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2015-2017年四川省报告的经异性性接触传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例的流行特征及其表现形式,为艾滋病经异性接触传播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下载历史卡片,筛选出2015-2017年当年新报告的经异性性接触传播的HIV/AIDS病例,利用x2检验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共报告经异性性接触传播的HIV/AIDS病例50 570例,其中商业性性行为传播22 973例(45.4%)、非婚非商业性性行为传播20 902例(41.3%)、配偶/固定性伴间传播5 047例(10.0%)、其他未分类传播1 648例(3.3%);男性以商业性传播(62.2%)为主,女性以非婚非商业性传播(61.7%)为主;汉族以商业性传播(50.7%)为主,彝族(63.4%)、藏族(49.9%)以非婚非商业性传播为主;随年龄增加,商业性传播(Z=47.9,P<0.001)和配偶/固定性伴间传播(Z=5.8,P< 0.001)比例增加,非婚非商业性传播(Z=-47.4,P<0.001)比例降低;随文化程度增加,商业性传播(Z=8.7,P< 0.001)和非婚非商业性传播(Z=5.2,P<0.001)比例增加,配偶/固定性伴间传播(Z=-20.8,P<0.001)比例降低;四川省不同地区异性性接触传播表现形式不同,川东南的内江(61.3%)、泸州(60.5%)、自贡(57.7%)等以商业性传播为主,凉山(60.8%)、阿坝(59.8%)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以非婚非商业性传播为主;感染时间在3年以内的经异性性接触传播病例以非婚非商业性传播(46.0%)为主.结论 四川省异性性接触传播HIV/AIDS病例以商业性性性行为传播为主,不同地区、人群的表现形式不同,应因地施策,把握地区传播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同时应关注非婚非商业性传播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