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电影:一种民间立场的价值诉求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第六代在寻父与现代性反思的背负中秉持着民间立场的话语实践,试图以隐形的话语结构下的公共知识分子立场,在民间所对应指涉的在权力意识形态之外开辟一个独立的空间,怀有满腹的道德纬度与人文悲悯的终极关怀,试图维系民间的自在形态、价值拷问。第六代借助于民间话语和影像文本表达了他们对已经因意识形态化而形成话语霸权的五四式启蒙理性知识所裹挟的现代性原则的默默的温情和激烈的暴力的解构。
  [关键词]民间话语 民间立场 寻父 反思
  
  引 言
  
  众说纷纭的第六代,众说纷纭的“边缘”。第六代影像建构起来的“边缘”,是基于在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文化语境的变迁中,尤其在第五代裹挟下的追求现代性启蒙建构的“宏大叙事”与激扬浪漫主义启蒙退却之后的废墟上重建起来的“边缘”。同时自身的边缘处境正如有的人指出的:“第六代中很大一部分人自己处在社会的边缘,在他们的作品中投射了他们自身的生命体验。”边缘的境遇使得第六代更注重当下性的民间,在表达上采用民间立场,“(民间立场)它是指一种非权力形态也非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审美风格等方面,作家把自己隐藏在民间,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作为认知世界的出发点,表达原先难以表述的对时代的认识。”
  但是走出学院的第六代,由于文化语境的变迁,启蒙声音的消失弥尽,他们目睹赤裸裸的追求现代性的代价。“现代化繁华景观背后是无数具体的人的痛楚、无奈和辛勤劳作,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历史的意志不断改写个人生命意志的过程的话,我们就必须承认,新生代关注底层大众代表的平民现代性努力包含着中国大众最切身的现代经历和现代体验。”于是乎学院下的精英之子们“寻父”,在现代性反思中走上了历史之旅。
  
  一、民间的抉择与表述形式
  
  首先民间话语的提出是陈思和先生首推与代言的,它产生的背景是在“20世纪90年代民间理念产生的背景之一是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中,民间的真实处境无法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精英知识分子话语中得到有效表达”。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语境的变迁,使得民间的真实利益和处境自然无法服务于国家权力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对民间真实处境的诸多回避使得民间逐步被忽视。后起的第六代生不逢时地浮出历史地表,在面对疮痍的语境之下,不得不选择民间作为表达体系。
  对于民间的界定是非常复杂的又往往非常模糊的。周作人曾经认为,“民间这意义,本指多数不文的民众”。同时“有学者就把这个概念追溯到了明代的冯梦龙”(同上),而冯梦龙作为仕大夫阶层,那么势必是知识分子,所以以此认为民间这个词最早是由知识分子提出的,那么“多数不文的民众”的“民间”一词的对应指涉多是“官方”,包含着一种官方与民间的压迫与反抗的上下关系,它的外延不仅包括农民,也包括城市中的平民与市民。毫无疑问是由某种强势文化主体的“他者”,绝然体现了二元对立的等级关系,而民间的选择无疑会带上非主流的“边缘”色彩。所以“边缘”则成为第六代民间立场下的表述形式。
  一方面是在题材的边缘。总是在文本建构中充斥着“边缘”:《冬春的日子》中先锋画家,《东宫西宫》中的同性恋,《小武》中的小偷,《安阳婴儿》中的妓女,《极度寒冷》中的行为艺术家,《任逍遥》中的无业青年等等不一而足。“第六代导演的早期电影作品里的主人公多为摇滚乐手、画家、学生、流浪艺术家等边缘青年形象,一个边缘青年部落,边缘化的人生表现。”
  另一方面体现在影像空间的边缘。如《苏州河》、《北京杂种》、《十七岁的单车》、《扁担·姑娘》、《小山回家》、《小武》、《站台》、《任逍遥》、《三峡好人》等,影片将镜头聚焦于那些即将拆除的楼房、陈旧残破的码头和桥梁、古老狭窄的胡同、拥挤脏乱的大杂院、阴暗狭小的出租民房等。同时却避开都市下的现代性表述,这可以说是以一种民间影像形式对第五代寓言中国追求现代性神话的某种消解,是对主流遍蔽下的民间讨要话语权的集体形式从而建构起来一个当下的“另一个中国”。第六代以民间立场的边缘为表述形式作为掩护,开拓出一个“当下中国”的话语空间来寄存被主流话语所遮蔽与掩盖的民间诉求。所以“边缘立场不是一种价值空位,而是对中心话语霸权的疏离,是~种对自我的精神存在状态的根本调整”。
  第六代民间表述“边缘”,正是基于启蒙浪漫主义退却之后“人死了”“主体死了”“知识分子也死了”中在高等学府产出的精英之子,在文化语境急剧变革的时代,从共名到无名的语境之中,在现实与精神迷离的双重受挫之下的自我调整。背离第五代的“历史的中国”的第六代更重视“当下的中国”,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所以不难理解,“(边缘)这种独立的精神是对习以为常的规范的逃离,是对主导话语严密网络的总体拒绝,对自我个体独特性的维护,也是在当代中国话语领域拓展新的空间。这使得‘边缘’绝非是轻松游戏的话语,而是在历史豁口或时代断层中伸展出的一种正当的自我身份确证和自我形象重塑的文化权利空间”。
  
  二、寻父之旅与现代性反思
  
  在第五代裹挟下的追求现代性启蒙的宏大叙事阻断了传统价值判断,同时面对90年代的物质浪潮,原先张扬的现代性逐步偏离航道,驶入现代性的工具理性,启蒙成为了现代性的罪人,人逐渐异化与物化。与此第六代人身处断代语境之下,以民间的立场肩起衔接传统价值理性与现代性反思的重任。
  在第六代电影杠鼎之作的《长大成人》中周遭的藏污纳垢,正是“民间性的精华与封建性的糟柏交杂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藏污纳垢的形态”。但是民间的精华的代言周青并未同流合污而是在时代的豁口寻求丧失的传统价值,急切地寻找意念化的人物朱赫莱,如果说朱赫莱还承载着传统文化启蒙与价值理念的话,那么“朱赫莱”的消失便印证因第五代启蒙宏大叙事而割裂了传统价值理念。但是传统价值的追寻结局我们并未得知。而在陆川《寻枪》之中也暗合了此逻辑,周遭的民间也陷入现代性的工具理性,民间追求经济而使酒里掺入了甲醇使多人死亡的惨剧,为报复从而引起丢枪到寻枪。枪本是价值判断,但丢了。寻枪便成为寻求丧失的传统价值,但是结局枪找到了而价值判断却没有找到使得马山陷入了价值判断的焦虑之中。在《冬春的日子》,为了寻找丧失的价值与信仰,冬与春回到了冬的老家——山海关。这里双关性的隐喻,山海关是海子自杀的地方,是曾经属于文化张扬,启蒙的80年代,就这样消失在车马人烟的经济大潮中,像一场华丽而残忍的谢幕,寻父终将泡影。正如从《北京杂种》而始《长大成人》《头发乱了》、《寻枪》、《冬春的日子》、《苏 州河》乃至《三峡好人》最终的“贯穿一个动作,寻找”即因第五代的“弑父”而失去“父亲”的苦痛已成为内在逻辑。
  而在第六代众多电影中重复出现寻找,一个是为寻找因启蒙追求现代性而丧失传统价值理性,另一方面,而在寻找之中彰显出了现代性而付出的代价。在《苏州河》、《三峡好人》中现代通讯手机与拆迁的废墟并存,时刻体现着还原民间话语的展示以及对现代性的代价的追问。在《三峡好人》机器的运转,断瓦残垣,废墟之情弥漫而来。“三峡建设”的所谓现代文明把人的生存变成孤零零的断片,机器的轮盘使人丧失了生存的和谐与想象的青春,有限的生命到哪里去寻找现世的皈依,甚至已经感到人的虚无,无根,只能在废墟的荒漠中呼告,呼唤灵性的回归。“企图将世界上一切有形的,无形的,物质的,精神的,都统统纳入市场经济的交换机制中去,并把它们放在金钱的天平上来衡量,最终也将导致人本的物化和异化”。如此境况,具有意味的是贾樟柯的电影《小武》中“称钱”的桥段实则“有意味的形式”。意识到经济的标准与传统的价值判断的二难,意识到启蒙的理性原则所推崇的“现代性”将人“异化”从而导致把传统价值转化为庸常的生命形式“称”从而维系传统价值与情谊。
  与此同时在学术界经常谈起的第六代表现贫穷、落后、废墟,甚至是“拆迁”荒凉的景象,我们如果认真的思考他们为何一次形态一次又一次的表症,而在《达达》中一开场又是一片荒凉的“半边楼”式的场景。第六代这种荒凉场景又与城乡的都市相联系,也就是说直逼现代性反思的话语,站在了民间立场上表达个人忧虑,表现了对启蒙话语的反思,将目光凝视注“民间”地位的前现代与现代的思考。
  如果说第六代早期往往在地下不能公映是对主流政治意识的对抗的生存策略的话,那么对更大范围中民众的情感的认同和压抑的反抗,所以第六代的民间叙事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客观物质的荒凉而是人的物欲释放后所产生的精神认定的贫困,以此弥漫在第六代电影中的现代性反思暴露无遗。
  
  三、结语
  
  总之,第六代在寻父与现代性反思的背负中秉持着民间立场的话语实践,试图以隐形的话语结构下的公共知识分子立场,在民间所对应指涉的在权力意识形态之外开辟一个独立的空间,怀有满腹的的道德纬度与人文悲悯的终极关怀,试图维系民间的自在形态、价值拷问。而操作民间话语实践的第六代并非顽固地表现当下的中国,而是借助于民间话语和影像文本表达了他们对已经因意识形态化而形成话语霸权的五四式启蒙理性知识所裹挟的现代性原则的默默的温情和激烈的暴力的解构,于是乎造成了当代中国第六代的寻父与现代性反思的背负的价值诉求。
其他文献
[摘要] 《倾城之泪》旨在打造“史上最感人的爱情催泪大戏”,但最终是“滴滴眼泪皆为爱,点点滴滴皆落空。”很多观众既没有笑着流泪,也没有哭着流泪,不少人却以此起彼伏,声声刺耳的批评声乃至讨伐声予以回应。究其因,该片无论是人物设置、事件设计还是主题选择等等方面都摆脱不了“催泪电影”这一类型电影的固有模式,摆脱不了刻意催泪的窠臼,故事显得不自然、不真切、不可信,这自然就戳不到观众的泪点。  [关键词]
[摘要] 由许鞍华导演的《桃姐》在各项颁奖典礼上收获颇丰,这部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许鞍华延续了写实的创作风格,将一段主仆情娓娓道来,使影片洋溢着一股人情味。影片亦折射出现代老年人的心灵状态,呼唤真情的回归。  [关键词] 《桃姐》;真情;人文主义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3.015  在刚刚结束的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电影《桃姐》无疑是最大的赢
[摘要]电影《海上钢琴师》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钢琴天才传奇一生的故事。主人公1900为了坚守属于自己内心的自由而放弃了在陆地上能够获得的财富、名誉,还有爱情。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自由 音乐 选择人生  电影《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时空三部曲”之一,导演运用一种追忆式时空穿梭的叙事结构,让我们目睹了主人公1900非常短暂却又绚烂至极的整个人生。  1900是一个被人遗弃
[摘要] 文艺电影是以情感而非事件或理念来结构全片,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导演个性特征、承载丰厚文化蕴含而又不拒绝商业效益的影片类型。大多数文艺电影的投资和制作规模相对较小,票房亦不够理想,所以在运作策略上采取精包装、强营销的手法,同时以开辟高校文艺电影市场作为其现实突围的路径,当是国产文艺电影的“求索”之道。  [关键词]文艺电影 市场现状 运作策略 现实突围    一、概念界定:感情性
编者按:数字电影《小等》,是根据贵州青年女作家肖勤创作的小说《暖》改编,由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朱一民、贵州省电影家协会主席贺祝平联合导演,正在全国城市影院和农村院线上映。《小等》是贵州省第一部反映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的电影,由贵州省文联、湄潭县委宣传部、秦皇岛汇中承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贵州省电影家协会、北京雨墨春秋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目前,《小等》已入围第十届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  【作者
[摘要] 材料在平面设计中的广泛运用由来已久,它运用材料所包含的属性来调动人们的经验认识,有时又打破人们对经验的认识,从而表现作者意图。这类作品以它奇妙的创意方式和独特的艺术效果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因此我们应该更深入地去审视它、认识它、研究它,可以让它更好地为设计服务。  [关键词] 招贴设计 材料 经验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1.041  在平面设
[摘要] 新世纪以来,中国法制题材电影运用元电影的创作手法,引导观众、创作人员、被观赏者之间交流互动,使影片充满亲和力、感染力,增进了观众对影片主题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 电影 法制题材 元电影  新世纪以来,法制题材电影运用元电影的创作手法,强调影片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缩短了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的距离,使影片充满亲和力、感染力,增进了观众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元”,是
镜框式舞台美术营造的现实主义美学,长久以来在舞美设计范畴中占据着统治地位。随着3D影像技术的发展和观众欣赏水平及参与意识的增强,为了提升舞台美学效果,满足观众对艺术效果的追求,人们开始打破镜框式舞台空间和审美观念的限制,大胆运用3D等现代多维的影像进行舞台美学设计和实践,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效果。在全球最大的广州长隆国际马戏大剧院,打造的世界最大的森林实景式舞台布置,堪称有史以来的舞美奇迹,刷新舞台
[摘要] 相对于文学,电影在反应社会问题时往往具有滞后性,但“左翼电影”却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及时性,当然这种及时性也是相对而言。三十年代初,随着国家灾难步步深重,电影才基本上摆脱娱乐消遣的倾向,紧跟时代的脚步,群众的社会拯救呼声和无产者的政治诉求,使得“左翼电影”注入了大量社会灾难和革命激情的元素,时代主题的演变必然导致叙事策略的变更,尤其是关于“爱情”的叙事。  [关键词] 左翼电影 爱
[摘要] 黑泽明的《罗生门》为日本电影登上世界影坛和进入国际市场,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它是日本电影史上非常值得纪念的作品。基于格式塔心理学,运用格式塔理论的简化原则、表现性、形基原理、异质同构原理、整体性以及阿恩海姆的“知觉概念”和“局部幻象论”,可以探析《罗生门》的构成以及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  [关键词] 格式塔心理学 阿恩海姆 《罗生门》  doi:10.3969/j.issn.1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