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民族国家模式在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作用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min673594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多民族国家模式和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甘肃省是一个民族成分多元的内陆省份,多民族国家模式在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充分体现出其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各民族平等、团结、和谐、共同繁荣的理念已成为甘肃省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多民族国家模式;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多民族国家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民族是历史范畴,是指以一定的血缘、地域、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为纽带而组成的人群。民族融合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通过交往与交流,并在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为基础的长久而稳定的共同体。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也就是各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的历史,期间虽有战争、隔阂与疏远,但“和”始终是主流。在此进程中,多民族国家模式首先得以形成并不断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时期。
  (一)舂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舂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奴隶制日趋衰落和封建制萌芽时期,社会变革尤为激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又为各族之間的军事、政治、经济活动以及民间往来创造了现实条件,使得这一时期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主要有秦国与西戎、燕赵等国与北狄、楚国与百越及西南夷的融合等。这个融合过程不但推动了其他各族的社会发展,开拓了疆域,也推动了中国历史统一进程,并揭开了我国民族关系新的一页。
  (二)西汉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模式的萌芽
  进入西汉以来,我国民族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许多民族聚居地正式进入中国版图,有些民族还走上了封建化道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通过西汉对匈奴的战争与融合,最终实现了西汉对西域的管辖,开辟了一条文明通道,促进了两地经济和文化交流。另外通过西汉与东北及南方各族的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原与周边各族的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等。到汉武帝统治时期,汉朝疆域辽阔,民族成分复杂,已初步奠定了多民族国家模式的雏形。
  (三)唐朝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模式的初步形成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再次民族大融合,到了唐代,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唐朝政府对周边少数民族主要以“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为指导方针,实行宽厚的羁縻政策。这项政策的实行,加强了唐朝与吐蕃、回纥、南诏以及渤海国等少数民族间的联系与交流,维护了社会稳定,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强大而又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四)元、明、清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模式的正式形成和发展
  元朝建立后,民族关系在前朝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发展,主要内容有:元朝通过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设行省管理边疆地区及各民族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等。通过以上措施,元政府把周边各族和各地区统一在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管理之下,正式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模式,客观上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以及与内地的交流。清康乾时期,先后通过平定“三藩之乱”和准葛尔叛乱,收复台湾,实行“改土归流”,设置驻藏大臣和颁布《钦定西藏章程》等军事、行政和立法措施,促进了多民族国家模式的完善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五)建国后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就民族关系而言,彻底消除了历史上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和民族歧视政策,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新型民族关系,制定了新的民族政策。具体内容有:①确定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坚持这项原则,使各族人民不断取得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并正在朝着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目标迈进。②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建国后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历史与现状而创立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通过探索与实践,这项制度已成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建国后,党和政府在充分尊重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价值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并积极贯彻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充分调动了信教者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成为爱国主义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多民族国家模式在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作用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阶段性目标,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应有之义。“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到决胜和攻坚阶段,其目标和要求更加明确,即:“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学内涵的核心是“小康”,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其重点是“全面”,这个“全面”既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还体现在发展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其关键是“建成”,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既是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一项庄严承诺,也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在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二)多民族国家模式在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作用
  甘肃省是深居我国内陆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总体省情可概括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城乡二元结构特点突出,民族成分复杂。”全省有54个少数民族成分,民族地区包括2个自治州和7个自治县,民族地区面积约为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面积的39%,少数民族人口约3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2.2%。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总体上甘肃省经济稳步发展,文化呈现繁荣,生态不断恢复和改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遵循原则和总体要求,而多民族国家模式将在推动甘肃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产生深远意义。
  1.多元化的民族经济已成为甘肃省经济建设发展和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省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省份,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经济曾长期滞后。进入新世纪以来,甘肃省结合自身特点和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开放带动戰略、科教强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开拓市场,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应,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平稳较快时期,多元化的民族经济已成为甘肃经济的特色和亮点,当前在甘肃已形成了以特色旅游业、优质畜牧业、高原特色农业、民族商贸工业、民族工艺品和地方特产为主的特色民族经济,它们相互交融、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相互发展,已成为甘肃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活跃的因素和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
  2.多民族国家模式已成为推动甘肃省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历史上,各民族兄弟互相协作,共同开发,一起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甘肃文明,建国后,在确立了新型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各民族相互平等、和睦相处,齐心协力,共谋发展,今天,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甘肃各族人民将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人民民主将更加健全,民主形式将更加丰富,将极大地推动甘肃省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3.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甘肃省先进文化发展的活跃元素和重要动力
  虽然甘肃各民族的民族历史不同,民族大小不一,但却形成了丰富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字、民族宗教、民族风俗、民族工艺和民族心理等,这些文化既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又充分地体现了其科学性和大众性。目前,甘肃省正在着力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民族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其重要的构成板块,民族文化将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以及锐意进取、奋发图强,全面建成甘肃省小康社会进程中提供不可忽视的精神动力。
  4.多民族国家模式在甘肃省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统一战线的积极作用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多民族国家模式本身就是一个更具广泛意义的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勤劳勇敢、改革创新、奋发向上以及富有革命传统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进入新世纪以来,甘肃省各族人民积极参与甘肃的经济建设、民主建设、法制建设,参与社会管理与本民族内部事务,使各民族真正成为甘肃省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建设和谐甘肃、繁荣甘肃的事业中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 各族人民始终恪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感恩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及精心呵护和共同建设的美丽家园是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和坚实基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甘肃省民族地区主要位于江河源头,是森林、草原、冰川的主要分布地带,既是西北的“生态之源”,也是西部的“生态屏障”。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贯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明确把加快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进重点区域生态治理,推进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相协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随着实现这一目标举措的逐步推进,建设美丽甘肃、建设美丽中国的轮廓将日趋清晰。
  注释:
  ①《贞观要正?安边》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63页,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③《“十三五”规划建议》八讲》第21页,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④《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⑤《甘肃省情知识》第1页,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任生谋(1968-),男,甘肃临洮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
其他文献
期刊
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的核心和基础。伴随着煤炭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安全生产在煤矿企业中的命脉作用和要求也更显突出。面对安全生产对煤矿企业的新要求,充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大量农田耕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减少,加之传统耕作方式的不科学性,导致耕地耕作过度,土壤结构和肥力遭到极大的破坏,给耕地的持续性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保护性耕作由于其主张降低土地耕作的次数,应用现代技术控制土地杂草和病虫害,能够有效的降低土地耕作过度、土壤结构和肥力破坏的问题,从而使其成为现阶段实现农村耕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农村;可持续发展;
民族舞蹈在创作中如何更好的展示其底蕴,如何对其进行恰当的现代文化阐释,本文从舞蹈形态与舞蹈文化、民族舞蹈与现代阐释两方面进行了探讨,从而,进一步认识民族舞蹈文化内涵
深耕村镇环境治理, 打造全新美丽乡村rn中泰环境是中国领先的村镇大环境综合治理解决方案提供商,围绕以村镇环境治理为核心的战略目标,在技术创新、科研合作、环境云平台、产
期刊
期刊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给大学英语课堂带来了信息化的转变方式,推动了现代课堂的信息化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系统失衡现象,影响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本文对生态课堂进行概述,分析讨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失衡现象,并且提出构建方法,供以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构建  互联网+的运用
当下我们在步入移动时代,也是一个真正的需要新营销方式的时代,一个需要摆脱死板的展示和重复界面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高创意性、高度视觉化、沉浸式交互的内容,都是移动营销的理
期刊
2015年五四期间,在南昌青创空间淘宝大学江西商学院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平台举办纪念五四运动96周年暨南昌市青年创新创业工作座谈会,市青联和市青企协的企业代表、南昌市青英创业挑战赛历届获奖项目代表以及高校创业大学生代表共计30余人参加座谈会。  为切实帮助广大青年增强创业意識、提高创业素质、提升创业能力,团市委推出以组织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开展青年创业培训、成立南昌市青年促进会、开展青年创新创业小额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