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个人化”理论的“代神立言”界说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uf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代神立言”是“非个人化”创作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作家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失去自我的主观操纵能力控制而完成的,其中包含着作家个人因素所无法企及的创作动因,作家个性并不是文学创作的唯一原因。“非个人化”理论的“代神立言”说从心灵视野观照文学创作问题,从感性角度上阐释文学创作的某些现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关键词:“非个人化”理论 “代神立言” 神力驱遣 集体无意识
  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非个人化”概念最早出现在T·S·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中,他认为诗歌的形成是一种“非个人化”过程,它不隶属于诗人,而是历史传统的组成部分。“非个人化”理论认为,作家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失去自我的主观操纵能力控制下完成的,文学创作中包含着作家个人因素所无法企及的创作动因。其间既有富含个人因素的个人化创作的事例,又有“非个人化”的创作实情,还有个人化与“非个人化”交错完成的特例。
  “代神立言”是“非个人化”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希腊时期就有文论家认为,个人在文学创作中只是语言的载体,实质是神力的代言者,靠神的传授立言;中世纪的神学家们确认创造者是某种难以企及的上帝;现代精神分析学者荣格认为,人类长期积淀下来并世代延续的集体无意识可以解释文学创作中的种种现象;其后的弗莱等人,视作家为原型和神话的传达者。无论是柏拉图、中世纪神学家,还是荣格、弗莱等人,都认为文学作品不是某一具体作家的独创,主张的是一种非个人化创作的“代神立言”观。
  一 作家受神力所驱创作
  西方第一位文论家、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认为,诗人在神圣的灵感附体时创作出来的诗才是美的。稍后的苏格拉底也认为,诗人的创作是凭借灵感的力量完成的。到了柏拉图,主张文学创作的发源物是“灵感”,提出了灵感说,它由神启说、迷狂说和诏谕说三部分组成。
  “神力驱遣”是柏拉图在说明诗人创作才能来源时使用的术语,他认为诗人写诗时不是靠技艺本领而是凭借灵感,而灵感被神力驱遣——神力驱遣是诗人创作才能的真正来源。
  在《伊安篇》中,柏拉图假借苏格拉底之口与伊安对话。在苏格拉底的一再追问下,伊安承认:无论是荷马还是自己在朗诵《荷马史诗》时,都不懂得专门的技艺知识,而是受灵感支配的一种创作与朗诵。由此,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诗人或诵诗人靠的不是专门的技艺,而是灵感。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方面,都不是凭记忆来做他们的优美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由神力凭附着。
  诗人在神灵凭附之后,就以一种看似神经错乱般的“迷狂”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柏拉图在《伊安篇》中提到:“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诗人只有陷入“迷狂”状态,才能解脱肉体器官的蒙蔽,回忆起“理式”世界的美。他认为神凭附在人身上会产生四种“迷狂”:一是女巫们预言时的迷狂;二是祷告祈神禳除灾难时的迷狂;三是寻求爱情时的迷狂;四是文学创作时诗神凭附的迷狂。其中的第四种迷狂,由诗神凭附感发诗人到一个兴高采烈神飞色舞的境界,创作出优秀诗歌。柏拉图的灵感说认为文学创作是在狂热的激情状态下完成的,作家以“非个人化”情形创作出优秀作品。
  诏谕说是对前两种说法的总括,认为优美的诗歌本质上是人由神凭附着的制作。诗人的主体性缺失,在诗中代神说话,是神的诏谕。创作出优秀诗歌的关键在于,诗人是否得到诗神青睐并使其附着于身。如诗人缺少神灵附体,即使投入全部诗歌写作的技术知识,得到的也只是没有感染力的平庸之作。
  作家受神力所驱创作:一种在强烈的感情推动下无法遏制的写作欲望,创作者的灵感状态是创作中的最佳状态。作家文思泉涌,欲罢不能,可用“醉态”或“迷狂”来形容。柏拉图在描述灵感附体时,使用了欧里庇得斯所说的“赫库里斯石”(磁石)的比喻:磁石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先吸引铁环本身,使这些铁环具有吸引力,再使这些铁环吸引其它的铁环,形成一连串的铁环效应。诗人作为神的代言人,诗神把巨大的灵感力传递给诗人,诗人又把它传递给无数欣赏者,随即形成了一系列如磁石吸引铁环的灵感环。当灵感降临时,诗人的心就像一种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轻飘于诗神之园,在流蜜的泉源处吸取精华,最后酿造出他们的诗歌。
  二 作家借上帝之力创造
  中世纪是一个宗教盛行并繁荣的时代,基督教神学家们对文学理论的思考主要是从赞美上帝的风范入手。创世说是一种全新的创造观念,这种创造的观点为“非个人化”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认为,天主是创造、协调、管理一切的神者。上帝从“空虚混沌”中创造了世界,他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他说:“要有空气”,就有了空气。世界是上帝随心所欲的创造,没有任何先在的根据,甚至也没有先在的空间和时间。上帝的自我意志造就了我们生存于世的一切。
  奥古斯丁的“创造”概念为文学理论中探讨文学创造问题开辟了新的思考维度。文学创作由创作客体向创作主体转移。创造主体在天主的指引下,靠自己的记忆来寻找天主,在得到天主的同时也得到了真正的美善。
  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许多观点上同奥古斯丁有相似之处。他认为创造来源于艺术家的观念,艺术家的观念又来源于他的理性,而他的理性则来源于光源。这里的光源就是指上帝的光辉。艺术家越靠近上帝,越沐浴到上帝的光辉,他的创造也就愈像上帝的创造,他的观念就愈真实可信。艺术家的创造才能凭借上帝的光辉而生成,创造价值的大小与靠近上帝的程度成正比。
  艺术家凭借观念创造,正如上帝是凭借知识从虚无中创造出这世界的。“上帝所具有的知识,是万有的最后原因,这种知识对创造物的关系,正如艺术家的观念对艺术品的关系。艺术家凭他心中的观念从无中创造出有来。”艺术家是上帝和艺术创造品之间的赫尔墨斯,是艺术的最后完成者。
  托马斯·阿奎那将艺术创造看作是“上帝创世”的一部分。虽然作家也有“观念”,可以“任意构想”新观念,但是他永远摆脱不了上帝的指挥。作家在上帝面前是渺小的、无主体性可言的,他的创作可以看作是一种无法充分显示其个人力量的“非个人化”创作。
  三 作家是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人
  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中通过集体无意识学说详尽论述了作为人类集体代言人的作家创作,认为作家的创作依靠集体无意识指引。所谓集体无意识,指的是由各种遗传力量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心理禀赋,是在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之中涌现出来的无限幻影和形象,具有捉摸不定性。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首先是受到了印度佛教中曼荼罗思想的影响。古老图像曼荼罗是佛教引导个人精神意识与佛法融合的最方便途径,是佛教最高教义与智慧的表现。通过个人经验和治疗工作,荣格观察到曼荼罗会在个体心灵失去平衡后,在精神的重新整合过程中自发显现。据之认为曼荼罗乃是人类共同的心理整合原型与象征,并成为其心理学研究的一种著名范式。
  其次是受到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集体表象概念的影响。“所谓集体表象,……它们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引起该集体中每个成员对有关客体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等感情。它们的存在不取决于每个人;其所以如此,并非因为集体表象要求以某种不同于构成社会集体的各个体的集体主体为前提,而是因为它们所表现的特征不可能以研究个体本身的途径来得到理解。……它先于个体,并久于个体而存在。”
  荣格借鉴曼陀罗思想,融合了列维·布留尔的集体表象说等知识,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认为全人类有着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具有共同的心理基础,并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具有普遍性和非个人性。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一个象征性的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体无意识”领域中找到,它使人们看到或听到人类原始意识的意象或遥远回声,并形成顿悟,产生美感。文学创作家是集体的人,具备着超时空特性和人类一二百万年的丰富经验。荣格把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归因于这些作品的创造者都是在集体无意识中汲取的创作素材。
  领悟集体无意识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神话想象赋予它幻想的形式。作家调动所储蓄的各类素材,求助于棘手的、充满矛盾的意象,尽力表现其怪异的悖理性。
  因此,“但丁的预感是以从天堂到地狱的一整套意象来表现的;歌德一定是引入了布洛克斯堡和古希腊地狱般的地区;瓦格拉需要斯堪的那维亚的全部神话;尼采回归到古代的神圣风格,再造了史前时代的传奇式先知;布莱克自行创造了无以言表的人物;而施皮特勒则借用旧的名称称呼想象的新的造物。”原因即在此。
  集体无意识是作家创作的素材来源,同时也推动着创作前行。作家的创造表面上自觉自愿、任性随意,实际上是受着无意识的引领而挥洒笔墨。在集体无意识的召唤下,作家个人意识屈从于集体意识;而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家本人的意志则被阻挡在外。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把文学创造看作是全人类集体意识的表达,将文学从纯个性化研究中解放出来,引入了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就艺术理论而言,“集体无意识”是解读人类审美心理、艺术赏识心理的钥匙,完全可以说,若是不理解“集体无意识”,就很难将美学和艺术学置于坚实的地基之上。
  四 作家是原型和神话的传承者
  加拿大文学理论家弗莱的《批评的剖析》可以说是原型批评的经典之作。所谓神话原型,是指以神话作为文学的原型。弗莱认为,文学起源于神话,神话中包蕴着后代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与主题。神话就是文学的原型,文学的结构是神话式的。不同类型的文学构成一个统一中心神话的不同方面。而文学由神话开始,在经历传奇、讽刺等阶段后,又有返回到神话的态势。
  弗莱将分析心理学与原型批评运用于文学,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创作家是某种固定形象的传达者,并总结道:文学所运用的结构原则来自原型和《圣经》的批评理论;离开神话,人类的整个文学世界将会变成空白。
  弗莱认为人类的文学反映着全人类的共同特性、共同性质、爱好、心理状态等。神话是文学创造的首要因素或是唯一因素。如何使神话与人类的文学创造具有某种必然联系呢?弗莱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神话移植”,认为凡能在神话中找到隐喻对应的事物,在文学创作中只能用类比、意义关联、附带的伴随意象等明喻手段来联接。在文学中,有三种神话和原型象征的体制:神喻型意象、魔幻型意象、类比型意象。原型实质上是一些有限的、可反复出现的意象类别。
  但是,弗莱认为创作家也在努力寻找着潜在的人类原型,并设法挤进这种原型之中,这是作家的创造,即艺术的独创性,但他的力量与神话和原型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弗莱说道:
  “神话施展于人类愿望的最高层,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它必须把它的世界表现为人类所达到的或可以达到的世界,因此,‘神话’是一个总体隐喻的世界,其中的一切的一切都潜藏在同一性中,好像它们都处在一个独立的、无限的整体之内。”
  创造家是能认识和表现原型,向世人展示人类远古神话的一群人。在创作中,个人的主体意志泯灭了,神话驱动力促使作家进入创作,在一种预先设计好的模式中进行。
  综上所述,作为文学重要组成要素的作家,他的个性并不是文学创作的唯一动因。“非个人化”理论的“代神立言”说从心灵视野观照文学创作问题,从感性角度上阐释文学创作的某些现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2] [法]列维-布留尔,丁田译:《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 [英]拉曼·塞尔登,刘象愚译:《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加]诺思罗普·弗莱,陈慧等译:《批评的剖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张晓红,女,1973—,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其他文献
1月17日,《深圳商报》在一版头条位置推出《法重还是钱重》系列报道。一连5天,在一版大篇幅、多角度、大气势地连续追踪(5天中有3天是发一版头条),打了一场宣传“依法治市”的漂亮仗。这
我们要用真诚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要用真诚的态度对待艺术。艺术是创造艺术的思想者,对生活方方面面的感受的一种体现,它来源于生活,事实上应该说生活本身就已经包
读者提问:我跟先生结婚已经有十多年,也有个七岁的女儿,本来我认为我们家庭是很幸福的。可是最近一次偶然机会,我意外地发现丈夫在外还有女朋友,而且已经来往有两年多,这让我
一部描写宁夏京剧团战斗历程的纪实著作《辉煌的历程》已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宁夏京剧团是有着光荣传统的京剧表演艺术团体,它的前身中国京剧院四团是由两支长期服务于部队
[目的]观察治疗前、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NADPH氧化酶Nox1和Duox2表达变化,探讨连理汤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研究。[方法]60例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溃疡性结肠
车辆转动及熄火性能国际标准汽车的安全性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组成的。如果驾驶员在关键时刻能够保住他们自己和乘客的生命安全,车辆本身以及它的性能是至关重要的。所进行的试
重要国家标准的制订与宣贯(66)──审查通过的十一项新国家标准介绍质量体系一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质量体系一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质量体系一
编辑部制作这期“2009中国艺术家权力榜”的时候,恰逢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中国。30年改革开放,已经使中国的国力得到极大提升,与此同时,更多、更大的责任也
.内贸系统储运工作座谈会暨中国商业仓储协会成立大会专栏.国内贸易部陈邦柱部长为中国商业仓储协会成立题词············~·····1········……(3一
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电子化 ,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电子化与网络化进程 ,我刊现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和“万方数据 ( China 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