正在探索。本文围绕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分类学、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脂肪酸结合蛋白7(FABP7)是一种小分子胞浆蛋白,作为细胞内脂肪酸伴侣与DHA等配体特异性结合并广泛参与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在脑发育过程中,FABP7在神经干细胞、星型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前体细胞中大量表达,在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现围绕FABP7的结构、功能、表达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外泌体能穿透血脑屏障,在外周循环中高度稳定并很好地保护疾病相关分子,所以可以用来监测疾病的发展,优化早期诊断和治疗。利用外泌体作为PD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前景广阔。本文现围绕外泌体在PD中的病理生理作用以及作为PD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期刊
静脉注射人丙种球蛋白(IVIG)使用指征主要为抗体缺陷病的替代治疗和大剂量IVIG的免疫调节。由于IVIG的免疫调节作用,其广泛应用于儿童风湿性疾病领域,但多属"超说明书用药"。在儿童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中,IVIG对于川崎病和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能明确获益,对于干燥综合征、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能获益,而对于Stevens-Johnson综合征、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系统性硬皮病则仅有一定获益可能。在儿童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中,IVIG的应用尚需进一步规范。
Ⅰ型干扰素病是近10年来概念较新的一组疾病,隶属于免疫缺陷病中的自身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样,临床不易识别,且诊断较为困难。现以较短篇幅对该类疾病的概念、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做一介绍,以期增加临床医师对其的认识,从而达到早识别、早检测、早明确、早干预的目标,造福于更多此类患者及其家庭。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一组具有遗传异质性、病因不明、以慢性关节滑膜炎症为主要特征的儿童时期常见的结缔组织病,目前尚无法治愈,主要治疗目标是达到临床缓解。治疗JIA的药物目前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改变病情抗风湿药及生物制剂。现总结近年对JIA治疗的认识及相关临床研究的进展,并对未来药物的研发方向及治疗理念作一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